近期郭敬明又上熱搜了。這次不是因為有作品上線,也不是因為緋聞,更不是因為身高,而是因為在節目中,他和老炮兒李成儒吵起來了,李成儒閉麥,主持人大鵬公開站隊郭敬明。事情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l 緣起
《演員請就位2》開播第二期,和陳凱歌、爾冬陞、趙薇一起以導師身份坐在臺下的郭敬明就給了第一次演戲的愛豆何昶希一張S卡。
何昶希在舞臺上的表演,導演們輪番「轟炸」,根本不用費力形容,給你們貼張動圖。注意看鏡頭左側的黑衣人被刺受傷。
尷尬不?
郭敬明解釋自己給S卡的標準就是想找他拍戲。後來上臺的選手董思怡質疑此事,追問郭敬明在舞臺上給出S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導師採訪中,陳凱歌導演認為以這樣的方式鼓勵一個新人,弊大於利。人間懟王李成儒先是被直接閉麥,一副有話說不出的表情。
後來,陳凱歌導演把機會留給了李成儒。他當然不會讓人失望,直指這種鼓勵對其他好演員不公平。
說白了,大家都很清楚這種對新人的「鼓勵」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
但很快李成儒現場生氣了,因為小四急於為自己爭辯,打斷李成儒老師講話,李成儒直接說:你等我說完。小小年紀……
李成儒老師這句話,恰好又觸碰到了現場主持人大鵬的一根弦。在大鵬看來,李成儒是在「倚老賣老」,看不起非科班出身的年輕導演,而大鵬自動帶入了非科班出身的年輕導演這個身份,直接說:我站郭敬明。
彈幕上網友也紛紛留言:
小四審美一向穩定。從《小時代》起就是「花美男」,現在還是。
大鵬除了導過啥?他有什麼資格站隊?
後來,南方日報也發文批評郭敬明給何昶希這種行為是在「選妃」。
李成儒和郭敬明這段「吵架」,直接引起吃瓜群眾對「好演員如何定義」的討論,也拉了本該中立的大鵬下水被罵。
一個周播的綜藝,這個話題掛了一周,沒下熱搜。
l 其實,郭敬明從始至終都只是一個借寫作成名的商人
2001 年,18 歲的郭敬明憑藉《假如明天沒有太陽》獲得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一夜之間,他就和1999年獲獎的韓寒一起成為了世紀之初中學生們的偶像。畢竟在中學時代,寫作得獎和奧數得獎是一個概念。家長也認為與其崇拜那些唱跳歌手,不如崇拜一個得過獎的「狀元學生」好。
藏在新概念作文大賽背後的長江文藝最初給郭敬明規劃的明路,是讓郭敬明進入主流作家體系。但郭敬明深知個人奮鬥的局限性,因此在勤力寫出《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爵跡》等屬於自己的小說和 IP 之外,他還不斷籤約作家、漫畫家、攝影師、設計師,創辦刊物《最小說》。
2008 年,「文學之星全國新人選拔賽」依託《最小說》啟動。比賽期間,《最小說》刊登參賽選手的照片,討論長相和家境,讀者通過購買小說進行投票,有 36 進 18、18 進 12,甚至還有復活賽,最終幸運讀者有機會參與頒獎典禮,完美復刻了2004年開始的超女選秀活動。
2010 年,郭敬明成立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籤約落落、迪安等作家。屬於郭敬明的商業帝國初見雛形。
可是多年深耕,郭敬明還在青春文學裡打轉,根本無法「破圈」,因為他可以一直寫青春文學,可他辛辛苦苦「培養」的讀者已經長大,不相信他那套中學生眼中的世界了。於是,郭敬明將眼光放到了影視圈。2013年,郭敬明本人執導的電影《小時代 1》上映,狂攬票房4.883 億票房,然而《小時代》前兩部的成本加起來一共才 4700 萬。郭敬明發現,自己IP+服化道+顏值高價格便宜的新人+話題,電影就能以低成本博取高票房。
顏值這個東西,雖然並不稀缺,但是最容易變現。
於是,郭敬明開創了「偶像電影」的電影新市場:看電影來的人,就是為了花錢看臉和看他們的高奢生活。其他不重要。
所以你們看,郭敬明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擁有經濟頭腦的商人,作家,只是他藉以揚名的一個人設而已。他跟文藝圈一點關係都沒有。
就像每一個idol經由偶像劇火爆以後,都將面臨著向演員這個角色的真正轉型一樣,偶像劇電影導演郭敬明也面臨著同樣的轉型問題。
在導演能力、故事架構能力、對藝術的理解能力、以及調教演員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專業導演時,郭敬明選擇了以技術突破專業導演封鎖的一條路。
2016年,郭敬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真人CG奇幻片《爵跡》。CG的英文是computer generated,也就是電腦生成。所謂真人CG,就是人演了一遍,然後再經過動畫處理,把真人做成動畫。能請得起真人演,幹嘛還非要動畫化呢?
《爵跡》上映時,主打全明星陣容,以及高科技真人動作捕捉。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包括範冰冰、陳學冬、郭採潔、楊冪、嚴屹寬、吳亦凡、陳偉霆,、王源在內的,無可挑剔的顏值陣容,經過動畫捕捉後,有演技的、沒演技的通通變成殭屍在演戲,觀賞效果極差。至此,郭敬明的「科技超車」之路,算是走不動了。
事實上任何一個科班出身的文藝工作者,都需要經過多年的歷練。他們也會有不成熟的作品。但這些作品都會被市場淘汰。最後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是他的成熟作品。
而郭敬明最大的問題是,他在導演能力成熟之前,如同學生般的不成熟作品,藉由他以前的名氣和炒作能力被推向了大眾視野。而觀眾有可能會憑藉你以前的能力和口碑買一兩次帳,但不會屢次受騙。當他發現你的導演作品不成熟之後,下一次他們就不會再貢獻票房了。
郭敬明作為導演,之所以會任意妄為的使用自己的導演特權,給出一張不被承認的s卡,會diss 老炮李成儒,是因為他很有信心,他的作品、他的市場眼光是經受過市場驗證,而且成功了的。這就像一個拿過獎的廣告導演,對李安導演的電影指手畫腳說:
你這不行,沒人會看。
事實上,青春文學、偶像劇都有自己的市場,因為青春文學滿足了青少年對他們所不熟悉的成人世界的幻想,偶像劇滿足了青少年對愛情的全部幻想,可青春電影則比較尷尬,現在的明星都走接地氣路線,想要看到他們並不難,我可以去短視頻、綜藝、電視劇中看,我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呢?除非我是某個偶像的鐵粉,把應援自己愛豆當KPI這麼完成。
但是,並沒有哪個流量是通過自己的鐵粉成了影帝或者票房保證的。鐵粉雖多,但放到電影市場,基本上可以忽略。甚至有的鐵粉為了「鎖場」,在愛豆電影沒人買的場次買一張票,就為了要院線不能取消場次。這種行為其實很敗壞路人緣。
所以,郭敬明用流量和顏值,困住了自己。但其實,這也問題不大。畢竟還是飯圈市場可以開發的。錯就錯在,郭敬明不懂尊重專業。
潛藏在郭敬明的言論背後,有一個討人厭的潛在邏輯:賺錢就是對的!
在商業領域這個邏輯可能沒有問題,但李成儒和陳凱歌等資深電影人身上,更帶有一份引領行業的責任,甚至要對藝術負責,所以他們不單單要考慮票房。
用郭德綱的話來講:我給造火箭的專家說火箭應該燒煤,專家正眼看我一下他就輸了。
這就是小四作為一個純粹的商人和坐在他旁邊的電影人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