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以往的臺灣作者電影的平靜,《川流之島》用情感訴求強烈的手持鏡頭描述了一幅邊緣人物(單身媽媽,叛逆少年,不務正業的爛仔)在社會的洪流中掙扎的殘酷圖卷。
1.意象與主題的高度契合
電影名為《川流之島》,有兩個意象的設置與其高度重合。一是「魚」,影片開始就以生物課上魚的ppt開頭,之後又多次有魚的意象出現。然而不管是生物課上的魚,餐桌上的魚,還是盆中的魚,其都沒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在這個社會中,不管是阿雯還是志豪,他們都是任人宰割的「魚肉"。二者是阿雯的工作環境——收費站,宛如不息車流中的孤獨小島。而志豪則開著他的卡車,一次次想在這「川流之島」上找到歸屬。雖然開始志豪和阿雯的關係是建立在金錢之上,愛也是先性再愛,但毋庸質疑的是,他們倆都像沙漠中的一尾魚,有著自己無法擺脫的困境(阿雯償還不起的和解款和對兒子管教的無力,志豪對愛的渴望和缺失),在某個瞬間,他們找到了相似的彼此,相濡以沫,誤以為擁有了整片海洋,然而幻境破滅之時,他們發現自己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獨自的生活環境,於是有了電影結尾阿雯與兒子的和解,志豪與兄長的和解。
2.全篇的手持鏡頭
看電影坐在第一排的我居然沒有被這麼多手持鏡頭晃暈,佩服一波自己23333.現在還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鏡頭。一是開篇的鏡頭,黑幕聲音先進入,再轉到課堂投影ppt上「魚」意象的點出,再到撫摸少女的發梢,虛焦拍的很曖昧,讓人有一種浪漫愛情片的錯覺,然而電影卻讓你發現,在生存變成問題的情況下,浪漫都變成了枉然(包括之後阿雯魚志豪的愛情都是一種浪漫夢想的破滅)。二是,志豪最後一次見阿雯,阿雯沒有拿好志豪給她的最後一張票(雖然這個情節設置的有一點作),在呼嘯而過的車流中,阿雯拼命想抓住她對愛的最後一絲可能,手持攝影無限放大了她不知所措的無力感,又回到「川流」這一意象。但是這樣的鏡頭選用也有他的缺點,過多的人物特寫鏡頭讓我的情感一直隨電影中的人物一起,繃得很緊,一刻不得歇息,然而就像彈簧的蠕變一樣,一直緊繃的弦終會鬆弛,人會疲憊。
3.沒有結局的故事
阿雯為了不打官司而湊錢可以說是電影故事發展的最重要起因。然而電影卻沒有放出結果,即沒有告訴觀眾最後阿雯是否成功的與莉婭父親和解。這樣的設置無疑是十分巧妙的,因為在我看來,故事是否結尾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敘事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下崗職工的安置(在收費站停止營業的這個情節中導演還設置了一個有趣的發差人物,和「爛仔」志豪的真性情對比的是阿雯一直「好姐妹」卻因為一點意見不合就翻臉,也從未給過阿雯任何實際的幫助),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青少年的教育等等。最後阿雯與兒子在臺階上大口嘬飲,電影就此結束,可謂點睛之筆,短暫痛飲,真能解其生存之渴嗎?
(ios打賞通道~)
還是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