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經解《論語》04 | 巧言令色,鮮矣仁

2021-03-01 夏學在茲研習會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本章是全書的第三章,第二章是講怎麼培養「仁」,接下來從反面繼續談「仁」。「巧言」是花言巧語;「令色」,令是美,就是所謂的笑面虎。一個人如果巧言令色,那麼他「仁」的品德少之又少。為什麼是鮮矣仁,不是鮮矣孝,不是鮮矣智,鮮矣信?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仁」是什麼意思?這個我們最後會說。

我們先看補充材料。《大戴禮記》:「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難於仁矣!」「小行」,好行小惠,「而篤」,就是篤實,忠實地去做。但是他篤的是小行,沒有為他人著想的大氣度,天花板就在那兒,走不遠。這種人目標和距離離「仁」都差很遠。

《論語‧裡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如孔子會厭惡什麼樣的人?請看補充材料《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以有這些行為為恥。「足」,念「懼」,過度,「足恭」就是卑躬屈膝。「匿怨而友其人」就是我明明很討厭你,可是我為了從你那裡得到點什麼,就忍氣吞聲,然後裝熟:「哎呀!好兄弟啊...」。大家行走江湖那麼多年,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孔子為何以此為恥?千萬不能小看這句話。顧炎武說有亡國、亡天下之分。長期放任巧言令色之徒得利,小則亡國,大則亡天下。有這麼嚴重嗎?我們看《論語‧陽貨》:「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巧舌如簧的人足以傾覆國家以及破壞家族和諧。以至於《春秋公羊傳》特別記載一個本應微不足道的佞人,說「佞人來矣!佞人來矣!」重要事情說三遍,可見多麼警惕。巧言何能亡天下?《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巧言」足以亂德。亂什麼德?混淆義、信的價值觀。因為《孟子‧盡心下》:「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亡國,也就改朝換代,放在中國歷史中,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文明的大本還在;但是三觀混亂,文明傾覆,要重新復元,那就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辦得到。

「巧言令色,鮮矣仁」告訴我們不能這麼做。要怎麼做才行仁、近仁?除了孝悌之外,我們看《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近仁」,還不就是仁。無欲則剛;果敢堅忍叫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木是性情樸實;訥是知而慎言,不是真的不擅言辭。《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孔子在和鄰裡父老鄉親一起時,是一位傾聽者,好像不擅言辭的樣子,只是「似」,不是真不能。不顯擺自己,這樣才親切;然而在宗廟朝廷議論國家大事的時候,是非分明,但是又很謹慎,不是信口開河。這體現孔子的「時中」,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說的時候讓人覺得這個人好像是傻傻的。(學生:他謹言慎行啊!)他不僅是謹言慎行,在宗廟朝廷議政時也是謹言慎行,但是知言也知人,該說的一定說,因為這牽涉到國家的興亡。後面第六章說「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言行謹慎能讓我有信用、信譽,不是信口開河。

《大戴禮記》:「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誣是「加」,別的東西加上去。「華」,就是華而不實。「巧言,令色,足恭一也」。這三個毛病都一樣。哪裡一樣?「皆以無為有者也」,裝出來的。還不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是他生出來,所以真有。「以無為有」就有點像國王的新衣一樣,他實際上是沒有的。那個沒有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仁」。

仁是生命的源頭,體現在仁者的表現是誠實無偽。我們說杏仁,花生仁,桃仁,為什麼把他叫仁?(學生:核心。老師:核心的作用是什麼?學生:發芽)。《中庸》「力行近乎仁」。這個仁和大家理解的仁愛,仁德不一樣。為什麼我盡力去實踐就是仁呢?我們不能光說不做,因為只有你篤行以後,知行合一,才煥發出生命力。《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缺少了核仁,就無法生生不息。巧言令色的人欠缺的正是生命的仁。所以孔子厭惡這種人,也提醒讀者「仁」的重要性。

本系列為顏銓潁博士於2018年12月起,每周給坤字班逐章解讀《論語》的錄音記錄。文章由顏銓潁、陳明學、何朝澈節選整理。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 「巧言令色鮮矣仁」新解
    《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謂巧言令色,指的是為了討好他人而偽裝出來的,動聽的言語,和悅的神色。其本質特徵是:假。孔子推崇、宣揚的仁,講的是愛,是善,是真誠。偽裝的言語、神色,都是有所求的,功利的,因而跟仁的精神相違背。
  • 「巧言令色,鮮矣仁」
    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5、大致意思:花言巧語,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三、解讀孔子強調「仁」,《論語》中很多講「仁」的語句,比如《學而》篇中的「孝弟(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是正面講「仁」。「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反面講仁。
  • 論語 | 學而 巧言令色
    「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作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善為甘美之詞,遷就是非,阿諛奉承,讓聽的人高興,即是巧言;刻意為謙卑諂媚之色,「柔順側媚」,迎合對方的意思,即是令色。巧言令色者先是自己失仁失德,而又禍害對方,讓對方也喪失仁德。
  •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深入觀察社會現象,學會運用先賢智慧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至聖先賢教我們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歷朝歷代的名師大儒都對其進行了註解引證。那麼什麼是巧言令色呢?巧言是說起話來花言巧語卻做不到,令色是見人喜形於色卻不發自內心。與之相對的是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迎來送往、接人待物都要講究禮節。
  • 論「巧言令色」與「剛毅木訥」
    前者謂「鮮矣仁」,後者謂「近仁」,一曰「鮮」,一曰「近」,則何者可以為仁,何者不可,自可作深論。此下即分就兩章《論語》細加分析,以見其中端倪。         首先是「巧言令色,鮮矣仁」。中國古代諸子多以為人當慎言,其中尤以儒家為甚。「巧言令色」句,朱熹註:「巧,好。
  • 孔子識人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聽的話可能有「毒」
    孔子將思想道德境界達到極高水平的人稱為「仁人」,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孔子對「不仁之人」在性格上表現出的特色之總結。關於「不仁」的人有什麼特點,「巧言令色」是孔子給出的答案之一。什麼是「巧言令色」?我們大抵可以說成是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在這裡,許多朋友可能就會問了,不是一直都說,會說話,口才好,是一個人的優點嗎?到了孔子那裡為何就成為「不仁」的存在了呢?
  • 【巧言令色】
    在《論語》中,孔子乾脆一針見血地指出:「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但是,也有人說,孔子並沒有對這種行為一棒子打死,因為他說的是「鮮矣仁」,說這種人心中的仁義已經很少了。為什麼呢?朱熹認為是說「人之初,性本善。」仁義道德是人的天性,如果過分放縱自己的欲求,一味取悅於別人,有這種虛偽狡詐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就會日漸消亡,越來越少。
  • 讀《論語》長大,人生不會太差!(第三講:巧言令色+三省吾身)
    一、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重點字詞解釋】: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②鮮:少的意思。【高頻成語】巧言令色(qiǎo yán lìng sè  )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解讀闡釋】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語去迷惑、取悅他人的行徑。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於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八面玲瓏,討人喜歡。
  • 南懷瑾: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什麼是「巧言」?現在的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做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
  • 從孔子的《論語》來解讀,我們的優秀品質
    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巧言令色鮮矣仁,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五回之三
    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通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語言看心靈,仁心本來就是好的,自帶尊崇,無需包裝,樸樸實實,那就是鑽石般的光彩,何須裝飾呢?需要在裝飾上下功夫的,只怕品質堪憂。
  •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用「巧言令色」那麼重的話語,斥責張廷玉
    在「獨尊儒術」的封建官場體系裡,如果一個人被罵作「巧言令色」,那麼,他就基本上就不能再混下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論語》有云:「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之人,鮮有仁義之心)既然,孔老夫子早就已經將「巧言令色」與「不義」,劃上了等號,那麼,如果將一個人斥責為「巧言令色」,就無異於在罵其是「不仁不義」了。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論語集注:因為愛,所以能生大無畏,無言也是一種境界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6篇。    《論語》這句話緊接前面,還是有子所說的。務,專心致力於。本,如同根,是根本的意思。仁,就是指本性(理,猶性也)中的愛心,是內心中的德性。為仁,是做有愛心的行為。與是歟的通假字,表示有疑問、不肯定的意思。  朱子注釋說:「言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
  • 小男孩取名:10個簡單好聽的《論語》小男孩名字,簡直是人見人愛
    《論語》全書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著名思想家朱熹將《論語》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並列。
  • 一家《論語》|1.7賢賢易色——其實跟「色」沒關係
    【一家之言】「色」在《論語》中的涵義只有一個,即臉色、容色。真搞不懂後世的道學先生們為何要將之解釋為「女色」,是孔師父太喜歡講女色呢,還是後世的道學先生們愛講女色?假如「賢賢易色」一定要解釋為「賢賢以改變好色之心」的話,那麼「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是不是要解釋成「用花言巧語騙美女,不是好人」?這個邏輯也太混帳了吧?孔師父恐怕沒有這麼膚淺!
  • 《論語》經典100句,值得品讀
    01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19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021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022     小不忍則亂大謀023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024     巧言令色
  • 《論語》名句起名:豔美絕倫的女寶寶名,讓愛常伴著我們
    《論語》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憂慮師道失傳,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一、《論語》中豔美絕倫的女寶寶名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起名都有引經據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