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看這篇文章,是因為:
《川流之島》有著強烈的結構意識,隱喻豐富,情感層層推進,又以社會運動為背景,顯露出不同於臺灣生活流電影的格局。
有人評價《川流之島》,說它有可能是史上第一部同時拿臺灣電視金鐘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的電影。
我覺得,很有可能。
《川流之島》是典型的編劇型導演之作,有著強烈的結構意識,隱喻豐富,意象對照,情感層層推進,又以社會運動為背景,顯露出不同於臺灣生活流電影的格局感。
影片的結構有兩大亮點,一是把人物感情變動置於高速路裁撤收費員的大背景之下;二是有兩段因果的對照,十六歲的兒子與尚未成年的女友發生性行為,他認為是愛,可這愛牽扯出女方家長的索賠,由於索賠,單親媽媽阿雯與志豪進行情色交易,但志豪認為那是戀愛,雙方繼而真的生出愛來,由愛到錢,再由錢生愛,這種循環相當機巧,而少年世界的愛,又與成人世界的愛產生對照,並互相質問,什麼才是愛。
影片的主意象是「島」,它具體指的是女主人公阿雯工作的高速路收費站,深層含義則是孤獨的邊緣人渴望的歸屬。阿雯困於生活的島,可是離開這座島又是她難以預料的放逐,她困窘、自我拉扯,生活一地雞毛。
另一主要意象是魚,生物課老師在割去它的鰓之後,便剝奪了其呼吸的權利,這致命一刀,對照的就是阿雯錯過真愛之痛以及志豪的天真之死。
在我幻想的提名片段中,最具體的是男主角鄭人碩的,我想,一定要有他在雨裡的受傷眼神,那是天真從他的身體抽離的瞬間。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是通過《醉生夢死》認識鄭人碩的,這一次,他在《川流之島》的表現更好。
鄭人碩演的是一個油膩且浮誇的臺客,叫志豪,有著誇張的動作,說話大聲突兀,把哥哥對他的貼補當作理所當然,在世俗眼光裡,他好像一無是處。
他覺得用錢買來戀愛的機會沒有什麼不妥,做愛時把羽毛球塞在女人的嘴裡,他想要便要,這是他表達愛的方式。
後來觀眾會發現,這個人有點好笑,他會主動地去把自己代入父親的角色,拙劣地模仿他以為父親應當扮演的戲份。甚至是開著卡車學外國人野餐,也並不讓人覺得是肉麻的言情範式,反而是一種幽默的溫暖。
這個人物代表的是與計算、明智對立的天真,一種越來越罕見的純粹。一部出色的電影,勢必要留下這樣典型性的角色的。
來自新浪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