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兩個百樂門。一個在上海,一個在臺北。
20世紀40年代末,10萬上海人遷徙到臺。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卻又思念故土,把思鄉之情藏在臺北的每一個角落,上海文化落地生根在臺北,幾十年來也成為臺北生活的一部分,變成臺北人的記憶。
臺北舊城區的隆記菜館、湯姆西服、明星咖啡館、上海聯合藥局、鴻翔呢絨綢布莊等一家家老上海店家,恐怕今日上海也難覓的「老上海文化」卻在臺北紮下了根。
澡堂文化也從上海傳至臺北,圖為臺北最後一間上海澡堂,於2010年1月關門。
而在臺北著名商圈忠孝東路的統領大樓上,曾經有一座「上海百樂門舞廳」。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十裡洋場,氣象萬千,極富代表性的是豪門名流的主要娛樂場所百樂門,號稱「遠東第一樂府」的它,曾是當年大上海的代名詞。
四十年代,隨著大批上海人南撤,臺北變成了第二故鄉,也成為老上海的倒影。
臺北百樂門的最後一任老闆黃任中自2002年陷入深陷欠稅風波,而他一度相當自豪的百樂門餐廳,也因為虧損嚴重及 SARS 肆虐,在2003年關門大吉,消失在臺北的地圖上。
而另一邊,在上海,4月22日,經過百年歷史滄桑,百樂門重新開業,修舊如舊,重回1933年原貌。
重新開業後的百樂門仍秉承了舞廳的功能
4月20日,上海百樂門對外限時免費參觀,此舉引來眾多民眾排隊爭睹「遠東第一樂府」的風採,可謂轟動申城,人群繞著百樂門建築一圈又一圈。
修繕後的百樂門融合了新潮與復古
而此次為期三年的修繕工作背後,是上海百樂門董事長趙世崇,一個地地道道臺商的上海情結。
將老照片和新開業的照片相對比,如今的百樂門多了一分時尚
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兩岸關係解凍,臺商抓住機遇來到上海掘金。1990年,趙世崇第一次踏上了中國大陸的土地,他的首選就是上海。
畢業於臺灣商業專科學校的趙世崇算是祖籍廣東、生在臺灣的「本省人」。而一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白先勇先生記憶中鏡花水月般的海上舊夢,由舞女大班演繹出百樂門的絕代風華,成為了當時臺灣人對百樂門的最初幻想與印記。
在上海創業的同時,趙世崇無疑見證了上海高速發展的歷程,也懷揣著老上海「百樂門情結」。如今,這個遙不可及的夢終成現實。
1933年12月14日晚,百樂門舞廳正式開幕。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攜夫人光臨開幕式,並親自為百樂門「開門」。當時《申報》為其開幕進行了持續一周的報導。
然而如此轟動的背後,百樂門的老闆卻一直沒有露面,甚至連名字都未曾提及。
如今盛傳的版本,一是郵傳大臣盛宣懷家的七女——盛愛頤,另一說是商人顧聯承投資七十萬兩白銀購靜安寺地皮營建。
盛七小姐盛愛頤
那麼百樂門到底是何人投資建造呢?
南潯有「四象」,劉墉、張頌賢、顧福昌、龐雲鐠,象指的是財產達千萬兩白銀以上者。顧聯承是南潯顧家在滬上的「富三代」。
原本做絲綢生意的顧家因一場絲災,自此一蹶不振,在南潯張家——張叔馴的勸說下,投資上海娛樂業,而張家因為投資靜安別墅失敗,出售百樂門股份,自此顧聯承成為了百樂門最大股東。
顧豐盛絲行
盛七小姐盛愛頤與百樂門的緣分則多半來自親戚關係。盛家六小姐盛靜頤嫁到了「南潯四象」劉家,而顧家的顧乾麟又娶了劉家小姐。
當時的盛七小姐剛打贏轟動上海灘的遺產爭奪戰,從自己那份遺產中撥出60萬兩白銀,用於投資百樂門。而她的丈夫莊鑄九也擔任了百樂門早期的經理。
豪門間的強強聯手讓百樂門在一時間獲得了巨額的投資,促成了它的奢華與紙醉金迷,也成就了其「遠東第一樂府」的美名。
百樂門作為昔日上海「十裡洋場」的代表,可謂處處都是極致奢華。百樂門建築外表是最為摩登的裝飾藝術風格,舞廳裝有彈簧地板和玻璃舞池。
1936年卓別林訪華,至百樂門參加通宵舞會。凌晨3點,回住所休息。
除此之外,百樂門還有一樣獨一無二的絕招,那就是光芒可以射出一裡之外、與汽車有關的燈塔。
美國飛虎隊長陳納德將軍與陳香梅在百樂門舉行的婚禮,轟動了上海灘。
百樂門生意極盛的時候,客人的汽車有時要從靜安寺一直停到膠州路乃至膠州路後面的常德路,路程大概有一兩公裡。
客人的汽車會按順序停,客人跳完舞出來,只要告訴服務生車牌號碼,服務生便會打電話給管理燈塔的工作人員,通過燈塔把客人的汽車牌號打出來,司機就知道了要把車子開過去。
百樂門裡也走出了一支老爵士樂隊——吉米金樂隊(Jimmy King)。
門口的氣派和內部裝修及侍應的態度等方面固然要緊,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聘用的是什麼樣的樂隊。把演奏的樂隊比做為這家舞廳的"靈魂"並不為過。
吉米金的真名是金懷祖,出身「名門」,其祖父曾是上海法租界的「海上聞人」(即有地方勢力的人),其父是國民黨中將。
傑美金自幼在優越的家庭生活中成長,是舊上海灘十裡洋場的紈絝子弟。因愛好音樂,求師於當年上海灘頗有知名度的菲律賓爵士音樂家羅平,向他學習夏威夷吉他及演唱。
當時的「百樂門」老闆鬱格非很賞識金懷祖的藝術,聘請他組織一班全華人樂手的樂隊進入該廳獻藝,即「吉米金樂隊」。
半世紀前,上海高檔舞廳和夜總會中的樂隊,都聘用菲律賓人,中擋舞廳也大多僱用菲人樂隊,只有那些花不起錢的小舞廳才僱用華人樂手。而百樂門在40年代排斥世俗偏見,大膽啟用中國第一支華人樂隊——吉米金樂隊。
1990年,碩果僅存的幾位樂隊元老為後代留下了唯一的現代PCM數碼技術錄音的經典作品,匯集在《爵士上海1947》這張專輯中,被譽為「奠定爵士樂中國流派的開山之作」。
作為老百樂門首席樂隊,吉米金樂隊與無數舊上海有關的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樂有關,極盛時與巴黎紅磨坊、紐約百老匯的樂隊齊名。
其演奏作品「夜上海」、「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等甚至進入世界爵士樂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