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思想論戰:瀰漫在紙上的火藥味

2021-01-16 新京報

回顧「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論爭,我們看到,引起論爭的問題在時過百年之後依然存在,可見當時討論的範圍之廣。一代現代思想前驅者在論戰中寫下的檄文極富於啟蒙的意義,今天重讀,我們一樣有醍醐灌頂之感。

「五四」一代決定降生的時候,現代思想觀念從西方進入中國,已經有了二十年或更長的歷史了。

在推介西方思想方面,翻譯家嚴復等人功不可沒。那時,像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甄克思的《社會通論》、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等經典名著陸續出版;《新青年》等雜誌也不斷發表有關政治、哲學和文化思想方面的譯作。「五四」時,各種主義流行,如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實驗主義、人道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等,一時眾聲喧譁。「五四」一代是從國族危機中崛起的一代,他們普遍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不但翻譯家有針對性地選擇文本,而不止於純學理的輸入,而且,眾多接受者也都由於西方觀念的引導,勇於進行各自的思想實踐和社會實踐。

對於一個時代來說,社會觀念的改變是根本性的改變。然而,傳統觀念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外來的革新觀念必然引起舊制度衛道者的不安、恐懼、憤怒、抵制與攻擊。「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於是,論戰發生了。最先的論戰表現為父與子兩代人的衝突,接著,「兄弟鬩於牆」,衝突在新文化營壘內部次第展開。

東西文化論戰

傳統與現代的對壘

在「五四」前後從未間斷的論爭中,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論爭為時最早,規模最大,時間最長。

這場始於1915年《新青年》與《東方雜誌》之間的爭論,可以說,它是清朝末年中學西學之爭在新形勢下的一種延續和激化。爭論大體集中在東西方文明的優劣比較上面。杜亞泉(傖父)把中西社會歸納為「靜的社會」與「動的社會」,主張「以靜為基礎」,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國是」、「國基」,說是「吾國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陳獨秀率先批駁這種「復闢」論調,並從此順勢打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大旗。

《東方雜誌》與《青年雜誌》。

章士釗認為不能以新文明代替舊文明,只能在「保舊」的前提下,「逐漸改善,新舊相銜」。這種文化「調和」論,實際上是對新文明的變相的阻拒。於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等多種報刊群起而攻之,一致認為西方文明是「世界的」、「科學的」,結論只有一個,就是:「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隨著梁啓超率團赴歐考察後發表《歐遊心影錄》,以及梁漱溟發表關於「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講演,新思想運動再度受到嚴重的挑戰。梁啓超由西方文化的鼓吹者演變為反對者,認定立足於科學之上的西方文化已經破產;梁漱溟把歐洲文化、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並列為三種不同的路向,斷言全世界都要走「中國的路,孔家的路」,以實現「中國文化之復興」。

胡適、張東蓀、常乃惪等人奮起批判,完全取對立的立場,指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實質上是古今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是現代文化、世界文化,只能走西方文化這樣唯一的一條路。在論戰後期,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等人對西方文明有所批判,引進馬克思主義學說,乃至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文明」的問題。《新青年》前後有過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東西方文化論爭的演進。

所謂文白之爭,實質上是新舊思想之爭在語言形態上的表現。由於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在一個思想劇變的時代,文言文的廢除與白話的推行是勢所必至的事。這時,連以拼音字母取代漢字這樣激進的方案也被提出來了。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從此揭開新文學運動的序幕。至次年,《新青年》收穫了第一批白話文學作品。

新文學運動與「五四」學生運動的發生,使白話文迅速普及,如胡適所形容的,傳播「一日千裡」。但是,從王敬軒(錢玄同)與半農(劉半農)著名的「雙簧戲」,林琴南與蔡元培的通訊,吳宓、梅光迪、胡先驌及章士釗等人以《學衡》《甲寅》為據點,對新文學前後發動的攻擊中可以看到,書寫革命並非一帆風順,紙上談兵同樣充滿了火藥味。

《新青年》雜誌封面。

問題與主義

探究科學的能力邊界

在新文化運動中,青年知識分子以飽滿的熱情和新鮮的體驗,宣傳各自的主義,並試圖利用這些外來的思想資源,解決面臨的中國問題。這時,在他們中間,開始出現不同的偏向、不同的方法和步調。

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認為問題的解決只能逐步實現,那種自以為包醫百病的「根本解決」的辦法是不足取的。文章發表後,藍公武發表《問題與主義》與之相榷。他從多個方面闡明「主義」的實質,認為它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最切實的第一步」。李大釗也寫了反對的文章,題作《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問題可以並行不悖,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多數人的共同運動,需要有共同的理想、主義作為運動的準則,因此說主義是必要的。胡適一再反對空談主義,並主張用「歷史的態度」對輸入的主義進行研究。由於發起討論的雜誌《每周評論》遭到北洋政府查禁,論爭至此遂告結束。

在陳獨秀等人提倡民主與科學之際,梁啓超把科學懸為「科學萬能夢想」而撰文加以否定。張君勱1923年2月14日在北京大學作題為「人生觀」的講演,提出「人生觀」的概念,說明科學與人生觀是不同的,並推論說:「不管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也不能解決人生觀的問題。」他的意向很明確,就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只不過措辭迂迴一點罷了。他的朋友丁文江隨即寫下《玄學與科學》一文,痛打「玄學鬼」,說人生觀是受科學方法制約的,知識和心理學都是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就是萬能的,中國需要「科學神」。兩人來回多個回合,張君勱得到張東蓀、林宰平、範壽康、瞿菊農和梁啓超等人的支持,文章集中發表在進步黨的報紙《時事新報》和北京《晨報》上;丁文江則有胡適、王星拱、任叔永、朱經農、唐鉞、陸志韋和吳稚暉等人的聲援,他們的文章主要發表在胡適主編的《努力周報》上。爭論持續了一年之久,這就是當時有名的「科學玄學大戰」。

1923年,論戰中的主要文章被收集整理成書,名為《科學與人生觀》。陳獨秀和胡適分別寫了序言,以不相同的觀點,對論爭做了總結。

1918年6月,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第二次畢業攝影。前排左起為康寶忠、崔適、陳映璜、馬敘倫、蔡元培、陳獨秀、梁漱溟、陳漢章;中排左四為馮友蘭。

國故與宗教

對偶像的批判

「整理國故」運動以及由此引起的批評,大約與「科學玄學之爭」同時進行。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批判「東方文明」,散布對於傳統文化大膽懷疑的風氣。這時,一些學者開始「整理國故」,運用西方的觀念和方法進行史學、哲學和美學研究。像梁啓超、胡適、湯用彤、馮友蘭,包括王國維,都在整理和闡釋古籍方面作出了帶有開拓性的貢獻。但是,他們對於「國故」缺少足夠的批判態度,甚至盲目推崇傳統,有悖於「五四」的時代精神。

胡適這位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公然提出,新思潮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整理國故,主張青年「踱進研究室」。他創辦了《讀書》雜誌,鼓勵青年學生鑽研古書,隨後又同梁啓超為青年開列研究國故的書單。魯迅針鋒相對,在報社徵求「青年必讀書」時,公開主張「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理由是社會實踐對於青年來說是首要的。對於「整理國故」,吳稚暉持極端反對的立場,這位老牌的無政府主義者認為,國學大盛是政治腐敗的表現。

「五四」時期,一面是宗教自由,一面是反對迷信。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對於宗教,大抵是反感的;特別把「孔教」作為國教,尤為他們所不容。1920年以後,反宗教的勢力開始加強,連把宗教作為「偶像」,作為「政府與教育的工具」而加以反對的陳獨秀,也一度遭到沈玄盧等人的批判。1922年4月,鑑於教會學校與愛國學生的衝突,北京清華大學舉行了一次世界基督教學生聯盟大會。這次事件,導致一場普遍的反宗教運動。知識界幾乎一邊倒,這時,馬相伯、周作人、錢玄同等人提出異議,主張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蔡元培建議以美育取代宗教;陳獨秀則主張以科學代替宗教。

回顧「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論爭,我們看到,引起論爭的問題在時過百年之後依然存在,可見當時討論的範圍之廣。一代現代思想前驅者在論戰中寫下的檄文極富於啟蒙的意義,今天重讀,我們一樣有醍醐灌頂之感。

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對於社會問題,都有一種現場感,一種切膚之痛。他們自覺地背負歷史的使命,有一顆正義與探求真理的勇敢的心,因此,在他們中間幾乎沒有「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種學者」,沒有犬儒主義者,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俠客、鬥士、肇事者,都是從格鬥中過來的。在論戰面前,為了捍衛各自的原則,他們不惜短兵相接,而周旋到底。即使沒有直接參與其中,對於社會思潮和諸種問題,也都抱有關注的熱情。他們是「五四」精神的體現者,唯其有了他們,才有了一個思想鬥爭的範式,一個自由開放的、寬敞的公共空間。「五四」藉由他們,開拓出了一個轟轟烈烈的英雄主義時代,平民的時代,創造的時代,讓後世的我們追慕不已。

文/林賢治 編輯 徐悅東 校對 張彥君

相關焦點

  • 五四的「唯情」面孔
    張灝在《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一文中當即指出,「就思想而言,五四實在是一個矛盾的時代:表面上它是一個強調科學,推崇理性的時代,而實際上它卻是一個熱血沸騰、情緒激蕩的時代,表面上五四是以西方啟蒙運動主知主義為楷模,而骨子裡它卻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不可否認,科學無疑是五四體相的重要標識。
  • 「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
    「科玄論戰」的結果和意義「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大規模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這使得科學教育觀念一時之間更加深入人心,「科學雖然受到一度的反對,但現在已深深地走入中國所有的青年的腦海中」。玄學派的失敗,一方面反映了他們追隨者隊伍的規模。
  • 索卡爾的惡作劇:20世紀末影響最大的思想論戰導火索
    他們指出, 科學文化研究的作者經常沒有弄懂基本的科學概念, 就在那裡玩弄一些科學術語, 再堆砌上一些新造名詞來侈談科學, 結果只能是漏洞百出, 不知所云。與此同時, 兩位作者在書中亦流露出獨尊自然科學而鄙視人文社會科學的心態。這本書出版之後, 就引起了科學家同科學文化研究者之間的激烈爭辯, 揭開了一場大論戰的序幕。接著, 1996年又上演了一幕重頭戲:「索卡爾事件」。
  • 紀念「五四」:覺醒的時代
    從五四運動到其被刺身死,張敬堯以其貫徹始終的惡名似乎坐實了一個觀點,五四運動是一把善惡標尺,它的反對者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但當我們拿著這把標尺與歷史進行驗證時,卻發現事實並非盡然如此。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出一系列反例:五四運動中的總統徐世昌,儘管下令嚴懲學生,並且刻意暗示和會專使可以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在時人看來,這種行為與賣國只有一步之遙。
  •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思想文化領域裡的百家爭鳴
    這部著作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奠基之作,引起了學術界與思想界的強烈震動。郭沫若的開創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他對史學發展的貢獻也是不言而喻的。而「新生命派」的陶希聖、李季、胡秋原等人則群起而攻之,於是1931——1933年「中國社會史論戰」形成文化戰績的一個熱點,中國社會史論戰的爭論焦點有三:一、 什麼是「亞細亞生產方式」。
  • 徐悲鴻發起的兩次論戰
    通過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兩次大的論戰,捍衛了中國現實主義美術教育體系,意義重大。20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在美術領域已有西風東漸之勢。但也掀起一股反常樣式,使青年學子無所適從,難免出現盲目追隨時髦的現象。1929年4月的上海,正值經過籌備的第一屆全國美展開幕之時。徐悲鴻看到參展作品有不少是缺少訓練的標新立異者,美其名曰「新派」。
  • 瀰漫造句和解釋_瀰漫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瀰漫(mí màn),動詞。近義詞有:充滿。充滿;布滿。[鬱達夫《在寒風裡》:「黃沙瀰漫的山野之間,連太陽曬著的時候都不能使人看出一點帶生氣的東西來。」]蔓延。[巴金《寒夜》:「夜在發白,霧瀰漫到岸上來了。」]
  • 瀰漫造句和解釋_瀰漫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瀰漫在教材中的例句: 1、大海上夜色正濃,煙霧瀰漫。(出自: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23、「諾曼第號」遇難記) 瀰漫參考例句: 1、空虛就像瀰漫的水氣,即斬不斷也揮不去。
  • 現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文史哲》公德私德問題的思想論戰
    《文史哲》主編王學典教授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感的理論問題」,為此組織了一批學者展開討論,從而掀起了一場關於現代公民道德建設問題的思想論戰。首先是《文史哲》2020年第1期刊發了清華大學陳來教授的論文《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 小凱追思會上的論戰和追問
    楊小凱遺孀吳小娟女士出席,黃有光、林毅夫、張維迎等知名經濟學家全程傾力參加,張五常教授更是遠程視頻發言,從「修正的斯密增長模型」,到「市場經濟中,政府到底該如何作為」,再到「中國的經濟學向何處去」,整個會議可謂是思想的盛宴,且不乏論戰的火藥味,讓與會者如饗甘霖。 我們應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國家。
  • 中蘇大論戰:「左」與「極左」的較量
    討論涉及大論戰的實質、內容、後果,特別是我黨當時發表的評蘇共中央公開信等重要文章中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經過討論,與會者在大多數問題上取得了共識,但在某些問題上還存在不同意見和看法。一、關於研究大論戰的指導思想與會者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儘管沒有就對外政策,其中包括對中蘇關係做正式決議,但是,鄧小平在內部談話和在《鄧小平文選》中,總結了中蘇「大論戰」的教訓,提出了一系列精闢論斷和「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處理兄弟黨關係的重要方針:「多做實事,少說空話」、「不搞意識形態爭論」、「永不做中心」、「永不當頭」、新的黨際關係原則
  • 雷頤耿雲志談"科玄論戰" 吳稚暉如何從保守派到改革派
    原標題:雷頤耿雲志談「科玄論戰」   9月11日,九州出版社在京舉行《吳稚暉全集》的出版座談和讀者交流會,中國社科院研究近代史的著名學者雷頤和耿雲志、九州出版社總編輯張海濤等參與討論。   九州出版社總編張海濤在交流會上說,吳稚暉一生經過了兩次重大的思想轉變:第一次轉變是吳稚暉由保守的保皇派思想逐漸轉變成維新派,又由溫和的維新派轉變成改革派;吳稚暉的第二次思想轉變是在1923年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科學與玄學」大論戰時期,當時吳稚暉堅持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人生觀問題。
  • 「蕭條」與「危機」百年論戰
    1929年的大蕭條是宏觀經濟思想的第一次大論戰、大分野,凱恩斯主義革命興起,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知名經濟學家伯南克,將研究大蕭條譽為宏觀經濟學的「聖杯」,大蕭條不僅使宏觀經濟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也持續影響著宏觀經濟學家們的信條、政策建議和研究進程。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曹劌論戰》中曹劌請見魯莊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曹劌論戰》中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的句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
  • 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練習題及答案
    《曹劌論戰》同步訓練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的加橫線的字注音。 劌 ) 間 ) 弗 ) 徧 ) 帛 ) 孚 ) 轍 ) 軾 ) 竭 ) 靡 ) 2、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句子。 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 。 2)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 。 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 。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忠之屬也」中的「屬」意義相同的一項 ) A.
  • 馮媛:以女子立場看五四遺產
    在五四高潮中紛紛誕生、又反過來促成五四新潮的許多社團中,性別關係上的革命不僅是理論上的關切重點。在組織方面,許多以男性為主的團體也意識到,改造社會不能沒有來自女性的動力,他們努力吸收異性社員加入,並認識到女性應該有自己的團體和聲音。為反帝愛國、為伸張權利,女性也紛紛結成自己的團體,匯入新潮,中流擊水。
  • 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的再研究
    這些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的研究又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史的研究,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關係等相關問題,少為學者關注。2008年10月,筆者查閱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資料時曾發現這一現象,一直想對此進行研究而力有未逮,正值紀念「五四」運動百周年的機會,不憚淺陋,特草此文,提出四個方面的問題和想法。第一是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問題。
  • 子魚論戰:宋襄之仁,泓水兵敗!
    所謂先秦,是歷史學上的一個概念,指「先於秦朝」的時代,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這是一段橫跨近百年的歷史。在這一時期裡,充滿了神話和傳說,但是沒有真正的文學,真正的信史。
  • 《命運2》論戰之握怎麼獲得 論戰之握獲取攻略
    導 讀 【九遊攻略】命運2論戰之握如何獲得?
  • 五四青年王俊凱穿上防護服
    五四青年王俊凱穿上防護服,向醫務人員敬禮!有些人認為這是浪費防護服。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五四運動而設的,也是宣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節日!五四青年專項《奮鬥吧!青春》醫務人員防護服試穿。當防護服鞋套、護目鏡、口罩等全套裝備整齊地穿在王俊凱上時,小凱體會到醫務人員的辛勤工作,由衷地感到:醫務人員真的太辛苦了。不過,有人在評論中說,他們認為防護服是浪費的。穿上這件防護服,是為了表明醫務人員每天都要穿上防護措施並不容易。我們不是應該對醫務人員真誠嗎說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