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日前,中國·錢塘2020年「浙派名師」新時代美好教育共同體發展高峰論壇,在杭州錢塘新區文海教育集團舉行。
浙江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省教育學會會長韓平,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蔣鋒,錢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國梅,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浙江省教研室主任任學寶,浙江省教育科學院院長朱永祥,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俞曉東,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萬朋、浙派名師研究院院長童富勇等省出席論壇。同時,來自新區教衛局相關科室、直屬單位、各中小學,及兄弟城區結對學校代表,共280餘人參加論壇。
省教育廳韓平巡視員充分肯定新區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認為新區謀劃、推動「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為全省新時代城鄉教共體建設提供了新思路、開闢了新路徑、增添了新樣本。
蔣鋒副局長高度評價新區率先推動美好教育共同體的視野與擔當,對新區在集團化辦學、「網際網路+義務教育」、城鄉互助共同體建設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並寄語新區深入落實「五育並舉」,不斷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努力成為杭州教育又一張金名片。
李國梅副主任系統回顧了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歷程,指出「跨區域、跨層級、跨體制和聯盟式」的「三跨一聯」集團化辦學成效彰顯,優質均衡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網際網路+義務教育」成功經驗做法,惠及區內外10餘所學校;結對幫扶50餘所省內外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體現了新區擔當,展現了錢塘智慧。同時,她要求緊抓省市關心支持新區發展契機,深入推動「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全力加快「美好教育先行區」打造,助力新區高質量發展。
論壇活動中,錢塘新區「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正式啟動實施。
啟動儀式後,杭州濱江實驗小學、海寧市長安鎮初級中學、海寧市仰山小學,與杭州錢塘新區臨江小學、杭州市下沙中學、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附屬學校,分別籤訂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合作協議。三對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學校,將以「共融共生共成長 創新創強創未來」為主線,不斷加強協作交流,結對互助,努力提供更為公平、優質的教育服務。
新區美好教育共同體代表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團、杭州市下沙中學、杭州錢塘新區前進小學,分別從「聯盟式」集團化辦學、「網際網路+義務教育」、「跨區域」集團化辦學等維度,分享交流辦學經驗、成功做法,引發了在場各個學校的共鳴與思考。
隨後,依託先進過硬的信息技術支持,「同步課堂」活動在三地三校間同步開展。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初中部)優秀青年教師執教社會學科,集團內成員校啟源中學和城鄉互助結對學校淳安縣臨歧鎮初級中學,同步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小學部)市級名師執教一節小學語文課,「網際網路+義務教育」結對學校臨江小學和城鄉互助結對學校德清縣新市小學,無障礙、零延遲全程參與課堂教學。
在國內知名特級教師唐少華、教育教學專家呂映帶領下,三地三校教師,透過大屏幕,實時互動交流觀課心得體會,教學研討氣氛活躍、內容深入。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萬朋教授,作了主題為「新時代新教育共同體建設的現狀與展望」的專題報告。張教授對上海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歷程、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就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對接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要創新體制機制,為集團化辦學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持。完善集團內部治理體系。盤活存量資源,增強集團發展的內驅力。
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俞曉東院長,全面回顧了杭州教育從1.0到3.0各時代集團化辦學面臨的問題、設計定位、主要舉措和效果評估,並提出美好教育共同體把握政策大勢,瞄準普及、公平、質量和結構整體提高等目標,在發展道路、主要任務、結構體系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努力打造具有時代感、有特徵標記的錢塘美好教育共同體。
錢塘新區教育與衛生健康局局長錢曉華指出,建設美好教育共同體,是對國家、省市政策要求的具體落實,是滿足人民美好教育需求的惠民之舉,是新區及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他強調,要統籌整合集團化辦學、「網際網路+義務教育」、公辦初中提質強校工程等多項工作,系統推進美好教育共同體建設;要集聚政策、智力、人才、技術等各類優勢資源要素,形成集群式發展的良好態勢;要立足根本,從自身實際出發,積蓄強大內力,實現優質發展。他要求,到2021年底前,在義務教育階段率先實現美好教育共同體全覆蓋,並穩步向高中段、學前教育段延伸。重點抓好三個關鍵:一要堅持「跨區域、跨體制、跨層級和聯盟式」這四條路徑,來辦好優新區美好教育共同體,滿足新區人民品質教育需求。二要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各美好教育共同體內成員校,100%開展「網際網路+課堂」「網際網路+教研」,破解名優教師不足、課堂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等問題。三要扛起應有責任,全力以赴支持結對學校發展,並主動謙虛學習結對學校優點,強化雙向交流,推動雙方共贏。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