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巧言令色鮮矣仁

2021-02-19 大道知行

花言巧語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麼是「巧言」?現在的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令色」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問都不相干。「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做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和大家的缺點,待人的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

大家經驗中體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問,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為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做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三面鏡子

下面講要怎樣做學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為孔子的學生,名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由這一點我們看到,孔子回到魯國講學傳道的時候,都是培養年輕的一代,同我們的心情一樣,怕自己死了以後,這個命脈,這個根本失傳了。和我們現在一樣,對於年輕學生,拼命講給他們聽,好有一個交代。

曾子在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比較魯,魯就是拙一點,其實並不是笨,只是人比較老實,不太說話,後來嫡傳孔門道統。他著《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學的,所以現在一般人拿《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們千萬不要這樣跟著搞錯了。《大學》是曾子作的,原來是《禮記》裡的一篇,後來到唐宋的時候,才把它拉出來,變成了四書之一。所以把《大學》、《中庸》思想,就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當的,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

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孟子的思想又與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溫文儒雅、修養極高;孟老夫子,有時好像捲起袖子伸出拳頭,有點俠氣,也有一談就使氣的味道,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麼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麼是「忠」,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曾子說,我只有這三點。我們表面上看這三句話,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曾子這幾句話,為什麼要擺在這裡?嚴格地說,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做人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問。

這個學問講到這裡,都是個人的修養。但是學問只講個人修養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是講學問的內涵,下面就講學問的外用了。

引用孔子的話: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道」是領導的導,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導之德、領導的修養,以領導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裡的「國」字,很多學者都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與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期的「國」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

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用現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做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戰車、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證註解,不必多說。

換句話說,領導一個大國家,或者領導一個單位,乃至領導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很難的。「敬事」,對一件事認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寧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認真去做,現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於「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如好的將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麼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的措施,對經濟要能夠節省,是經濟原則。節用是為什麼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學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為什麼那個時代是那麼的紊亂,便可瞭然於心了!

◎本文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讚支持哦!

相關焦點

  • 「巧言令色鮮矣仁」新解
    《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謂巧言令色,指的是為了討好他人而偽裝出來的,動聽的言語,和悅的神色。其本質特徵是:假。孔子推崇、宣揚的仁,講的是愛,是善,是真誠。偽裝的言語、神色,都是有所求的,功利的,因而跟仁的精神相違背。
  • 依經解《論語》04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本章是全書的第三章,第二章是講怎麼培養「仁」,接下來從反面繼續談「仁」。「巧言」是花言巧語;「令色」,令是美,就是所謂的笑面虎。一個人如果巧言令色,那麼他「仁」的品德少之又少。為什麼是鮮矣仁,不是鮮矣孝,不是鮮矣智,鮮矣信?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仁」是什麼意思?這個我們最後會說。
  • 論語心解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 「巧言令色,鮮矣仁」
    (本文為本人在書院群發言整理)(感謝山東好友徐村懋友情提供圖片) 一、出處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第1篇《學而》、第17篇《陽貨》二、大致意思1、巧:好。5、大致意思:花言巧語,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三、解讀孔子強調「仁」,《論語》中很多講「仁」的語句,比如《學而》篇中的「孝弟(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是正面講「仁」。
  •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深入觀察社會現象,學會運用先賢智慧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至聖先賢教我們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歷朝歷代的名師大儒都對其進行了註解引證。那麼什麼是巧言令色呢?巧言是說起話來花言巧語卻做不到,令色是見人喜形於色卻不發自內心。與之相對的是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迎來送往、接人待物都要講究禮節。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善為甘美之詞,遷就是非,阿諛奉承,讓聽的人高興,即是巧言;刻意為謙卑諂媚之色,「柔順側媚」,迎合對方的意思,即是令色。巧言令色者先是自己失仁失德,而又禍害對方,讓對方也喪失仁德。
  • 南懷瑾:念誦金剛經感應實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南懷瑾的飯桌是他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窗口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給孩子們上課9月30日,中秋月圓時,正是南懷瑾先生荼毗之夜。我不忍看恩師化為一縷青煙,從廟港回到香港家中。 初識南懷瑾最初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是在1980年代初,剛剛開始接觸佛學。香港何澤霖老居士寄來他的佛學著作。1988年,友人向我介紹劉雨虹老師,說她是代表南懷瑾來接洽復旦大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懷師的書,我這才知道他在香港定居。當時出版海外圖書需經宣傳部審批,而我正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工作。
  • 南懷瑾與「九二共識」
    而「九二共識」的達成,則是在1992年的香港,這其中,離不開一個特定的歷史人物,他便是在兩岸享有廣泛文化聲譽的南懷瑾先生(1918.3-2012.9)。作為促成「九二共識」的一位重要親歷者和見證人,南懷瑾先生發揮其在臺灣、大陸兩岸間特殊的人脈資源和獨特的橋梁作用,居間聯絡、積極建言,才使得積怨已久、疏於往來的兩岸、兩黨之間,重新建立了聯繫和溝通的渠道。
  • 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 南懷瑾
    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南懷瑾: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4.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 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 ◎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 ——上集—— ——下集——
  • 鄉情佳話: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麥浪 鋼筆畫1983年11月13日,臺灣《中央日報》島內版和國際航空版上,刊登了馬星野先生的一首懷鄉思親詩: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鄉味拜賜蓴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
  • 南懷瑾巨額遺產糾紛懸而未決
    作者:王俊仙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14-07-23 23:20【摘要】 「國學大師」南懷瑾已離世近2年,然而圍繞其遺產歸屬的糾紛卻仍未平息。僅就南懷瑾在大陸的著作權的歸屬,李家方面說獲得了南懷瑾贈與著作權,而南懷瑾法定繼承人要求對方出示證據原件卻又無果,可謂障礙重重。 見習記者 王俊仙 南京報導「國學大師」南懷瑾已離世近2年,然而圍繞其遺產歸屬的糾紛卻仍未平息。僅就南懷瑾在大陸的著作權的歸屬,李家方面說獲得了南懷瑾贈與著作權,而南懷瑾法定繼承人要求對方出示證據原件卻又無果,可謂障礙重重。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他認為一個人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時,要讓自己不迷路,就要記住路上的一個個標點,這樣每到達一個點時,就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南懷瑾告誡大家: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01見地南懷瑾大師說:「學佛第一個到達的點,是見地,沒有見地,就說明自己學佛的路線是錯誤的。」見地拿中國禪宗的術語來說,就是見道,是對於萬物真相的了解。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南懷瑾(圖片來源: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提供)《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聖士和尚請南懷瑾教他打拳練劍,南懷瑾開玩笑叫聖士和尚「四眼和尚」,因為聖士和尚戴個眼鏡。又一次,南懷瑾在聖士和尚的桌子上看到一本很漂亮的《金剛經》,覺得很有興趣,有種特別的感情,就跟聖士和尚說:「送給我吧」。南懷瑾那時住學校宿舍,早上一定四點起床去操場練功夫,練完了有時再鑽回床上,和大家一起睡到吹起床號再起床。
  • 南懷瑾到底是國學大師還是文化騙子?
    然而南懷瑾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我只是個非常平凡的人。我這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三種不同的聲音,編織了南懷瑾飽受爭議的一生。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大陸,對南懷瑾先生的尊敬是一直都有的,雖然有人對其作品有詬病,但是南懷瑾從不在意,因為那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對於某些揪錯者的過分言論,追隨南懷瑾先生四十餘年的劉雨虹,她在《南懷瑾先生側記》一書中寫道,人們認為南懷瑾不是學者,是因為他不太計較學術上的微末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