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有用嗎?
作者:黎雲昆
柳絮是春季的一大景觀,但也有惹人煩惱的一面。那麼,柳絮有用嗎?如果有用,那豈不是不利一面又變成了有利了嗎?
柳絮可以做坐墊和褥子。明·解縉《永樂大典殘卷》轉引《圖經志》載:「有綿飛如柳絮,可為茵褥。」
柳絮有保健功能,作褥墊對老人尤為適宜。宋·陳直《壽親養老新書》載:「將取花如柳絮者,欲為坐褥,或臥褥。以帛為方囊,滿實蒲花,杖鞭令勻,厚五六寸許,其上復以褥表囊之,虛軟溫燠,他物無比。春間不御則褫去褥表,出囊復處略暴之,歲歲如此。」將柳絮放入以絲棉製成的方囊中,鋪滿,再以杖鞭敲打使均勻,成五六寸厚的褥芯,外面再復以褥套,或坐,或臥,使用起來,「虛軟溫燠,他物無比」。
柳絮作氈墊柔軟性涼,尤其是對孩子,效果最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轉引宋陳承《本草別說》:「柳絮可以捍氈,代羊毛為茵褥,柔軟性涼,宜與小兒臥,尤佳。」
將柳絮用作鞋襪襯墊,也有保健作用。《本草綱目》載:「腳多汗溼:楊花著鞋及襪內穿之(《摘玄》)」
宋·林洪《山家清供》:「憲聖喜清儉,不嗜殺,每令後苑進生菜,必採牡丹片和之,或用微面裹,炸之以酥。又時收楊花,為鞋襪氈褥之用。侄恭僖,每治生菜,必於梅下取落花以雜之,其香又可知矣。」
憲聖即宋高宗趙構的皇后,才貌雙全、知書達禮,歷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后)長達五十五年,是歷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后,83歲去世。她也將楊花收起,「為鞋襪氈褥之用」。在人均壽命僅為三四十歲的宋代,老太太能那麼長壽,與她老人家講究保健的生活方式是有極大關係的。
柳絮作枕,有獨到的養生效果。宋陶穀《清異錄·陳設》載:「盧文紀有玉枕骨,故凡枕之堅實者,悉不可用。親舊間作楊花枕贈之,遂獲安寢。自是縫青繒,充以柳絮,一年一易。」盧文紀原來睡覺不好,於是有人給他送了「楊花枕」,自此「遂獲安寢」。此後他便選定了楊花枕,令人以黑色的絲綢作枕套,充以柳絮,每年一換。盧文紀,五代時人,曾任後唐宰相、後晉太子少傅、後漢太子太師,享年七十六歲,一生積累億萬財富,想睡什麼枕頭都沒有問題,但他選擇了用柳絮做的枕頭。
柳絮也稱楊花,古人以絮為花。柳與楊通,花與華通,故楊花也稱柳華。《神農本草經》載:「柳華,一名柳絮。」可見,柳絮、柳花是一回事。
《本草綱目》沿用了這一說法。他在「柳目」下單開一條「柳華」,並說明「柳華」:釋名柳絮。
《中藥大辭典》則進一步將柳花的概念擴大:「柳花,別名,楊花(《摘元方》),柳椹(《岣嶁神書》),柳蕊(《綱目拾遺》)。」《中華本草》也執相同意見。
但也有學者不同意這個意見。
宋·蘇頌《本草圖經》載:「《本經》以絮為華。陳藏器(唐代中藥學家)云:華,即初發黃蕊也,子乃飛絮也。」
這就是說柳華(花)與柳絮不是一物。
清·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指出:「《本經》雖雲柳絮,實柳華也,絮則隨風飛揚,何從覓之。」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古人以絮為花,陶隱居亦曰:『花隨風,狀如飛雪。』誤矣。」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指出:「柳椹,此乃柳花未放時,其枝垂下如椹形。」這就是說,柳椹與柳花也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若將柳絮作為景物描寫,柳絮與楊花不加區別是可以的。但若將柳絮作為藥物,則需要區分清楚了才好。
柳華(花)是柳樹的花(圖1),柳椹(圖2)是柳樹的果,柳絮(柳實、柳子,圖3)是柳樹的帶飛絮種子。柳華、柳椹是柳絮飛絮以前的狀態。
圖1 柳華(花)
圖2 柳椹
圖3 柳絮
《中華本草》對柳花對解釋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序。」
《本草綱目》轉引《藥性論》:「花乃嫩蕊,可搗汁服。」
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柳華,無毒。主治痂疥,惡瘡,金創(刀槍傷)。」
《本草綱目》:「主治:風水黃膽,面熱黑(《本經》)。痂疥惡瘡金瘡。」「《本經》主治風水黃膽者,柳花也。」「(柳)華:主止血,治溼痺,四肢攣急,膝痛(甄權)。」
清·葉志詵《神農本草經贊》載:「柳華,味苦,寒。主風水黃膽,面熱黑。」
《本經逢原》:「柳華性寒,故能療風水黃癉(即「黃疸」)。」
《本草綱目拾遺》:「《綱目》有柳華,明目驅風,壯筋骨,堅牙齒。」
清·汪訒庵《本草易讀》:「柳花療肢攣膝痛,止血消渴。」
明·蘭茂《滇南本草》:「楊柳花,味甘、苦,淡平。專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症,其效如神。」
《本草綱目》附方:治走馬牙疳(患牙疳而發病急速,勢如走馬者。多因病後或時行疫病之邪,餘毒未清,復感外邪,積毒上攻齒齦所致。多見於小兒。):楊花,燒存性(藥燒至外部焦黑,裡面焦黃為度,使藥物表面部分炭化,裡層部分還能嘗出原有的氣味,即存性。),入麝香少許,搽。(《保幼大全》)。
《本草綱目》附方:治大風癘瘡:楊花(四兩,搗成餅,貼壁上,待幹取下,米泔水浸一時取起,瓦焙研末)二兩,白花蛇、烏蛇各一條(去頭尾,酒浸取肉),全蠍、蜈蚣、蟾酥、雄黃各五錢,苦參、天麻各一兩,為末,水煎麻黃取汁熬膏,和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溫酒下。一日三服,以愈為度。(孫氏《集效良方》)。
《中藥大辭典》附方:治室女(處女)發熱經停:柳花五、七錢,紫草一兩二錢,升麻九錢,歸身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調下。(《赤水玄珠》)
不過,因為《神農本草經》的影響巨大,醫書中所指「柳華、楊花」,仍有可能指的是柳絮或柳椹。
柳絮為柳樹的種子。《中華本草》對柳絮做了這樣的描述:「種子細小,倒披針形,長1~2毫米,黃褐色或淡灰黑色。表面有縱溝,頂端簇生白色絲狀絨毛,長2~4毫米,成團狀包圍在種子外部。」
《名醫別錄》:「(柳)實,主潰癰,逐膿血,子汁,療渴。」
《本草綱目》載:「宗奭曰:柳花黃蕊幹時絮方出,收之貼灸瘡良。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溼便生,如苦、地丁之花落結子成絮。古人以絮為花,謂花如雪者,皆誤矣。藏器之說為是。又有實及子汁之文,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藥性論》止血療痺者,柳絮及實也。……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痺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寔《四民月令》言:三月採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
《本草易讀》:「柳絮治風水黃膽,頭面黑熱,痂疥惡瘡,金瘡出血。」又,「金瘡出血,柳絮封之即止。面上膿瘡,柳絮、輕粉為末,燈中油合敷。」
明·龔居中《痰火點雪》:「凡貼瘡,古人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竹膜,冬用兔腹上細毛,貓腹毛亦佳。」
《本草衍義》:「柳華。《經》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幹,絮方出,又謂之柳絮。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
《本草綱目》附方: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飲服一錢(《經驗方》);
金瘡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臺秘要》);
面上膿瘡:柳絮、膩粉等分,以燈盞油調塗(《普濟方》)。
此種所言柳絮,並不一定是指今人所謂的柳絮,其中也包含了柳花、柳椹。
《本草綱目》載「弘景曰:柳華熟時,隨風狀如飛雪,當用其未舒時者。」柳華未舒時,即為柳椹。
《本草綱目拾遺》中指出:「《岣嶁神書》有柳椹牢牙法:以柳椹揩牙,去其宣露(腎疳五證之一),諸風不生。明目駐顏,黑髮聰耳,壯筋力,益壽輕身。《急救方》:柳椹陰乾為末,日用擦牙,去風明目,烏髮固齒,久用不徹,可咀金石。」
柳絮也是一道鮮美的森林食品。
柳絮可以做粥。柳絮做粥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馮贄《雲仙雜記·洛陽歲節》:「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楊花粥。」
柳絮可以做成涼拌菜、可以怍餡、可以燉肉。現在一些地方的農家樂意見將柳絮作為系列森林食品開發出來,如:蒜汁拌柳絮、柳絮素包子、肉末燒柳絮、魚香柳絮球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當然,如前所述,這裡的柳絮也指代柳花、柳椹。
柳絮作為食物資源的作用在發生戰亂和饑荒的時候尤其重要。柳絮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救飢食物。
柳絮漫天飛舞,採收是一大問題。柳絮會在草叢及牆角的地方聚集,但這些地方收集來的柳絮往往含有大量的雜質,而從柳絮中剔除雜質是一件費工費時、得不償失的事。
漢·崔寔《四民月令》:「三月三日,以及上除(上巳節),採柳絮。」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即「祓禊」,人們結伴到水邊進行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活動。古人在這樣的活動中,順便將柳絮採來。崔寔在記述這件事時,用字是非常準確的,他講的是「採柳絮」,柳絮隨風飄舞。如何「採」?應當是「捉」。如果真要捉的話,一個人一天能捉幾個柳絮?顯然,崔寔所指的「採柳絮」,並不是我們現今所指的柳絮,而是柳椹。
筆者日前採得一隻柳椹(圖4),2小時以後,即開始出絮(圖5),4小時後,半數出絮(圖6),12小時後,全部出絮(圖7)。若將熟透了的柳椹採收回來,置於布袋之中,自行出絮,以此法收集柳絮,不僅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所收柳絮不染纖塵,作藥、作襯墊均無妨礙。
圖4 筆者採得一隻柳椹
圖5 2小時後開始出絮
圖6 4小時後半數出絮
圖7 12小時後全部出絮
適時採收柳椹也可減少柳絮飄飛給人們帶來的不便。
柳絮雖個體微小,輕如鴻毛,但不是百無一用,柳絮還真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