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尊儒術」的封建官場體系裡,如果一個人被罵作「巧言令色」,那麼,他就基本上就不能再混下去了。
為什麼呢?
因為,《論語》有云:「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之人,鮮有仁義之心)
既然,孔老夫子早就已經將「巧言令色」與「不義」,劃上了等號,那麼,如果將一個人斥責為「巧言令色」,就無異於在罵其是「不仁不義」了。
而「不仁不義」又「枉為人」,按照這樣的邏輯推演下去,巧言令色之人,簡直就不是人,那麼你還混個P啊?!
故而,在古代社會,斥責某人為「巧言令色」是一句非常重的話語。
在《雍正王朝》,張廷玉絕對是雍正皇帝的股肱之臣——早在胤禛還是四阿哥的時候,張廷玉就有意無意地慢慢向其靠近,給予其暗中支持;在暢春園繼位之夜, 張廷玉更是義無反顧地支持勢單力薄的四阿哥;後來,雍正皇帝要殺自己的親弟弟張廷璐樹威,張廷玉也是「上書支持」。可以說,雍正皇帝能夠在兇險萬分政治環境下站穩腳跟,張廷玉功不可沒。
但是,他們君臣二人也曾發生過信任危機,甚至於雍正皇帝都用上了「巧言令色」這樣的詞語來斥責張廷玉。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一個「大有為」之君,他處心積慮地參與「九子奪嫡」,絕對不是單單為了獲取最高權力,享受生活,而是為了「搞事情」(改革)。所以,在其上位之初,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雍正新政」。
而所謂的「雍正新政」,除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舉措之外,還有一項重要改革:讓無產無業的旗人自食其力。
這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自滿清坐穩江山之後,愛新覺羅一族為了緊緊地抓住「刀把子」,就效仿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之舉,以高官厚祿將那些滿清兵勇恩養起來。
這些政策在實施之初,確實利大於弊:國家花點錢,不僅可以集中兵權,還可以得到那些被恩養的滿清旗人的忠心,可謂一舉多得。
可是,時間一久問題就來了:畢竟是農業社會,國家的稅收總量是有限的(隨著土地的兼併、國家機構的冗員現象出現,稅收甚至會越來越少),但是,那些整天無事可幹的旗人「造起人來」可是一點也不歇著。
弄到最後 ,國家的財政越來越緊張,可是需要朝廷恩養的旗人數量卻越來越龐大。
很明顯,這是一項將國家慢慢拖進無底深淵的弊政。雍正皇帝為了革除這個弊政,於是就「曲線救國」,將國家每月給旗人發放米糧,改為給旗人發放土地,讓其自給自足(不用納稅)。
不得不說,這是一項「雙贏」的舉措,不僅可以減少國家開支,而且旗人們依然享受紅利。可是,這些好逸惡勞的旗人並不領情——畢竟他們以前什麼事都不幹,就可以領取錢糧的,現在卻要下地幹活,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所以,這些旗人自然一百個不願意。
在雍正皇帝和上書房大臣商議此事時,作為滿族人的八阿哥、隆科多、馬齊等人,都以「有違祖制」為由,極力反對此項新政。
當天, 最為支持雍正皇帝的十三阿哥因病缺席會議,故而,張廷玉成了雍正皇帝唯一的「救命稻草」。
雍正皇帝曾多次尋求張廷玉的支持,可是,張廷玉卻因為自己漢人的尷尬身份,以及「不可犯眾怒」的原則,就是不說一句瓷實話(不是沉默無語,就是顧左右而言它)。最終,一肚子窩火氣的雍正,拍桌子怒斥張廷玉是「巧言令色」。
其實,雍正這麼生氣也可以理解:畢竟「患難見真情」,作為心腹,在領導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去幫忙,卻在計較個人得失,不罵你罵誰?!
好在,雍正皇帝始皇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會後單獨留下了張廷玉談心,而張廷玉也不愧其「權謀大家」的身份,悄悄地向雍正提出了兩條建議,就將「讓旗人耕種就是違反祖制」的「陰謀」打破。
那麼,張廷玉到底給雍正說了些什麼呢?為什麼說它是官場權謀的典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