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一代宗師》
溫 故 而 知 新
今日文章復盤:
中內歌訣:痢疾+復盤
中內歌訣:噎嗝B,便秘
中內歌訣:嘔吐,呃逆
中內歌訣:癲狂,癇病
黃疸
辯證
歌訣
熱重溼重膽鬱疫,茵陳茵五甘大犀,
寒溼茵術脾黃建。
留念氣瘀肝脾調,茵四逍鱉柴歸六。
註:
1.熱重-茵陳:熱重於溼-茵陳蒿湯
2.溼重-茵五甘:溼重於熱-茵陳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3.膽鬱大:膽腑鬱熱-大柴胡湯
4.疫-犀:疫毒熾盛(急黃)-千金犀角散
5.寒溼茵術:寒溼困脾-茵陳術附湯
6.脾黃建:脾虛血虧-黃芪建中湯
7.留念-茵四:溼熱留戀-茵陳四苓散
8.氣瘀-逍鱉:氣滯血瘀-逍遙散+鱉甲煎丸
肝脾調-柴歸六:肝脾不調-柴胡疏肝散 / 歸芍六君子湯
定義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症的病症,其中主要是目睛黃染。一般題目會給出這些"黃"的字眼病機【病理因素】溼邪、熱邪、寒邪疫毒、氣滯、瘀血,以溼邪為主
【形成關鍵】溼。
【病理表現】溼熱或寒溼
轉歸1.陽黃:久嗜生冷或過服苦寒之藥,損傷脾陽, 溼從寒化——陰黃
2.黃疸久病不愈,氣血瘀滯,傷及肝脾——癥積、鼓脹
3.黃疸以速退為順,且陽黃、急黃、陰黃常可相互轉化
沿革巧記:急陰聖諸傷寒五,瘀心介膽羅陰陽
(基因生豬傷寒五,鬱馨接單羅陰陽)
註:
1.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把黃疸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五種,《金匱要略》指出:「黃家所得,從溼得之。」
2.《諸病源候論》與《聖濟總錄》兩書把黃疸的危重證候稱為「急黃」,並提出陰黃的辨證論治
3.元・羅天益《衛生寶鑑》進一步把陽黃與陰黃辨證施治系統化
4.明·張介賓《景嶽全書》提出」膽黃」的病名,初步認識到黃疸的發生與膽液外洩有關
5.程鍾齡《醫學心悟》創製茵陳術附湯,為治療陰黃代表方,並提出「瘀血發黃」的理論
治療
原則
【治法】化溼邪,利小便。
1.陽黃:清熱利溼為主,通利二便驅逐溼邪
2.急黃熱毒熾盛,邪人心營:清熱解毒、涼營開竅
3.陰黃脾虛溼滯:健脾養血、利溼退黃
4.黃疸中末期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防轉積聚、鼓脹
辯證
要點
1.辨陽黃與陰黃(以陰陽為綱:黃疸之陽黃與陰黃,當辨黃色的明暗、舌苔的黃白)
(1)陽黃:以溼熱疫毒為主;顏色鮮明+發病急+身熱口苦+苔黃
(2)陰黃:以脾虛寒溼為主;顏色晦暗+發病緩+納少乏力+苔白
2.辨陽黃之溼熱輕重
陽黃1
熱重於溼
【關鍵詞】身目俱黃顏色鮮明+熱重【治法】清熱通腑,利溼退黃【代表方】茵陳蒿湯【加減方】2
溼重於熱
【關鍵詞】身目俱黃顏色鮮明+溼重【治法】利溼化濁,運脾清熱【代表方】茵陳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加減方】3
膽腑鬱熱
【關鍵詞】身目俱黃顏色鮮明+上腹右脅肋脹痛 呈放射性疼痛 寒熱往來+口苦【治法】疏肝洩熱,利膽退黃【代表方】大柴胡湯【加減方】4
疫毒熾盛
【關鍵詞】發病急驟顏色鮮明金黃+神志(高熱神昏 譫語 等)【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減方】陰黃5
寒溼阻遏
【關鍵詞】身目俱黃顏色晦暗+ 納谷減少+寒象【治法】溫中化溼,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陳術附湯【加減方】6
脾虛溼滯
【關鍵詞】身目俱黃淡黃+晦暗 +心悸氣短 +脾虛(大便、乏力)【治法】健脾養血,利溼退黃【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方】消退後7
溼熱留戀
【關鍵詞】脘痞腹脹,脅肋隱痛+口乾口苦+溼熱(舌脈)【治法】清熱利溼【代表方】茵陳四苓散【加減方】8
氣滯血瘀
【關鍵詞】脅肋結塊,隱痛刺痛+瘀血象(舌脈)【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遙散+鱉甲煎丸
【加減方】9
肝脾不調
【關鍵詞】脘腹痞悶,脅肋隱痛+脾虛(大便、乏力)【治法】調和肝脾,理氣助運【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 歸芍六君子湯【加減方】你要不服題中戰,兩橫一豎就是幹
1.(2015A65)黃疸形成的關鍵病理因素是:
A.熱邪。B.寒邪。C.瘀血。D.溼邪
2.(1995X154)黃疸之陽黃與陰黃當見:
A.目黃的有無。B.黃色的明暗
C.舌苔的黃白。D.大便的秘或溏
思路一:
A目黃:陽黃陰黃都有,滅掉。D大便的秘或溏:陽黃中便秘、便溏都可以出現,而陰黃多便溏,所以大便無法鑑別。多選題,剩下就是BC
思路二:
(1)陽黃:以溼熱疫毒為主;顏色鮮明+發病急+身熱口苦+苔黃
(2)陰黃:以脾虛寒溼為主;顏色晦暗+發病緩+納少乏力+苔白
3.(2010X171)導致黃疸病陽黃證轉化為陰黃證的因素有:
A.久食生冷。 B.感受寒溼之邪
C.溼邪阻遏陽氣。D.過服苦寒之藥
3.ad(陽黃:久嗜生冷或過服苦寒之藥,損傷脾陽, 溼從寒化——陰黃4.(2019X147)黃疸的病理因素有:
A.溼邪、熱邪。B.痰濁、食積
C.氣滯、血瘀。D.寒邪、疫毒
5.(2019A45)患者,男性,34歲。身目發黃4天,右脅疼痛,身熱不退,口苦嘔吐,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選用:
A.茵陳蒿湯。 B.千金犀角散
C.小柴胡湯。 D.大柴胡湯
5.D.大柴胡湯(「1」右脅疼痛——定位在肝膽;「2」身熱不退,口苦嘔吐,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熱象;「1、2」——膽腑鬱熱——大柴胡)
6.(2008A69)患者面目肌膚淡黃,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濡。治療應首選
A.黃芪建中湯。B.茵陳術附湯
C.硝石礬石散。D.茵陳五苓散
山藥圈
(註:可通過"通信局-山藥圈"進入)
編 輯丨山 藥
校 對丨一樣歲月都無窮 -瑤-
lq半季離殤
校 審丨malin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山藥學長。每晚八點半,陪你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