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頭就是由加裡格蘭特扮演的廣告商人羅傑桑希爾在忙碌地向秘書交代各項事宜,但終究還是有所紕漏:秘書無法向正在打橋牌的母親打電話。來到飯店後的桑希爾隨後竟然離奇地被兩個陌生人劫持到一棟大宅子的書房,稍等片刻,房子的主人湯森先生出現了,切嘴裡一直稱呼他為卡普蘭先生。

雖然羅傑桑希爾極力否認自己是所謂的卡普蘭先生,但湯森先生卻有條不紊地念出了卡普蘭的住房行程,最後羅傑被強制灌進了一杯酒,不省人事。事後雖然大難不死,羅傑也帶著警察再次來到了被劫持的那所大房子,可事發的女僕卻說這裡並未有什麼湯森先生。
於是,羅傑的西北偏北之旅就此開始。他闖入了「真正的卡普蘭先生」在當地入住的房間,但卻發現空無一人。隨後,由於種種機緣巧合,羅傑桑希爾就成為了真正的「卡普蘭先生」。
其實,不難看出影片中的「卡普蘭先生」是本片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又一個「麥格芬」設置。這是希區柯克提出的一個特殊概念,即在懸疑電影中,麥格芬就是觀眾毫不關心的,但卻是角色們必須要拼命追逐的東西。這是希區柯克作品最獨特的詞彙,這個字眼來自於他最愛說的一個故事:一列蘇格蘭火車上有個愛追根問底的人,他見隔壁的乘客帶著一個形狀奔奇特的包裹,就問那是什麼,乘客答:「麥格芬。」「什麼是麥格芬?」「是在蘇格蘭高地捉獅子用的。」「可是蘇格蘭高地沒有獅子啊。」「啊,這麼說,也就沒有麥格芬了。」--由此看出,麥格芬是個並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但它卻是談話、行動甚至整上故事的核心。

回到影片,在狂徒的末路追殺下,羅傑以「卡普蘭」的名義到聯合國總部大樓尋找湯森先生,但見到的卻是一位與昨晚完全不同的人。隨後在交談的過程中,湯森先生被歹徒用小刀暗殺,現在全世界都以為羅傑就是兇手。隨後他倉皇出逃。

那麼,究竟誰是幕後黑手?誰又是卡普蘭先生呢?此時影片中又出現了另外的角色:FBI。從他們口中,我們得知:卡普蘭是為了打入敵人內部(範丹姆集團)而虛構的人物。特工們為了破案,見死不救,任由羅傑逃亡。那麼,羅傑的最終命運又如何呢?
在逃亡的列車上,桑希爾無意中邂逅了一位幫助他的美女:伊芙坎德爾。《西北偏北》中羅傑與坎德爾的相遇,充斥著一些長時間的情色(性暗示)元素,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隨著彩色電影的發展,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商業元素也越來越多。
但是,坎德爾卻是範丹姆集團指派來故意接近羅傑的。到了芝加哥,羅傑隨著坎德爾的指引來到了一篇農田。迎接羅傑的,將會是影史上著名的一幕:噴藥飛機殺人。
在這一幕的場景中,希區柯克做了大量的、嚴謹的布景,包括每一幕景別出現的時間都精算到秒,最終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呈現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雖然在這一景別中對話較少,但卻是全影片難得的傳神寫意之作!
隨著影片的進行,在成功逃脫飛機的追殺之後,羅傑回到了芝加哥,但在這裡,他得知卡普蘭先生早已前往下一站:南達科他州。但此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再次見到了坎德爾。雖然坎德爾遵照範丹姆的指示刺殺羅傑,但她此時卻已經深深地愛上了眼前平安歸來的這個男人。在羅傑的巧妙引導下,最終在芝加哥的一個拍賣會上,見到了一直想置之死地的範丹姆。影片進行到這裡,也算是接近尾聲了,最終在FBI的幫助下,羅傑終於獲得了清白。值得一提的是,坎德爾是FBI的臥底特工,最終兩人圓滿完成了任務。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情節跌宕起伏,在當時看來,這稱得上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商業電影。它幾乎具備了所有成功商業片的元素:男歡女愛,情色場面足夠吸引觀眾的眼球;類似於《碟中諜》系列的場景布置,輾轉於幾座大城市;火爆的動作場面等,例如爆炸等特效。這部電影也最終成為了希區柯克的代表作之一,並且長留影史,成為後來電影工作者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