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

2021-01-13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畔的秀麗風光。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大山環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綠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張張笑臉。

探民生,有底氣——去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在這裡發源,如今已惠澤城鄉。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

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

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家底」算不上殷實,群眾的幸福感為何滿滿?

向三明人找答案,他們總要從20多年前說起——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1996年到2002年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找準發展「金鑰匙」——山區「同樣可以當狀元」

三明多山,大山裡討生活,有沒有奔頭?

永安市曹遠鎮霞鶴村(原名蝦蛤村),就在大山的臂膀裡,九龍溪繞村而過。早在1996年,村集體年收入就超過18萬元,不少村民蓋起了獨棟小樓。

1996年5月26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霞鶴村調研。「看到這裡依山臨水,大家蓋起了獨棟新樓房,他十分高興。」霞鶴村村支書李金水,當時陪同調研,每每提及那天的情形,總覺著很帶勁。

「在隨後曹遠鎮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又說了一段讓山區人民特別提氣的話。」李金水記得清楚——「山區也要增強信心,我們自有我們的優勢,自有我們的長處,發揮好了,同樣可以當狀元。」

大山擋不住山區人民的志氣。關鍵在怎麼認清優勢、發揮長處。

泰寧人從山水中找優勢。

走進泰寧縣際溪村「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來自北京的客商郭海嬰,看中了這份「罕見的靜謐」,打造「靜心書院」,集休閒養生、文化傳播等功能於一體,別具雅致。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林深水美的泰寧就錨定「旅遊興縣」,此後一張藍圖繪到底,全縣1/5的人吃上了「旅遊飯」,旅遊收入佔到了農民純收入的1/4。如今,泰寧又讓文旅連接康養,從山水牌衍生出「靜心」牌,業態愈發豐富。

建寧人在優特上下功夫。

山多地少,種糧沒出路?建寧人獨闢蹊徑,從制種業突破。讓建寧人引以為豪的是,如今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1粒來自建寧,全縣80%的農戶從種稻子轉向育種子。

「一畝水稻扣除成本只能賺個100塊左右,換成制種,每畝純利潤可以達到1600到1800塊。」建寧縣溪口鎮溪口村制種農戶蘭永賢,育種10多年,如今住上了小樓,開上了汽車,「總共種了50畝,一年育種收入六七萬塊沒問題!」

沙縣人則在「舌尖上」闖天地。

「1塊錢進店,2塊錢吃飽,5塊錢吃好」。當年,沙縣小吃靠著薄利多銷走出大山。目前,沙縣小吃門店已有8.8萬家,本縣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萬,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成為沙縣支柱產業,被譽為「國民小吃」。

眼下,「國民小吃」又在朝著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升級,產業鏈不斷延長。沙縣人顏發輝,乾脆從做餐飲轉向了賣醬料,自主開發了40多款,今年銷售額可到2000萬元,「老沙縣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裡就是我們的新空間」。

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11次到三明,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同當地幹部群眾探討增收門路,謀劃產業思路。從沙縣小吃到清流豆腐皮,從泰寧旅遊到大田高山茶……三明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鼓勵和指導。

2019年,三明僅特色現代農業的產值就達1550億元。特色產業多點開花,一縣一業,成為山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畫好山水畫——「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排工黃盛騰掄起竹篙,輕頂崖壁,撐著載滿遊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

「就在那裡,鯉魚跳上了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遊,黃盛騰興奮地指向一處水面。

動人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時,一條紅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遊水深處泊岸後,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遊走。

「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黃盛騰說,「我們一直記在心裡。」

20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泰寧人的行動日益堅決。「以前村裡人砍柴火煮飯,現在每年每戶有五六百元的補貼,家家戶戶以氣代柴、以電代柴。不僅沒有人往河裡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還會伸手去撿。」崇際村村主任李加良說。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遊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裡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現在,泰寧的環境沒得說,對了,我還得好好學學外語,把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故事,講給外國遊客聽。」51歲的黃盛騰笑聲爽朗。撐排是個「吃飽了才能撐」的力氣活,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不過,黃盛騰和其他排工都不時唱起客家山歌,始終激情滿懷。

「三明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幹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鬱鬱蔥蔥。

「20年前,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那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伸手一指對面山林,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順對記者說,「村裡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後代的飯碗砸了。」

爭論很是激烈。「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要向供銷社賒帳。不過,村裡最後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他說。

「村兩委討論時,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裡在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回憶當時情景,張林順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當時大家窮,滿腦子想的是怎麼樣發展經濟。這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後來,越來越覺得講得在理。」張林順說。

碧波蕩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們奮力揮槳,紅色、藍色的皮划艇快速划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來自山東濟寧的皮划艇運動隊,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的常口村,把這裡作為訓練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環境優美,臍橙香甜,漂流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22萬元。

「習近平同志當年叮囑我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目光長遠,為我們這個山區村莊指明了發展方向。」張林順感慨道,「如果當年賣了對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哪還有如畫的山水、綠色的產業?」

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

在明溪縣,從以往剝樹皮破壞瀕危野生紅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難題,一株株紅豆杉撐起一個大產業。南方製藥等企業利用紅豆杉提取紫杉醇,生產抗腫瘤藥物。全縣40%的農戶參與紅豆杉產業,種植紅豆杉6萬多畝。

一幅山水畫,越畫越動人: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8.73%,是全國最「綠」的地級市之一;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質處於福建首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休閒旅居、培訓研學,到山地運動、自然觀鳥,「生態」逐漸變「業態」。去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接待遊客3918萬人次,總收入達75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

用堅守和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是三明人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擼起袖子加油幹——著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三明先有工業,再有城市。1957年開始工業建設,全國「10萬大軍」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鋼鐵廠,奠定工業基礎,1960年設立三明市。

作為地處山區的老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怎樣做到「老樹發新枝」?在福建省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直惦念著這個問題。

2000年8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鋼集團公司調研,對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諄諄囑咐「三鋼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頭」。

「當時正是盛夏,天氣很熱,鋼鐵廠氣溫更高,習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溼透了。他在三鋼整整調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細,提出的要求很明確。」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黎立璋說,我們始終牢記囑託。黎立璋時任三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棒材軋鋼廠廠長,當時就在現場。

三鋼地處內地,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20年來,三鋼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結構調整,狠抓精細化管理。三鋼鋼產量從2000年的117萬噸,增長到去年的1240萬噸,跨入千萬噸特大型鋼鐵企業行列,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保持同類型企業先進水平。

「每個班組下班時,採集上報水、電、煤氣等的消耗情況,大家會『斤斤計較』,因為這在職工收入考核中佔40%左右。每天下班時,當天的生產情況和每人績效一目了然。」煉鋼廠運轉車間主任陳濱說。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三明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如今,三明鋼產量佔全省1/4,載重汽車產量佔全省1/5。去年,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產值1263.5億元,增長8.2%。與此同時,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實現產值179.5億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產業鏈。

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12月6日,福建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開園,京閩科技合作再邁出一大步,老區蘇區轉型升級駛入快車道。

「20多年來,三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進展,根本原因在於一以貫之按照習近平同志重要囑託做好各項工作,結合實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提出要『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我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幹。」

著力機制活、著力產業優、著力百姓富、著力生態美,三明持續推進「四個著力」,努力做好「紅色三明」「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這四篇文章。

三明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之一。紅色積澱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資源,紅色基因一直代代相傳。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三明揮毫寫下《如夢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寬林茂糧豐」。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風展紅旗依舊,如畫三明更美。

(原題為《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風展紅旗如畫!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佔到了福建全省的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
  • 風展紅旗如畫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
    「三明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幹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 三明實踐丨引全網熱議!網友直呼:大美三明!前景明了!
    人民日報 連續3天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同時配發親歷者說等系列報導; 新華社
  • 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第一場演出在三明影劇院上演
    8月28日晚,三明原創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第一場演出在三明影劇院上演這部情景音樂劇全程大約60分鐘,主要以支前、擴紅、湘江戰役等三明紅色故事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該劇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三明作為中央蘇區重要的物質保障基地在支前
  • 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 第一場演出在三明影劇院上演
    8月28日晚, 三明原創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 第一場演出在三明影劇院上演。 這部情景音樂劇全程大約60分鐘,主要以支前、擴紅、湘江戰役等三明紅色故事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
  • 風展紅旗如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畫好山水畫 走好生態富民路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畫好山水畫 走好生態富民路 2020年12月19日 11:08:00來源:央視網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為三明發展繪就藍圖、指明方向。20多年來,三明市牢記囑託,堅持綠色優先,推動林業改革,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
  • 風展紅旗如畫|澎湃海報周選(12.14-12.20)
    風展紅旗如畫|澎湃海報周選(12.14-12.20) 澎湃新聞記者 白浪 2020-12-21 10:11 來源:澎湃新聞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群眾的笑臉最美_新華報業網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
  • 為什麼是三明?|思客數理話
    三明森林建設的長期文化積澱、林改的發展歷史、對森林生態的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全國領先以及森林生態建設融入當地人文精神等特點,是它成為「綠都」不可或缺的條件。▲三明市將樂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杉大道。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傳統工業城市,三明不斷探索「保護」與「生金」的平衡。不砍樹,也致富。
  • 【三明實踐】這裡的精神文明之美,令人怦然心動
    三明市北部新城依山傍水。這座文明之城所擁有的文明之美,透過這些細節生動呈現,一幅新時代的文明畫卷,令人怦然心動。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場《風展紅旗如畫》情景音樂劇,正在三明影劇院上演。這座城市從紅土地走來的初心、由夢想而生的使命,悄然呈現在舞臺之上。美在心中 始終為民的初心,在文明星空裡閃爍 「我是第二次觀看了。
  • 三明實踐丨評論: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曾是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北山城三明的一個側影。20多年前,曾經紅旗不倒、牽動時代風雲的三明,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省會福州的十分之三。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 善用改革開新局,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曾是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北山城三明的一個側影。20多年前,曾經紅旗不倒、牽動時代風雲的三明,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省會福州的十分之三。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 三明:紅色基因 綠色發展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共建的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正式開園,將重點發展智能互聯、生命健康等產業。三明迎來「中國矽谷」,紅色老區轉型升級駛入綠色發展「快車道」。「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主席率領紅四軍,途經福建三明時寫下《如夢令·元旦》。三明的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十八大以來,三明不僅傳承紅色基因,還深耕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 文明之美的新時代畫卷———福建省三明市文明創建探索紀實
    近年來,這座山區小城,依靠現有的自身稟賦,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社會經濟發展,讓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與物質文明建設的協調推進。  一座城市美不美,既看市容市貌,也看精神面貌。當這座城市文化繁榮、文明興盛,一定是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推進所使然。  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在城市的細節裡尋找、感動與回味。
  • 文明之美的新時代畫卷———福建省三明市文明創建探索紀實_國內...
    近年來,這座山區小城,依靠現有的自身稟賦,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社會經濟發展,讓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與物質文明建設的協調推進。一座城市美不美,既看市容市貌,也看精神面貌。當這座城市文化繁榮、文明興盛,一定是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推進所使然。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在城市的細節裡尋找、感動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