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山水畫——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排工黃盛騰掄起竹篙,輕頂崖壁,撐著載滿遊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
「就在那裡,鯉魚跳上了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遊,黃盛騰興奮地指向一處水面。
動人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時,一條紅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遊水深處泊岸後,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遊走。
「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黃盛騰說,「我們一直記在心裡。」
20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泰寧人的行動日益堅決。「以前村裡人砍柴火煮飯,現在每年每戶有五六百元的補貼,家家戶戶以氣代柴、以電代柴。不僅沒有人往河裡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還會伸手去撿。」崇際村村主任李加良說。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遊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裡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現在,泰寧的環境沒得說,對了,我還得好好學學外語,把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故事,講給外國遊客聽。」51歲的黃盛騰笑聲爽朗。撐排是個「吃飽了才能撐」的力氣活,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不過,黃盛騰和其他排工都不時唱起客家山歌,始終激情滿懷。
「三明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幹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鬱鬱蔥蔥。
「20年前,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那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伸手一指對面山林,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順對記者說,「村裡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後代的飯碗砸了。」
爭論很是激烈。「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要向供銷社賒帳。不過,村裡最後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他說。
「村兩委討論時,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裡在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回憶當時情景,張林順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當時大家窮,滿腦子想的是怎麼樣發展經濟。這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後來,越來越覺得講得在理。」張林順說。
碧波蕩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們奮力揮槳,紅色、藍色的皮划艇快速划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來自山東濟寧的皮划艇運動隊,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的常口村,把這裡作為訓練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環境優美,臍橙香甜,漂流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22萬元。
「習近平同志當年叮囑我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目光長遠,為我們這個山區村莊指明了發展方向。」張林順感慨道,「如果當年賣了對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哪還有如畫的山水、綠色的產業?」
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
在明溪縣,從以往剝樹皮破壞瀕危野生紅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難題,一株株紅豆杉撐起一個大產業。南方製藥等企業利用紅豆杉提取紫杉醇,生產抗腫瘤藥物。全縣40%的農戶參與紅豆杉產業,種植紅豆杉6萬多畝。
一幅山水畫,越畫越動人: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8.73%,是全國最「綠」的地級市之一;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質處於福建首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休閒旅居、培訓研學,到山地運動、自然觀鳥,「生態」逐漸變「業態」。去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接待遊客3918萬人次,總收入達75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
用堅守和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是三明人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