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首著名安魂曲中(莫扎特,威爾第,勃拉姆斯,弗雷),勃拉姆斯35歲時寫就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是最真誠、最積極向上的一首。1868年4月10日,勃拉姆斯親自指揮在德國不萊梅大教堂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勃拉姆斯曾說:這部安魂曲若名為《人類安魂曲》會更貼切,因為它不是描繪天堂的喜樂,也不是為逝者祈福,而是讓生者借死亡省思生死、了悟永生。
勃拉姆斯從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中摘錄經文編寫成了這部安魂曲的歌詞。整個《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見證——至親的親友相繼離世,特別是慈母和恩師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經歷了「死蔭的幽谷」,所以他將永恒生命的信仰作為全曲的中心。
《德意志安魂曲》是勃拉姆斯最長的作品,更準確的譯法應當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全曲共有七曲,前三曲構成第一部,滿懷痛苦陰霾;後四曲是第二部分,如黑夜逐漸散去,天光來臨。今天請大家欣賞的是如田園詩般的第四樂章,木管和圓號以溫暖的音色融入合唱,表達對將來世界更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911發生的十天之後,紐約愛樂舉辦音樂會,演奏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有一位年輕人來到劇場後臺,找到拉琴的馬友友,對他說,剛才聽您拉琴,我哭了。我哥哥在911中去世了,在這將近半個月裡,我無法睡眠,不能吃東西,不相信他忽然間從世界上消失了,我想我得了抑鬱症。直到剛才,聽您拉琴,我終於哭出來了。謝謝您的琴聲帶走我的悲傷!
在疫情面前,在災難面前,我們覺得無力,人生虛無,無話可說。此時,幸好還有古典音樂,這時候,它不是裝飾品,它可以傾訴我們的悲傷、痛苦,它就是我們的勇氣和希冀。只有磅礴的交響樂,可以洗刷死亡與傷痛帶來的傷害。
聽聽古典音樂吧,相信春暖花開的日子會如期歸來!
(部分文字摘自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音樂作家田藝苗的講座)
圖片來源網絡,轉載需標明作者、文章開頭註明來源,正文後附帶以下二維碼授權,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