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播的《軍師聯盟》作得不錯哦,除了波叔版司馬懿、於叔版曹操、曹丕、曹植等等,引人矚目的還有這個奇女子,甄宓。
今天我們來薦讀一段顧愷之的傳世名畫《洛神賦圖》,為啥說這個呢?因為它的靈感正是源自「建安風骨"曹植的名作、又和甄宓有著某種神秘關聯。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局部
設色絹本手卷
27.1cm×572.8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可以真實反映顧愷之(約344年一405年)畫風的另一作品《洛神賦圖》,共有4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存世,3本設色,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弗利爾藝術博物館還藏有一卷元、明時期的白描摹本,而前面三者均為宋代摹本。各本構圖大體吻合,只是完殘程度不同,遼寧省博物館一本還將原文對應畫面抄錄於畫上。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最完整的北京故宮本。
和《女史箴圖》一樣,《洛神賦圖》也是以手卷的形式對一篇文學作品進行圖像表現,不過這一次的《洛神賦》是一首最哀婉動人的情歌。洛神宓妃也曾經出現在屈原的《離騷》中,那是一位姿容豔麗而有些驕傲的女神,讓滿心歡喜前去求愛的屈原只落得棄而改求。顧愷之畫的洛神是曹植(192年-232年)的洛神,是這位佔天下八鬥之才的曹子建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講述的讓人哀而不傷的愛情故事。
大多數的人們都接受了《洛神賦》是曹植對兄長曹丕之妃甄氏(甄宓)的愛戀與懷念的說法。甄氏最開始是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204年曹操平冀州打敗袁熙,隨後就將甄氏指婚給曹丕,而在此之前,一直愛戀甄氏的是曹植。220年,曹丕登上帝位,封甄氏為妃,可是當時的郭后非常嫉恨甄氏,總在曹丕面前對她進行詆毀,終至曹丕賜死於甄氏,這是在221年。甄氏死後剛一年,曹植進京,在宮中,曹丕將甄氏的遺物一件玉鏤金帶枕見示於植,曹植自然是不覺已泣下,曹丕這一次將這件遺物賜給了曹植。拿著舊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曹植在從洛陽回自己的封地東阿途中,經過洛河,人馬疲憊,休息之際,有人告訴他洛河的水神是宓妃,他想起了宋玉在《高唐賦》中極盡能事描寫的楚懷王與巫山女神之間的那遭相遇,便託對洛神之嚮往盡情抒發了自己對甄氏的思念。現在也有很多的人開始反對這種「感甄派」的說法,他們研究了「感甄」一說肇始於小說《感甄記》,還考證出甄氏的年齡實際上要比曹植大10歲,他們之間是不會產生這種出格的感情的。這些考證可能都沒有錯誤,也許這位洛神後面真有一位神秘的女子,可是當我們將目光移到這張畫中時,很多的爭論就顯得沒有過多的意義了。
顧愷之用了近6米的畫面來轉述這個故事,畫卷打開處一線松岡,人疲馬倦,都在極放鬆地休息,表現的是原文中所交代的「日既西傾,車殆馬煩」,曹植一行來到洛水之濱,悵望遠方,恍惚中洛神出現了。往下看畫家參照賦文敘述,描寫了「相遇」、「洛神嬉遊」、「相識」、「同慶」、「離別」等主要的情節片斷。畫家並沒有像處理《女史箴圖》那樣每一段以題識隔開,而是以遠近山林、清溪垂柳一些簡單的背景將各個情節連串起來,畫面的空間感在觀看時已經很巧妙地轉化為時間的行走。我們不再是在同一時間的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而是隨著景致的穿插,走入了曹植和洛神奇遇的全部過程。
局部
從技法上看,此卷中畫家對山水的處理與《女史箴圖》中的一樣都是十分典型的早期中國山水畫畫法,即所謂的空勾無皴,用勻細線條勾出輪廓,再以石綠渲染,不同於成熟之後山水畫中極富變化的各種利用毛筆在宣紙上擦出多種效果作為皴法的方法。這種相對原始的技法在畫中卻恰到好處地以一種裝飾效果增加整幅作品的神秘氛圍,沒有真實感的景色更讓人有如入仙境之感。當然,這一點並不是顧愷之有意的,唐人張彥遠對隋唐以前山水畫的描述是「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說的就是早期山水雕琢裝飾味道濃厚的特點。
整卷畫有兩個高潮,一是開始的「相遇」,《洛神賦》中描繪洛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時,顧愷之對洛神的描繪再不是《女史箴圖》中的簡單典雅,而是身著璀璨五彩羅衣,手持羽扇,凌波微步,旁有亭亭幾荷,應原文中「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之句。在這一段,顧愷之將洛神身邊的山樹都有意地縮小處理,讓一切都圍繞女主人公進行,自然烘託出一位絕代佳人,引得曹植目不轉睛,很有趣的一個細節是原文中曹植的隨從們並沒有看到洛神,所以才有曹植向他們描述洛神的一段話,而在這幅畫中,仔細看看,除了曹植的目光與洛神相接之外,其他人的目光都游離於他處。曹植筆下的洛神沒有絲毫的驕傲,而是位落落大方還帶有純真的女神,與其他眾神都相處得很好,當她和曹植結下感情時,風神使風停止、河神令波浪平靜,水神擊鼓奏樂……一切都在祥和之中。
可是接下來就到了最後一個高潮「分離」,「洛靈感焉,徏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人神殊途,洛神最終還是坐著六龍雲車遠去,文魚警戒,鯨鯢夾道,水禽護衛,洛神只是揚眉回眸,終究無語。而曹植也只能獨自凝思念想,足往神留,不願離去……
第一個畫《洛神賦圖》的人並不是顧愷之,而是東晉晉明帝司馬紹(322年—325年在位),但顧愷之以及後代最優秀的臨摹者為與他們時間相近的《洛神賦》作了最貼切傳神的圖像表達,而且在其中參入了畫家自己的改動。注意到洛神手中始終拿著的那柄羽扇了嗎?原賦中是沒有的,畫中的洛神乘上六龍雲車時還拿在手裡,是不是戀戀不捨的洛神還曾經再次走下雲車呢?不然,最後羽扇怎麼伴隨的是痴情的曹植……
節選自《你應該讀懂的100幅中國名畫》作者喬伊
請把腦袋扭過來看。。。
好!長!啊!
關注阿爾法的隧道
回覆:洛神
參與活動贏驚喜
共振這根隧道
你將到達
阿爾法
星雲
底
部
書, 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