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月佛衣不改少年心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很多人會推薦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一部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作者魔幻的筆觸創造了一個囂華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一方世界,以一個家族與一個小鎮百年孤獨的歷史,映射了拉美大陸的百年變遷。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這樣說道:「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這本書很多人最開始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作者魔幻的風格,也可能是因為書中經常重複的複雜人物關係,還可能是因為人生閱歷不夠。總之,閱讀這本書,需要採取審慎的態度,如果一遍沒讀懂,那就多讀幾遍。
如果需要用一段話來概括這本書,我希望是這樣:
「因尋找安身之所,在受到夢的啟示之後,第一代布恩迪亞放棄了對大海的追逐, 在一塊灘地上建立起了小鎮--馬孔多。從此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便與馬孔多緊緊相連起來。小鎮像是歷史的剖面,展現著一方世界的興衰變化與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前塵往事。
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他們每個人和我們一樣,生來獨立,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並不屬於家族,他們區別明顯,卻如此相似,而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孤獨,似乎自打這個家族誕生在這世界上,就與他們緊密相連,他們生來孤獨,死後也無法倖免。」
如果非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這本書,我想只能是孤獨。但我並不認為這本書僅僅是為了描寫孤獨而作,相反,它是一本讀了之後,你將再也不會害怕孤獨的書。
01、孤獨是生命畫卷的本色
布恩迪亞家族的幾代人裡,有手握實權者、有錢財萬貫者、有受人尊崇者,也有遭人唾棄者,但無論人生是否輝煌都難逃孤獨的漩渦。
一代代人都隨著羊皮卷的預言,重演著孤獨的悲劇。正如其所言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喧囂,都將用寂寞來償還。」無論我多麼努力地想融入人群以消掩孤獨,卻發現孤獨是清淡而又無處不在。我渴望擺脫這長伴一生的孤獨,卻像書中人物泛著深入骨髓的無力感,最終罹患上了哀傷。
從馬孔多那鏡牆上的反光,我終於看清孤獨是生命畫卷上那淡淡卻鋪滿幅面的本色。像書中幾代布恩迪亞那樣無論生命畫卷塗上多麼濃烈的喧譁,卻發現那人生的終點永遠只有孤獨在等待。
哪有可以塗滿顏色的人生?沒有,也不能。
於是敏感者感嘆於孤獨帶來的折磨,驚嘆於豐豔的色彩,反覆使畫幅間的原色愈加突顯。「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沒有歸途的,一切以往的春天都是無法復原的,連那最狂亂而又堅韌的愛情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於是有人從此深陷抑鬱的深淵。
其實,忽視畫卷原色最好的方法是不去刻意地盯著它看。諸多人生痛苦都是自己將自己絞入深思的漩渦,陷得太深太深。並因此染著莫名的情緒——它是痛苦的,但沒有思考的人反不如一根葦草,對此我說不上好壞。
02、孤獨是鏡中的像
書中有許多人物的生命孤獨,使我近乎於共鳴,但總像中間隔水汽氤氳的玻璃,只能看到扭曲朦朧的像卻無法觸碰絲毫的實體。作者以魔幻的手筆布下展櫃外的玻璃,無形地告訴參觀者這是不可觸碰的展品,這是不可走入的孤獨。
是啊,哪有哪個人、那個歷史的孤獨是可以了解的呢?
孤獨,它像是人類歷史這麼多稜鏡中的像,我們只能通過偶爾的驚鴻一瞥,窺探其中的些許感慨,哪能談得上了解。所以不必奢望可以有人分享、有人分擔。他人那份深有共鳴,不過是其為了有所可談而調動的情緒(起碼我是這樣),從多次與他人交心來看,孤獨它並不重樣。
1930- 1970年裡,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上百萬人喪生,這片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儘管書中內容奇詭,但其卻是實實在在的這片土地上殖民、獨裁、鬥爭和流血的像。拉美這片土地長期被殖民被剝削,像是局外人一般,在世界文明外存在著,這是這片土地的百年孤獨——宏大卻又哀傷。
千人千像,關於孤獨我唯一能給的微薄意見是接受孤獨。我們大可用孤獨將真我與世界隔絕開來,不讓外界五彩斑斕的色彩將我們染的斑駁不堪。畢竟有誰願意自己活成一模一樣的方塊兒呢?換個角度看,能真正伴我們一生的也或許只有孤獨了。所以不必有失偏頗的看待這生命的摯友,畢竟孤獨也是一種態度。
-end-
作者簡介:風月佛衣不改少年心,求智讀書會會員。歡迎關注@求智讀書 ,讀書以求智,可利家國民,堅持傳遞和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