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發起的兩次論戰

2021-01-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眾人皆知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在徐悲鴻的學生楊先讓心中,徐悲鴻是永遠也說不完的。《徐悲鴻》一書再現了楊先讓記憶裡老校長的音容笑貌,通過來自徐悲鴻親友、學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繪畫作品與歷史照片,展現了徐悲鴻在藝術家、丈夫、父親、教師、校長等多重身份下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的人生選擇,還原了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徐悲鴻。本文摘編自楊先讓著《徐悲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編者

徐悲鴻旗幟鮮明,以戰鬥的姿態向形式主義的藝術思潮和保守主義者左右開弓。通過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兩次大的論戰,捍衛了中國現實主義美術教育體系,意義重大。

20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在美術領域已有西風東漸之勢。但也掀起一股反常樣式,使青年學子無所適從,難免出現盲目追隨時髦的現象。

1929年4月的上海,正值經過籌備的第一屆全國美展開幕之時。徐悲鴻看到參展作品有不少是缺少訓練的標新立異者,美其名曰「新派」。徐悲鴻萬分痛心,他不得已拒絕參展,並就此與其好友、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展開筆戰,曰「二徐交戰」。35歲的徐悲鴻正是血氣方剛之年,為了捍衛自己的藝術主張,他既疾言厲色,又語重心長:「欲矯情立異,變換萬象,易以非象;改攛造物,易以非物;昧其良知,縱其醜惡,宣其佞辯……侈然標榜、令人齒冷……作不倫不類人物,詡為獨創,媲美新派,怡然自樂。狂瞽滿地……吾國藝事日衰,又欲從而效之。夫饑渴者雖不擇飲食,必不服毒。」他懇切地希望:「弟惟希望我親愛之藝人,細心體會造物,精密觀察之……造物為人公有,美術自有大道,人人上得去。」

當時在上海的魯迅先生對美術界的茫然狀況也寄予懇切言語,油畫家李毅士也及時撰文支持了徐悲鴻的主張:「我想悲鴻先生的態度,是真正藝術家的態度。」

中國歷來在文化藝術上的消化量可謂大矣。中國歷史上雖然不斷經歷苦難,其文化藝術也常經受困擾,但中華民族的元氣沒有受傷害。中國人會以我為主走出自己的路,中國人更會重視民族氣節,而且也會對歷史予以公正的評判。徐悲鴻當年所表現出的骨氣,今天不是更加可貴嗎?

1947年在北平掀起了另一場「新舊國畫論戰」。徐悲鴻針鋒相對地向一批保守的北平復古勢力進行挑戰。這次,他不像1929年那樣孤軍作戰,而是團結了一批思想一致的美術界精英作為後盾。他站在國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勇敢地面對一片「倒徐」「驅徐」的呼聲。

當時北平社會上和學校內日偽時期遺留下的保守勢力連通一氣,並利用黨派和政府向徐悲鴻施加壓力,此時張道藩就在控制和指畫著「倒徐」活動的發展。徐悲鴻橫眉冷對,他大刀闊斧地對學校的體制和人事予以改革,不稱職者免,有學術者留。他力主藝術的創新,痛斥美術界因循守舊的弊病,陳述培養能擔當文藝復興重擔人才的途徑與方法。他提出學生要摹寫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以模仿古人為自足。他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中誠懇地提出:「建立新中國畫,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僅直接師法造化而已。但所謂造化為師者,非一空言即能兌現,而誣注重素描便會像郎世寧或日本畫者,乃是一套模仿古人之成見。試看新興作家如不佞及葉淺予、宗其香、蔣兆和等諸人之作,便可證此中成見之謬誤,並感覺到中國畫可開展之途徑甚多,有待於豪傑之士發揚光大。」在文中,徐悲鴻列舉了自己尊崇的中國歷代畫家,從王維、吳道子、周昉、荊浩、董源、範寬、李成,直至宋徽宗、夏圭,還有陳老蓮、石濤、金農、任伯年、吳友如等,說明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在於師法自然和藝術創新。他對當代的齊白石、黃賓虹、陳師曾、傅抱石、張大千、陳之佛、李苦禪、李可染、蔣兆和、李斛、宗其香、田世光等人及其作品,都是倍加愛護和稱讚的。

其實,保守派何嘗不稱自己為衛護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呢?歷史卻是最無情的審判者,什麼是真正有利於民族的文化藝術,事實勝於雄辯。當然,今天也有人說徐悲鴻是以西洋畫的素描代替中國畫。這是曲解,因為徐悲鴻一貫主張實踐,從來也沒有將素描當筆墨,相反,那是他最忌諱的。徐悲鴻重視素描寫生,更重視記憶默寫。素描寫生是取其造型的手段,是一種能力,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恰恰經過這場論戰,徐悲鴻的中國畫改革理論更加走向成熟,他所建立的美術教育體系也趨於完備。

要復興中國的繪畫藝術事業,重要的不是個人以創作幾幅作品為滿足,而是要培養眾多為之奮鬥的專業人才,這就是徐悲鴻通過教育為民族國家效力的動因。可以看出,徐悲鴻當年對美術教育和對中國繪畫藝術改革的觀點,是同蔡元培的美育教育與陳獨秀、康有為提出的向西方探索的主張和陳師曾對中國畫提出的推陳出新理論完全一致的,他們是中華民族在藝術觀方面的先進代表,這是被歷史證實了的。

當今全國各大美術院校和科系(包括徐悲鴻當年支持建立美術附屬中學教育)奉行的幾乎都是徐悲鴻的教育體系,並且培養出新一代的畫家,改變了中國畫界陳舊的局面。在人物畫方面,一代主流畫風幾乎全是徐悲鴻的教育理論所形成的。究其原因,是他為人的準則,是他在美術教育戰線上獻出一生的心血,是他在藝術創造上劃時代的突破,是他在藝術上提倡的寫實主義逢上中國抗戰救亡時局。

徐悲鴻頗有感觸地說過,「吾國因抗戰而使寫實主義抬頭」「戰爭兼能掃蕩藝魔,誠為可喜」。

徐悲鴻傾其一生為中國美術事業而奮鬥,這是何等感人!我們還可以從兩段他於不同時期發出的肺腑之言,看到一位愛國主義藝術家的成功原因。1935年時他說:「藝術家即是革命家。救國不論用什麼方式,如果能提高文化、改造社會,就是充實國力了。歐洲哪一個復興的國家,不是先從文藝復興著手呢?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責任看得過小,一定要刻苦地從本分上實幹。」(《與王少陵談藝術》)1947年他寫道:「若此時再不振奮,起而師法造化,尋求真理,則中國雖不亡,而藝術必亡。藝術若亡,則文化頓黯無光彩,起而代之者,將為吾敵國之日本人在世界上代表東方藝術。諸位想想,倘不幸如果是,我們將有何顏面以對祖宗。」(《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

總而言之,徐悲鴻的成功,正是俗語說的,得之缺一不可的天時、地利、人和之利,是符合了歷史潮流,是主觀的努力與客觀的需要的統一,因此是時代賦予。(題圖為楊先讓木刻版畫《我的恩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0日第8版 

相關焦點

  • 徐悲鴻:人家都說我的馬好,其實我的貓比馬畫得好
    徐悲鴻作為一位在國畫、油畫兩個藝術領域均有卓越成就的大師,世人都知道他畫馬獨創一格。然而,徐悲鴻自己卻說:「人家都說我的馬好,其實我的貓比馬畫得好!」
  • 百年巨匠—徐悲鴻
    今天給大家推薦電視美術館——百年巨匠欄目,百年巨匠-徐悲鴻人物紀錄片中用影像記錄了一代大師的藝術人生歷程,全方位的解讀了藝術巨匠徐悲鴻的一生。 視頻內容精彩速覽 百年巨匠-徐悲鴻:第一集《命運之舟》 他,出生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但卻不甘平庸,他的《奔馬》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與標誌,他就是徐悲鴻。
  • 徐悲鴻作品賞析
    徐悲鴻《愚公移山》,布面油畫,213cm×462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徐悲鴻《群奔》,紙本水墨,95cm×181cm,1942,徐悲鴻紀念館藏作品奔放而沉雄,體現出徐悲鴻創作的浪漫主義情懷。 6. 徐悲鴻《會師東京》,紙本設色,113cm×217cm,1943,徐悲鴻紀念館藏
  • 徐悲鴻和十二生肖
    徐悲鴻《十二生肖圖》這套冊頁創作於1946年,以現實主義筆法表現傳統文化題材,展現徐悲鴻「改良國畫」的精湛功力。徐悲鴻在其才華橫溢的女弟子張蒨英留英前夕以此冊頁相贈,寄寓師生間的惜別之情。出洋:徐悲鴻寄予厚望的弟子徐悲鴻曾留學法國多年,西畫素描功夫深厚。歸國之後,先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授,後又任北平藝專校長,門下人才無數。「霧明樓」主人張蒨英、費成武夫婦是徐悲鴻在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弟子。
  • 中國徐悲鴻畫院
    建院以來,致力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愛國義精神,始終堅守藝術為國家和民族服務的底線。 2012年,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示精神,畫院在原文化部僑聯中國徐悲鴻畫院的基礎上由愛國人士和企業家投資重組,成為了一家集國際文化交流、文藝創作、藝術品展銷等為一體的獨立法人單位。
  • 徐悲鴻和他的28個裸女
    徐悲鴻問清楚了事情,義憤填膺,當即走進茶館找老闆論理。 沒想到這茶館老闆蠻不講理還脾氣暴躁,對著徐悲鴻破口大罵。 對罵之際,茶館老闆抄起一個茶杯就朝徐悲鴻扔去。 「哐」的一聲,茶杯正中徐悲鴻的額頭,掉到地下「啪」地摔碎。 鮮血從徐悲鴻額頭滲出來。
  • 徐悲鴻生命中的女人
    由於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學功底紮實,十七歲畢業於安慶女中。 1930年暑假,孫多慈報考了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卻沒有考取,於是作為旁聽生到藝術系隨時任中央大學美術教授的徐悲鴻學畫。她一開始作畫就獲得了徐悲鴻先生的讚賞。
  • 徐悲鴻作品【下】
    《五駿圖》創作於1943年,徐悲鴻為籌集中國美術學院建院資金在重慶舉辦畫展,得到友人相助,遂作《五駿圖》相贈。該作匯合徐悲鴻一生中畫馬的各種姿態,飲水馬、回首馬、立馬、奔馬一應俱全,難能可貴;同時也表現了徐悲鴻嚮往自由的心聲,四處奔走的鬥志。
  • 徐悲鴻國畫貓賞析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不僅滿含激情,同時技巧極高。徐悲鴻曾說:「鄙性以好寫動物……實我託興、致力、造詣、自況……日速寫之,積稿迨千百紙……未易此嗜。」徐悲鴻筆下的貓嬌敏機靈,往往凝聚貓的瞬間神情,頗具動態,雖似信手拈來,卻又功力不凡。在贈呂恩女士《貓》時,徐悲鴻幽默地自詡:「人家都說我的馬好,其實我的貓比馬畫得好。」        因貓更多寄予個人情感,加之徐悲鴻本身傳統文化底蘊的不可磨滅,其國畫的貓從畫題到題跋文字,往往見出古風。
  • 【賞析】徐悲鴻作品賞析
    徐悲鴻《愚公移山》,布面油畫,213cm×462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徐悲鴻《群奔》,紙本水墨,95cm×181cm,1942,徐悲鴻紀念館藏作品奔放而沉雄,體現出徐悲鴻創作的浪漫主義情懷。 6. 徐悲鴻《會師東京》,紙本設色,113cm×217cm,1943,徐悲鴻紀念館藏
  • 「蕭條」與「危機」百年論戰
    1929年的大蕭條是宏觀經濟思想的第一次大論戰、大分野,凱恩斯主義革命興起,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知名經濟學家伯南克,將研究大蕭條譽為宏觀經濟學的「聖杯」,大蕭條不僅使宏觀經濟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也持續影響著宏觀經濟學家們的信條、政策建議和研究進程。
  • 雷頤耿雲志談"科玄論戰" 吳稚暉如何從保守派到改革派
    原標題:雷頤耿雲志談「科玄論戰」   9月11日,九州出版社在京舉行《吳稚暉全集》的出版座談和讀者交流會,中國社科院研究近代史的著名學者雷頤和耿雲志、九州出版社總編輯張海濤等參與討論。   九州出版社總編張海濤在交流會上說,吳稚暉一生經過了兩次重大的思想轉變:第一次轉變是吳稚暉由保守的保皇派思想逐漸轉變成維新派,又由溫和的維新派轉變成改革派;吳稚暉的第二次思想轉變是在1923年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科學與玄學」大論戰時期,當時吳稚暉堅持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人生觀問題。
  • 徐悲鴻畫豬,憨態可掬!
    大名鼎鼎的國畫大師徐悲鴻曾畫過豬。今天,且專說畫馬大師徐悲鴻畫豬一事。1935年,按中國年齡計算法,生於1895年的徐悲鴻已是虛歲四十一了,孔夫子說過「四十而不惑」,徐悲鴻可能在「乙亥歲始」之際想起了孔夫子的話,人到中年,回顧往昔,免不了會有一番感慨「少小也曾錐刺股,不徒白手走江湖。」徐悲鴻有一方印「困而知之」,正是「錐刺股」的註腳,青年時代的徐悲鴻到上海謀生,走投無路,甚至萌發自殺的念頭。
  • 徐悲鴻與張道藩,誰是真愛
    徐悲鴻早年曾與蔣碧薇的伯父蔣兆蘭和姐夫程伯威同在宜興女子學校教書,由此建立了同蔣家的聯繫,深得蔣碧薇父母的喜愛。他對蔣碧薇一見鍾情,成了蔣家的常客以後,便如痴如迷地戀上了她。蔣碧薇也為徐悲鴻的氣質和性格所吸引。但作為一個訂了親的女子,除了慨嘆「恨不相逢未嫁時」,只能是閨閣飲淚。
  • 徐悲鴻畫馬的由來
    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窮紫酣暢,間參西法,均為徐悲鴻先生獨到處。這件作品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徵,可謂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畫上無題款,有「東海王孫」鈐記,章真堪澄。這是一九三一年徐悲鴻憤走粵西時的篋中遺物,一九三七年其家人檢贈宜興渡船公周法大。江南水鄉宜興,是徐悲鴻的出生地和成長處。
  • 徐悲鴻駿馬圖畫冊
    其中,一者為林風眠,一者為徐悲鴻。林風眠於徐悲鴻二者雖然都是受「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但是其對於藝術的主張卻是各有傾向的。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 《命運2》論戰之握怎麼獲得 論戰之握獲取攻略
    導 讀 【九遊攻略】命運2論戰之握如何獲得?
  • 孫多慈與徐悲鴻的愛情畫傳
    當時徐悲鴻正好是美術系的主任,時常親自授課。孫多慈和徐悲鴻,就這樣於茫茫人海中相遇了。初初相見,在35歲風華正茂的徐悲鴻眼裡,「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徐悲鴻有時會邀請孫多慈到家中為她畫像,有時帶她一起遊玩。對於剛剛走出家門的孫多慈而言,彼時的自己何其幸運,在學業和生活上能有這樣一位名師提攜指點,內心自然有著一番激蕩和溫暖。
  • 徐悲鴻與孫多慈之間的愛恨情仇
    而她拜在大師徐悲鴻門下,與徐悲鴻有過十年的歡愛情緣,世人更加喜歡費筆說道。亂世佳人的命運遭逢,總難免使人們緬想而輕嘆。孫多慈,又名韻君,1913年出生於安徽省壽縣的一個書香名門。她的祖父孫家鼐是清末重臣,曾一手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父親孫傳瑗(養癯)乃一代名士,母親湯氏是某女校的校長。家中姐弟三人,孫多慈是老大。
  • CAFA講座丨華天雪:徐悲鴻與日本美術的關係——以對徐悲鴻《日本文展》的解讀為中心
    徐悲鴻評論的11件人物畫有9件表現的是中國古典題材,從中可以看出徐悲鴻對日本畫壇的中國古典題材作品有著特殊的興趣和敏感度。從徐悲鴻的藝術生涯來看,他對這類題材也是偏愛的,華天雪研究員認為這其中或許有來自法國的影響,但也與被我們所忽略的日本影響有重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