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演變史』
牛肉在西方屬於高級料理,因此牛排是一個講究比較多的料理。很多人將食用牛排看作用餐禮儀的一部分,普通人還好,如果有身份的人在食用牛排時舉止不當,甚至會被西方媒體進行抨擊。此外面對溼式、乾式熟成,不同的Rare以及菲力、沙朗等專用術語,新手往往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牛排按種類分為:菲力、肉眼、沙朗以及T骨,菲力瘦肉較多,肉眼肥瘦相間,沙朗富有嚼勁,T骨則同時包含菲力與沙朗兩種肉排。牛排直接新鮮冷藏即為溼式熟成,而放入恆溫室中經過7至28天自然風乾則為乾式熟成。乾式熟成成本極高,是最高檔的牛排。至於牛排熟度,則全靠個人喜好調較,從全生到全熟均可,一般以奇數區分。
法國作為西方的美食之都,也是最早開始流行食用牛肉的歐洲國家之一。然而牛排卻不受法國人民的青睞,法國菜裡的牛肉大多是燉煮的,這是因為中世紀的法醫認為牛肉性質乾冷,需要用水中和。在法國,勃艮第紅酒燉牛肉才是最具代表性的料理,牛排只不過是一種快餐而已。
英國是第一個流行吃牛排的國家,牛排和烤土豆被視為執政者樸實低調的象徵,用來抨擊其他政客奢華的用餐習慣。英國人對牛排的喜好和痴迷已經有兩百多年了,要知道最適合製作牛排的安格斯牛,就是源自英國的最古老肉牛品種,惠靈頓牛排更是英國原創的國菜料理。
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愛牛排的人,最初牛排在美國是切成厚片,放在吐司上用手抓著吃的。這樣的粗獷風格受到廣大工人階級的歡迎,加上美國適合發展畜牧業,養牛成本較低,規模龐大,豪放的大吃牛排就逐漸發展為了美國的核心文化。不過這個時期人們吃的牛排都是全熟的,半生的牛排被認為是不健康的。
20世紀,高端法國菜的風潮席捲了紐約,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成為了風尚。而臨床醫學表明牛肉是生吃帶給人體隱患最小的肉類食材,所以美國的Steakhouse為了彰顯自己的手藝高超,逐漸把牛排越做越生。不過全熟牛排才是所有熟度中要求廚藝最高的,有些Steakhouse的廚師擔心做不好,甚至拒絕製作全熟牛排。
去年美國總統川普因為吃牛排要全熟,並且搭配番茄醬而被美國媒體大肆抨擊挖苦,認為他不夠高雅,缺乏魅力。然而喜歡全熟牛排配番茄醬的不止川普一人,很多美國總統都喜歡這種搭配,因為對於總統來說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全熟牛排做不好肉汁會流失,而搭配番茄醬可以有效提高口感,這是個萬能的搭配。
牛排文化進入日本後,喜歡做到極致的日本人培育出了全世界公認的最優秀的肉用牛品種「日本和牛」。日本和牛的牛肉被稱為「雪花肉」,多汁細嫩、入口即溶。日本和牛牛排是牛排中的貴族,牛肉烤制後脂肪融化,香氣撲鼻而來,很多美國著名的Steakhouse也使用日本和牛製作最高檔的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