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鮮矣仁,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五回之三

2021-02-08 微丹湜意品武俠與生活

飛紅巾出場就是一場惡鬥,她還是以一對三,還佔了上風。

楊雲驄一出場也是打鬥,兩個照面奪走楚昭南的遊龍劍,接著是與紐祜盧,楚昭南大戰,他也佔了上風。然後就是於軍中擒下納蘭秀吉。

看來武功這一塊楊雲驄是拿得很穩,而飛紅巾跟楊雲驄比起來弱了一些。

不過說到打鬥,這兩人還真沒怕過誰,也不看看人家的師父是誰,嶽鳴珂闖少林,練霓裳是喜歡打架的,從中原打到塞外,打得威名遠播,中間稍帶著獨挑武當,整個武當派出動了,也奈何她不得。

這兩人的弟子,打架又能差到哪裡去?師資力量擺在那裡,還是硬核呢!

不過師徒四人的感情都是硬傷,那是他們共同的命運了。

原文是——飛紅巾正在佔盡上風之際,忽然紅巾一拂,扭頭叫道:「你出來做什麼?」

原來是她同行的那個少年押不盧,像小偷似的,靜悄悄地溜了出來。飛紅巾一個旋身繞步,長鞭倏地收回,回身反手打出,只聽得「哎喲」一聲,押不盧已給鞭梢掃中腿彎,跌倒地上!這還是飛紅巾手下留情,只用一二成力,只用鞭梢輕輕掃他一下,要不然他焉能活命?

押不盧這是逃走的節奏哦!飛紅巾雖然佔盡上風,可她不見得能分心,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果然是小人行徑,善於鑽營。這種人會跟著唐努同生共死?他就沒想過先一步溜走?

可如果他先一步溜走,怎麼著都是死路一條,到了外面,清軍才不理會他與飛紅巾的關係,看到了就殺。

而且臨陣逃脫,那是死罪,唐努都可以殺了他。

他居然能在唐努和清軍兩下夾擊中活下來,難道靠的是他會唱歌嗎?

除非是他逃出去,高舉雙手,臨陣反戈,當場投降,而且再指路,唐努在這裡,殺了他就是首功。

這樣的話他是會保全性命,但是還得趁亂逃,萬一清軍首領不講情面,料理唐努之後,回過身來殺了他呢?

另外還有可能是唐努會被活捉,他要是說一句,先殺了叛徒押不盧,對方答應了呢?

也就是說在那樣的情形下,押不盧的生存條件會是什麼?

那恐怕只有一個可能性,他親手殺了唐努,然後請命,說他再去殺飛紅巾,這樣連續立功,他才有可能苟活。

再看原文——飛紅巾一鞭掃出,口中嚷道:「你趕快自己爬回去,要不然我可要再打你了!」押不盧呻吟嚷道:「飛紅巾,你好狠啊!我是想出來幫你的忙啊!你怎的把好意當成壞心!」飛紅巾不理不睬,寶劍劃了半個弧形,一轉身又擋住了三般兵器!

押不盧很會說話呀!他也是太會說話,所以破綻連連。

這件事如果按照事理去推斷,不管他說與不說,以及怎麼說,他都是有難以洗脫的嫌疑。

而他一開口,那就是坐實了懷疑,越來越讓人相信,他是犯得下那樣的罪惡,而且越開口,越讓人覺得他就是壞人。

口才的確是一部分,可做人做事還是要按事理,憑正見,要不然口才越好,運氣越差。

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通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語言看心靈,仁心本來就是好的,自帶尊崇,無需包裝,樸樸實實,那就是鑽石般的光彩,何須裝飾呢?

需要在裝飾上下功夫的,只怕品質堪憂。

儘管當今世界是浮躁的,要講究包裝的,可聖賢之理,還是有獨特的價值,甚至可以成為指向的標杆,根據這個理兒,看清真相的可能性大大地提升了。

幾句話一說,幾個舉動一來,押不盧已經不打自招,那還留著做什麼?

而且這種人也活該被沒好氣地呼來喝去,是他自己招來的。

然後看到這裡,又發現一個問題,飛紅巾一開始是呼喝押不盧唱歌,他可以不唱的,既然是要平等,要尊嚴,為什麼他就沒有進行選擇呢?

明明是他自己沒有脊梁骨,無法自立,骨子裡一副奴相,還要利用和依靠飛紅巾,卻把責任推給別人,而且這種人的負能量會很高的,保持距離,或者乾脆遠離那是更好。

飛紅巾要做的該是儘快料理此事,然後學會愛自己,卑汙之人也有卑汙之人的用處,別浪費了,讓他的出現,使自己的生命綻放得更出彩,這才是更好的答卷。

那麼接下來會如何呢?敬請繼續觀賞!

相關焦點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另外,稱呼別人家屬,也有尊敬禮貌之意,比如令堂、令尊、令愛、令郎。3、鮮:少。4、朱熹和錢穆等解釋相近,朱熹:「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5、大致意思:花言巧語,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論語心解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 「巧言令色鮮矣仁」新解
    《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謂巧言令色,指的是為了討好他人而偽裝出來的,動聽的言語,和悅的神色。其本質特徵是:假。孔子推崇、宣揚的仁,講的是愛,是善,是真誠。偽裝的言語、神色,都是有所求的,功利的,因而跟仁的精神相違背。
  • 依經解《論語》04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本章是全書的第三章,第二章是講怎麼培養「仁」,接下來從反面繼續談「仁」。「巧言」是花言巧語;「令色」,令是美,就是所謂的笑面虎。一個人如果巧言令色,那麼他「仁」的品德少之又少。為什麼是鮮矣仁,不是鮮矣孝,不是鮮矣智,鮮矣信?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仁」是什麼意思?這個我們最後會說。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喵曾經被被質問:你對父母有對寵物好嗎?喵回懟:你關注父母有關注我多嗎?
  •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深入觀察社會現象,學會運用先賢智慧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至聖先賢教我們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歷朝歷代的名師大儒都對其進行了註解引證。那麼什麼是巧言令色呢?巧言是說起話來花言巧語卻做不到,令色是見人喜形於色卻不發自內心。與之相對的是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迎來送往、接人待物都要講究禮節。
  • 孔子識人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聽的話可能有「毒」
    孔子將思想道德境界達到極高水平的人稱為「仁人」,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孔子對「不仁之人」在性格上表現出的特色之總結。關於「不仁」的人有什麼特點,「巧言令色」是孔子給出的答案之一。什麼是「巧言令色」?我們大抵可以說成是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在這裡,許多朋友可能就會問了,不是一直都說,會說話,口才好,是一個人的優點嗎?到了孔子那裡為何就成為「不仁」的存在了呢?
  • 論「巧言令色」與「剛毅木訥」
    其中討論「仁」之章節,包括以下兩條: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4]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前者謂「鮮矣仁」,後者謂「近仁」,一曰「鮮」,一曰「近」,則何者可以為仁,何者不可,自可作深論。此下即分就兩章《論語》細加分析,以見其中端倪。
  • 南懷瑾:巧言令色鮮矣仁
    「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做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
  • 論語 | 學而 巧言令色
    「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作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
  • 【巧言令色】
    在《論語》中,孔子乾脆一針見血地指出:「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但是,也有人說,孔子並沒有對這種行為一棒子打死,因為他說的是「鮮矣仁」,說這種人心中的仁義已經很少了。為什麼呢?朱熹認為是說「人之初,性本善。」仁義道德是人的天性,如果過分放縱自己的欲求,一味取悅於別人,有這種虛偽狡詐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就會日漸消亡,越來越少。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三回之十一
    說到開打,楊雲驄還真沒怕過誰,他不是塞外第一高手麼,也是塞外少年高手中數一數二的人物。楊雲驄還真能打,原文是——這時清軍武士,已紛紛撲了上來,楊雲驄身手何等敏捷,看勢頭不對,短劍錚然出手,一掠數丈,反向納蘭秀吉撲去,附近幾個上來攔阻的軍官,給他舉手投足之間,或受短劍所傷,或被點了穴道,哪裡攔阻得住?霎眼之間,就給他撲到納蘭秀吉面前。
  • 楚昭南事件是天山崛起的重要轉折,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一回之三
    在天山派創始之初,別說外界不知道他們,霍天都本身就不喜歡往外面瞎跑,他更喜歡宅家研究劍法。而他的妻子凌雲鳳太愛逛街了,一逛就不回家了。傳統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霍天都家裡正好反過來,霍天都喜歡宅家,凌雲鳳喜歡向外闖蕩擴張。
  • (第三講:巧言令色+三省吾身)
    昨天我的公眾號加推的內容是:文言文對比閱讀三:瞧瞧這兩隻狼!一、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 楊雲驄和弟兄們失散了,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二回之三
    原文是——這時大漠上已陷於混戰之中,楊雲驄只聽得伊士達和麥蓋提兩個哈薩克勇士呼喊叱吒之聲,敢情已是打得十分激烈。他勃然大怒,劍法一變,凌厲無前,劍光閃閃,繽紛飛舞,盤旋進退,起落變化,不可名狀,不可捉摸。楚昭南雖然知道這是天山劍法中的迴旋連環劍法,但因為楊雲驄越展越快,迅速之極,而且是把招數拆散來用,令他目不暇給,自顧不暇,哪裡還能提醒紐祜盧。
  • 良辰美景奈何天,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三回之四
    但此刻是在曠野荒嶺,看到一個人都不容易,何況是和自己志趣投緣之人,這種概率是低之又低,見到了怎麼會不珍惜?這樣兩人又多了一份共同的心思,但願此刻能延緩一些,再延緩一些。可是相遇交談的感覺有多美醴,分開的那一刻就有多痛苦。
  •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用「巧言令色」那麼重的話語,斥責張廷玉
    在「獨尊儒術」的封建官場體系裡,如果一個人被罵作「巧言令色」,那麼,他就基本上就不能再混下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論語》有云:「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之人,鮮有仁義之心)既然,孔老夫子早就已經將「巧言令色」與「不義」,劃上了等號,那麼,如果將一個人斥責為「巧言令色」,就無異於在罵其是「不仁不義」了。
  • 正在經歷著故事的大白兔,繼續《塞外奇俠傳》第三回之六
    楊雲驄是天真,沒有繼續問下去,當然傷勢未愈,還仰賴人家照料,說出真相的確不合適。而納蘭明慧之所以跟他談天說地,聊詩詞說武藝,也就是在轉移視線,同時也在消耗他的心力,聊了這些,興致上來了,不但忘記了身在何方,聊完也要休息了,沒精力再去尋探了。
  • 《塞外奇俠》一部匯聚了梁羽生三大經典武俠的新加坡電視劇
    》《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三部小說的精華部分,總共21集。該劇講述了清朝時期三代江湖兒女的恩怨情仇,劇中主人公楊雲驄、納蘭明慧和哈瑪雅之間的國讎家恨,愛恨難分,恩怨糾葛,剪不斷、理還亂,讓人唏噓不已。故事主要說的是清朝年間,武當派弟子卓一航與練霓裳(白髮魔女)相戀,但遭同門師兄妹的百般阻撓,終使兩人恩斷情絕,練霓裳一夜青絲變白頭,容顏大變。
  • 1996年《塞外奇俠》,今天才明白這部劇是三部小說合編而成
    今天回顧一部新加坡電視機構與上海東方電視臺一起拍攝的古裝武俠電視劇《塞外奇俠》,這部劇在我十歲左右看的時候,就是看個熱鬧,劇情什麼的都不會再在意。不會管為什么女人生氣後會白頭,為什麼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今天才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