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嘆息」……當49名留守兒童用質樸、純淨的方式演繹《夜空中最亮的星》這首歌時,他們的世界、夢想已經與歌聲一起,飛出了湖南衡陽祁東縣官家嘴鎮的群山,只餘思念依然留守。
這個特殊的留守兒童合唱團成立於2017年,是湖南省第一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合唱團,曾先後在梅溪湖大劇院和湖南音樂廳徵服評委、打動觀眾。今年10月,他們將唱著《夜空中最亮的星》前往北京,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向世界展示湖南關愛關心留守兒童,以教育扶貧,打造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樣板的探索。
建校,「第一代留守兒童」心系現在的留守兒童
祁東縣地處衡邵乾旱走廊,曾是衡陽唯一的省級貧困縣。雖然2018年成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但外出經商、務工人員依然很多,留守兒童現象相當普遍。數據顯示,僅在祁東縣西區就有留守兒童兩萬多人。
2016年9月,在祁東縣西區的官家嘴鎮,一所專為留守兒童打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祁東啟航學校正式起航。
學校創始人陳亮偉生於祁東、長於祁東,籌備創辦啟航學校時,他不僅讀書讀至中南大學博士,而且已創辦兩家培訓學校,在教育培訓界闖出了一片新天地,過上了眾人眼中發家致富的日子。因此,當他提出回到祁東的小山村裡辦一所義務教育學校時,幾乎沒有人理解與支持他。
2020年5月14日,衡陽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廖健,衡陽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張霞率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前往啟航學校調研,陳亮偉向大家表達了他回鄉辦校的初衷:「我算是第一代留守兒童,是讀書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現在我想讓農村孩子享受城市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
從2013年籌資一億元開始籌備,到2016年9月打開校門迎來開學,陳亮偉終於將一座達到省城寄宿學校標準的新校園展示在家鄉人民面前。
組團,大學音樂教授毅然支教分文不取
陳亮偉不僅讓學校的硬體條件比肩城市學校,還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優化教育過程,培養素質特長,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力主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及才藝,開設了一系列的特色課程,包括手風琴、桌球、拉拉操、書法等共20餘門。
啟航剛剛招生辦學後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陳亮偉與博士同門師兄、湖南科技大學教授王育霖相識,便邀請師兄去學校看一看。在此之前,王育霖聽說過留守兒童學校,教育人的情懷讓他接受邀請,去了一次祁東。
第一次走進啟航,王育霖留心觀察了孩子們的情緒與狀態,在學校操場上,他看到一個正獨立走路的小姑娘。王育霖從她膽怯、無光的眼神中讀出一種渴望,這讓他不由自主地想起「希望工程」那雙著名的大眼睛。回到大學後,王育霖始終忘不了在啟航見到的那些留守兒童,身為合唱指揮及藝術美學研究老師,他想用音樂敲開孩子們的小世界,用合唱澆灌孩子們的心靈花園。
彼時的王育霖其實很忙,他39歲就評上正高級職稱,平時不僅要給學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還要做科研、寫文章,有段時間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不過,王育霖還是找到學院領導,匯報了想成立一個留守合唱團,帶領學生一起去支教的想法,得到了學校與領導的支持。
王育霖這樣的專家教授願意上門授課,陳亮偉求之不得,更讓他意外與感動的是,王育霖提出將分文不取。
2017年4月13日,啟航留守兒童合唱團正式成立,首批招募了66名留守兒童,從而成為湖南省第一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合唱團。
波折,第一節課無人張口草草結束
合唱團成立當天,王育霖就為孩子們上了第一堂課,但這卻是「失敗」的一堂課。
回憶那節課,王育霖記憶猶新,因為無論他如何引導與講授,始終沒有一個孩子張口唱歌。這節課很快就結束了,「因為實在進行不下去了」。
回到大學後,王育霖主動請教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學習如何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邊學邊教的他,從第二節課開始有意識地利用休息時間與同學聊天,帶一些好吃的糖果零食分給學生。漸漸地,同學們跟著王育霖唱了起來,並且越唱越好。
從那時起,王育霖帶的研究生學生每周末都會去啟航學校上課,他自己隔一周去一次,重大比賽之前則會去得更頻繁、待得更久一些。
對王育霖來說,去啟航學校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他要先從湘潭開車到長沙南站,再坐高鐵到祁東,然後再坐約一個小時的車才能到達啟航學校,單程就要花去三四個小時。經常一去就是周末兩天,他有些無奈:「我也是父親,當我在教這裡的留守兒童唱歌時,我的女兒變成了留守兒童。」
各種困難疊加,王育霖一度「懷疑自己成立留守兒童合唱團的決定太過衝動」,在心裡打起了退堂鼓。那是2017年下半年,合唱團正在為參加衡陽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而排練。排練間隙,一個學生走到他面前,非常認真地問他:「王老師,我們要是比賽獲了獎,真的能去長沙嗎?」
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渴望觸動了王育霖,他開始感受到這次特殊的支教的意義。再加上同學們越來越喜歡唱歌、越來越大方,對老師們提的訓練要求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王育霖瞬間「找到了堅持下去最大的力量」。
放歌,省賽舞臺質樸表演感動長沙
為了避免「5+2=0」的現象,啟航學校同很多城區民辦學校一樣,實行放月假的作息制度。這樣一來,王育霖和學生每周末去給祁東給合唱團上課時,同學們都是有正常課程安排的,大家只能利用午休和晚餐後的空隙進行排練。
剛開始,有很多家長不理解,也不支持。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遠在外地打工,家中負責照看他們的一般是爺爺奶奶,在他們眼裡,孫子、孫女的學習成績是第一位的,而合唱排練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隨著合唱團在各項比賽中取得越來越多的好成績,孩子們性格越來越開朗,學習成績也沒有下滑,家長們這才不再反對孩子進合唱團,甚至合唱團有演出時,許多家長特地趕去學校觀看,鼓勵孩子好好唱。
同學們也非常努力與爭氣,2017年,合唱團成立之初就在比賽中獲得祁東縣一等獎、衡陽市二等獎的好成績。
2018年11月,作為衡陽市的唯一代表,啟航留守兒童合唱團參加了湖南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走進了長沙梅溪湖大劇院。在此之前,合唱團大部分學生還從未走出過祁東縣官家嘴鎮,對長沙的期待讓他們在排練中更積極、更認真。陳亮偉自掏腰包帶同學們到長沙參賽,還為合唱團的同學們定製了新衣服、新鞋子和新書包。
來到梅溪湖大劇院那天,合唱團孩子們望著從未見過的鱗次櫛比的高樓,看著眼前流光溢彩的車水馬龍,對大城市的期待一下子轉變為拘束與膽怯。上場前,指導老師把所有孩子集合在一起,給他們說了很多鼓勵的話。全程陪同孩子們參賽的陳亮偉激動地回憶:「真正演出時,當指揮老師揚手起拍的那一刻,孩子們的緊張與害怕瞬間消失,唱出了自信與快樂。」演唱結束後,現場觀眾為這支唯一的鄉村留守兒童合唱團鼓響的掌聲達一分鐘之久。
最終,在這場匯集了省內多所名校的展演中,啟航合唱團的小學組和初中組雙雙獲得一等獎,孩子們質樸的歌聲也喚起了更多人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2019年11月,由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省文化館共同主辦的「不忘初心·文化扶貧」暨播撒藝術的種子關愛留守兒童「愛·啟航」公益合唱專場音樂會在湖南音樂廳舉行,啟航合唱團再次唱響夢想之聲。本場音樂會還募集20餘萬元善款,用於幫助留守兒童的成長,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今年10月,湖南省將在國家大劇院進行《大地頌歌》的演出,展示湖南扶貧攻堅工作的成效,啟航留守兒童合唱團也獲邀將參與第四個篇章《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演出。現在,孩子們在期待中,認真地排練著。
改變:曾經內向愛哭的女生現在經常笑
在讚譽聲紛至沓來時,陳亮偉和王育霖團隊始終關注的,還是合唱與音樂帶給留守兒童的積極變化與成長。
當年王育霖在操場上看到的小姑娘張炎林現在已經是四年級一名可愛的女生,她正與同學們一起,認真地學唱著《夜空中最亮的星》這首歌。唱歌時,她純真的大眼睛裡閃爍的光芒仿佛真的望著一片星海。然而一年級剛入校時,她性格內向,很少與人交流,還不時地一個人默默掉眼淚。
原來,張炎林來自單親家庭,她的媽媽在她一歲時便離家出走,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跟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家境特別困難。被選入合唱團後,張炎林慢慢地在音樂中、在舞臺上找到了自信,臉上開始露出童年該有的笑容。
張炎林大方地告訴記者,每次合唱團的排練,她都非常期待,現在她不僅會休息時在宿舍裡唱歌,也會在回家後把快樂帶給爺爺奶奶。
同樣在讀四年級的張選康也很喜歡唱歌。張選康的父母常年在廣州打工,他現在每次想念爸媽時,就在空曠的地方大聲歌唱。唱歌為他解憂,也讓他得「優」。張選康表示,加入合唱團後,他的學習成績還提高了,有時考試遇到不會做的題,會在心裡唱一下歌,就會找到思路完成題目。
源於唱歌,孩子們收穫了不同的成長與快樂,合唱團的陳雨馨說:「每次排練的時候我都很高興,合唱團的歌都很好聽,我也學到了一些唱歌的技法。」
源於唱歌,孩子們現在也有了一個共同的心願——「去北京唱歌」。採訪中,所有孩子都表達了想去北京、想去國家大劇院唱歌的心聲,他們也開始想像北京會是什麼樣子的,這也讓他們在排練中更積極認真。
在合唱及一系列特色課程之外,啟航學校還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多次邀請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和衡陽市心理學專家重點針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與呵護。
契合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與育人趨勢,啟航學校還成立了學生生涯規劃發展中心,而這在長沙部分學校都仍是空白。
學校還打造了圖書館、健身房、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和遊泳池等,並且每年寒暑假面向留守兒童免費開放。
目前,啟航學校官家嘴校區共有學生1565人,其中留守兒童1361名,佔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6.9%。還有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學生101人,佔全校學生總人數的6.4%。對於貧困學生,學校也先後出資300多萬元設立助學金和獎學金,目前已共資助100多名貧困學生。
規劃,想再多「管」學生三年
時至今日,陳亮偉左手食指的遠節指間關節處仍有一道傷疤,且食指不能完全伸直。他表示,那是小時候割豬草時留下的印跡。不僅手指上留下難再癒合的傷疤,少時的求學經歷更在陳亮偉心裡留下無法抹去的不悅回憶,這讓他在20歲生日時,就立志要建一所中國基礎教育的標杆學校。
如今短短四年時間,啟航合唱團與學校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政府的重視,陳亮偉坦言:「建校之初就想過會有這一天。中國不止祁東有留守兒童,我希望通過實踐總結出一套經驗與模式來,如果能夠複製或推廣到全國,就會有更多的留守兒童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進而改變自己與家庭的命運。現在,這一天比我的預期更早到來,既是對我和學校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激勵。」
採訪中,陳亮偉多次感慨:「他們(農村孩子)如果到城裡讀書,成本是很高的,整個家庭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只是,在他心裡裝著別人的忙碌與焦慮時,他自己的辛苦與壓力也被父母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不免「責怪」他:「要你不要回來,你非要回來,總是不聽話。」
「在人前隱藏著淚,在背後苦酒滿杯……」這首劉德華的《男人眼淚》是陳亮偉喜歡的一首歌。他也坦言在辦啟航學校後曾哭過好幾次。但無論已經歷怎樣的波折,又將面臨怎樣的未知,他都堅定地說:「只要中國還有留守兒童的存在,我就會把農村學校辦下去。」
對於未來,陳亮偉還有更遠大的教育夢想,但眼前他想再為祁東建一所職業中專,再多「管」部分學生三年,讓考不上高中的學生能夠學一門技能,而不是在本該奮鬥的年齡輟學無事可做、甚至因過早地踏入社會而走上歧路。
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再到職業中專,陳亮偉有著清晰的目標:「把大城市先進教育理念、優質教育資源引入農村,給留守兒童打造一個幸福成長的『啟航之家』,全面提高農村孩子綜合素質,扶貧先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瀟湘晨報記者李楠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