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孩子總是在滑手機,做父母的卻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那麼離不開手機,眼看著孩子把許多時間都花在手機上,想幫忙卻不知道可以怎麼幫忙他?
令孩子深深著迷的手機世界究竟有什麼?
●從兒童、青少年最常使用手機的功能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社交互動、即時通訊、陌生交友、遊戲、資訊瀏覽功能(討論版、偶像、部落客、影片、小說)。
●這些看似五花八門的手機功能,之所以這般吸引孩子,正是因為它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心理需求:我能感、自我認同、愛與歸屬感。
在遊戲中,我學會相信我是有能力的。
●心理學家Erickson認為,國小生(6~12歲)正是在發展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我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是可以的、是有能力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人際、家庭、成就感等各面向的發展都遭遇挫敗,就會希望能從其他面向找到出口,而網路遊戲正好是這個出口。 網路遊戲的設計正是利用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機制而吸引玩家不斷投入遊戲,所以相較於真實生活,玩遊戲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在現實世界發展受挫的孩子,可能就這麼一頭栽入網路遊戲世界,以滿足他在發展自我過程中的需求。
●青少年(12~18歲)是發展自我認同的時期,此時的自我認同來源大多是從別人眼中看自己,而比較少自己看自己的能力(發展上尚未成熟),也因此很重視同儕,希望能跟同儕玩一樣的東西。
●當同儕都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訊息,或是一起玩著某個手機遊戲,這對正在發展自我認同的青少年而言,就會是沉浸手機世界的莫大吸引力。
這裡有我的舞臺,有很多同伴,我覺得我屬於這裡●如果從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來看,網絡成癮的孩子通常在最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但在愛與歸屬的層次則較不滿足。
●然而這樣的不滿足或許只是跟父母比較疏離,沒有感覺到家裡的愛和歸屬,而不一定有被虐待,或是常被責備的情況。 也或許是在人際方面的不擅長,所以沒有在校園中形成好的人際連結。 這些都可能是把孩子推到網絡世界中的推力。
●另一方面,網路遊戲世界的吸引力在於它相較現實更容易交到朋友,有些遊戲原本就設計要拉更多人一起玩,或是只要多花一些時間就會很容易有表現的舞臺。 甚至有些遊戲鼓勵玩家組隊,會有公會、部落等組織,創造出一種戰友的感覺。
●這是現實世界沒有的機會,在學校想組隊作戰可能就會被討厭,因為學校是一個講究和平人際關係,希望孩子學著社會化的地方。
正因為網絡有太多地方能夠彌補現實社會不能滿足的需求,所以會形成很強大的拉力。當孩子在網絡中尋求需求的滿足...●若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需求,就有機會用其他方式回應與滿足他們,削弱孩子跟3C產品、網絡的連結。 家長想了解孩子需求,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觀察孩子使用手機時都在做什麼。
●
如果孩子很常玩遊戲,家長可以觀察他玩的是益智遊戲,還是競爭類型的遊戲? 有排名的嗎? 還是很重視收集? 如果孩子大多數時間都在玩遊戲,可能是因為他真的很無聊,但也可能是成就感不被滿足,在學校或者是在家裡不被肯定。
●
如果孩子玩的遊戲很需要組隊一起玩,而且他都跟固定的人一起玩,那可能是人際方面的需求不被滿足。 不過,這些都需要家長對遊戲有足夠了解才會發現。
●
如果孩子常用的是通訊軟體、社交軟體,甚至結交網友,那可能有很多人際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是沒辦法滿足的,或者是因為孩子很希望別人可以看見自己,像是有些青少女會經常在社交軟體中發表自己的心情、分享很多心理測驗的結果,這可能反映了想被了解的願望,或正在尋求自己的定位。
網絡的使用有非常多種可能性,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使用網絡的方式來慢慢形成一些假設,再進一步慢慢驗證。1. 重新檢視親子關係,你們的關係夠親密嗎?
父母親可以回想上次跟孩子一起談心是什麼時候? 因為只有當關係足夠時,家長才有資本領導孩子。 當孩子已經跟手機形成某種緊密連結,用太強硬的方式很難真正把孩子拉出來,必須先有關係才能慢慢引導孩子用更適當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2. 如果發現關係很薄弱,就需要"逐漸"培養親密關係:或許是礙於經濟壓力,父母雙方都忙於工作,而孩子已經長到12歲,但親子間一直沒有談心的習慣,對孩子的照顧大多是生理上、物質上的照顧。 或許是爸媽下班後早已筋疲力竭,很難能有跟孩子談話的時間或精力。 在這樣的狀況下,父母可以慢慢開始創造一些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慢慢產生一些談話。
孩子很可能不會一開始就可以很靠近你、很願意分享心情,畢竟已經12年都沒有這樣的習慣,突然要孩子坐下來告訴父母這周的心情,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很奇怪,反而會更不想講。 所以重點在於「逐漸」培養關係,可以先從安排一些很輕鬆的活動開始,像是一起吃下午茶、出去玩、聊聊天這一類的。
3. 關係足夠,就可以規劃一個固定的談話分享時間:如果經過檢視之後,發現親子關係的資本足夠,也注意到孩子在心理上有一些需求,可以規劃一個親密的、輕鬆的時刻和空間,好好談論這些事情,讓孩子明白到你們是可以一起合作的。
4. 找到生活中替代的滿足需求的資源:當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為何,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找到身邊的資源來協助孩子滿足這個需求。 比方說孩子很缺乏朋友,有很多人際上的需求,可以思考自己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多嗎? 有沒有哪些親戚朋友的孩子可以一起玩? 是否有機會幫孩子報名一些他有興趣的活動,藉此認識朋友。
父母親先思考過如何解決,才會有辦法帶領孩子去解決這個問題。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習慣使用手機的不同強度,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如果孩子已經明顯成癮,便不適合用強硬的方法,太強硬的方式可能反而付出更多代價,讓情況越來越糟。●
此時非常建議家長與專業資源結合,例如學校、心理諮詢師或是醫療體系(兒童心理科),
透過專業力量來提供協助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成癮的困擾。●
如果孩子只是沉迷,因為很喜歡或覺得好玩而停不下來,
家長可以藉由孩子喜歡的其他東西引導孩子慢慢脫離手機,也趁此跟孩子討論手機的使用規則。●例如家長觀察到孩子很喜歡打球,或許家長可以跟孩子約定周末一起去打球,但平日要少玩一點手機,早點睡覺,周末才有力氣好好打球,然後一起訂定一個規則,規範平日使用手機的合理時間。
父母如何看待手機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孩子規範的關鍵
●若孩子已經沉迷,可以藉由孩子喜歡的事物來引導他慢慢脫離手機。 不過,最好的做法還是在提供孩子3C產品之前,父母先思考過自己怎麼看待人跟3C產品的關係,由此與孩子討論使用手機的規範。
●孩子會很自然地模仿父母,如果父母一直在飯桌上使用手機,那孩子拿到手機之後自然也會一起在飯桌上使用。 若父母對於人和手機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比較恰當已有清楚的想法,便能著手訂定手機的使用規則,例如寫完功課才能玩、可以玩遊戲但不能加值,或是不能玩某種類型的遊戲(根據手機遊戲的分級),以及規範的執行方法,像是要怎麼下載遊戲、怎麼給家長審核。
●
當規範及執行方法都得到孩子與家長雙方的同意之後,才給孩子手機。 設置規範時,如果能跟孩子共同討論會是更好的,讓孩子知道這樣規定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她眼睛有充足的休息嗎? 為了維持他的作息正常嗎? 還是為了讓玩耍的時間不會影響到課業?
1. 設計規範要避免情緒化:規則的設定必須是固定的架構,不能當家長心情好的時候就給孩子,心情不好就不給,這樣孩子可能也會學著用情緒來索討手機。
2. 藉由不預設規範來訓練孩子的自制力會有風險:有些家長希望能訓練孩子的自制能力,所以決定不先討論規範,直接給孩子手機,觀察孩子會怎麼做,這樣的做法會比較有風險。 畢竟,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可能還沒發展出完整的自制能力,沒有提供他一個架構來遵守,等到他養成自己的習慣,再要去改變或調整就會比較困難。
反思自己對3C產品的看法,以及對生活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這一輩的父母與孩子接觸到3C產品的生命階段很不一樣,父母在成年後才接觸3C產品,所以會自然覺得是以工作為重。
●
但對孩子來說,3C產品是他們一出生就有的東西,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父母對於3C產品與生活的價值觀要有足夠清楚的想法才有辦法跟孩子討論。★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在文章的最下面寫留言本文章內容及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之處請告訴我們,將給予及時刪除處理。
「廈門關懷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創建於1995年,是國內第一個海外獨資的心理諮詢機構,由來自新加坡、臺灣、香港等海外的專業團隊負責指導和管理。
諮詢服務的範圍:
* 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 童年創傷
* 親密關係
* 親子關係
* 青少年成長
* 喪失與創傷
* 文化適應
* 自我成長
* 網絡成癮
免費熱線諮詢時間:(暫停服務)
周一至周五晚上18:00-21:00
TEL:0592-5160880
面談預約電話:
0592-5160881
辦公時間:
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8:00
周六上午9:00-12:00
電子郵箱:
xiamenguanhuai@189.cn
公司網址:
http://blog.sina.com.cn/xiamenguanhuai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