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大審判》: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維護和平

2020-12-27 澎湃新聞

「我想把這本書作為一塊基。中日友好的時候,我們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日本右派敢於翻案,這個就將成為砸向他們的一塊石頭,罪行確鑿,讓你無法否認。」軍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在談及即將出版的最新研究《大審判: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時這樣說。

「正義之劍——中國審判日本戰犯」講座現場。

作為2020上海書展活動之一,8月14日晚劉統來到上海圖書館,就上海人民出版社將於近期推出的《大審判》一書,帶來主題為「正義之劍——中國審判日本戰犯」的講座。劉統認為,本世紀初,中日關係日趨緊張,日本右翼不斷翻案,否認戰爭罪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相應地加強了抗戰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戰後審判同樣是抗日戰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過去的審判研究視野都比較狹窄,主要聚焦於東京審判,缺乏對審判全局的了解。所以我花了五年時間做這個課題,就是為了還原這段歷史。」

《大審判》書封

《大審判》詳細敘述了1945—1949年中國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全過程,保留了大量起訴書、判決書、審判記錄、會議記錄等審判檔案的原貌,為讀者全面還原了這段久被湮沒的歷史真相。「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十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餘名日本戰犯中的800餘人進行了審判。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也是中國司法人員運用國際法與中國國內法結合進行的空前規模的戰爭審判。」劉統說。

但是寫這本書,劉統坦言,並不是為了激發民族仇恨,而是為了保衛和平。「我們必須看到日本侵華戰爭不但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同樣也給日本人民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傷疤。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才能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體現主權,用國內法審判日本戰犯

1942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轉折英國政府召集在倫敦流亡的九國政府,包括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等國家,商議戰後如何審判日本戰犯。

中國時任駐荷蘭公使金問泗當時就住在倫敦。參與會議以後,金問泗馬上向國民政府做了匯報,國民政府當即表態,中國也要參與戰後日本戰犯的審判。金問泗是最早參與到審判工作中去的,在討論基本原則時,金問泗和顧維鈞代表中華民國提出兩個嚴正立場:第一,要讓戰爭罪行調查期限從1931年開始。第二,中國要體現自己的國家主權,要用國內法來審判戰犯,同時讓國內法儘量跟國際接軌。

劉統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立場。「這就說明我們中國在審判之初,就考慮到中國的主權一定要由中國掌握,而且審判要按我們的國內法來執行。所以之後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國際戰爭罪行調查委員會。」

同時,針對倫敦調查委員會提出的34條罪名審判標準,國內司法部提出中國一定要做自己的對比。於是把這些罪名跟中國的國內法,如刑法、海陸空作戰法等一一做了對應,刪除了不適合的罪名,最終增加到38條罪名。「這樣我們就實現了在審判之前,中國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接軌,也讓我們在審判的時候有了真正的法律依據。」

艱難的調查取證

國民政府成立戰爭罪行調查委員會後,就開始了對戰爭罪行的調查取證。然而在具體實施起來時,卻遇到了重重困難。

「因為審判戰爭罪行要有符合國際慣例要求的文書、罪行舉證等,這就給我們中國人出了一個大難題。當年中國老百姓處在戰爭的破壞之下,兵荒馬亂,到處逃難。你在逃難的時候,怎麼可能回頭看看搶你的是誰,追你的是誰,他又姓甚名誰。所以這對中國舉證來說,是個巨大難題。」 劉統解釋道。

當時最先調查取證的是當時的中國外交部,外交部調查時就注重一些重大的情況,比如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最早是由一位英國記者田伯烈揭露的。田伯烈當時採訪了很多南京大屠殺的見證者,特別是住在南京的外國人,從而獲取了大量一手材料,並出了一本書叫《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外交部正是根據這本書找到了當年還在國內的一些外籍教授,其中一位費志(George A.Fitch)就是南京大屠殺取證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外交部找到他並發出舉證邀請,費志一口答應,不僅提供了大量日軍侵略的實證,還寫了很多證詞,甚至後來還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這位外國友人是非常高尚的。」劉統評價道。

同時,為了提高舉證的水平,東京國際法庭成立以後,1940年5月,東京法庭派了兩名美國軍事檢察官到中國來搜集證據,主要是南京大屠殺、化學戰、日本滅絕人性的反人類罪等罪行。國民政府也派出相應的司法部和外交部的官員跟他們一塊巡視,從廣州、桂林、武漢、北平一直到長春、瀋陽轉了一大圈。巡視後的調查報告總結了各地審判水平、取證困難之處、如何培訓調查、怎麼取證等重點,為各地審判日本戰犯前的準備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證。

大審判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調查取證,各地也成立了審判法庭。作為東京審判的組成部分,中國設置了十個軍事法庭,對兩千多名日本戰犯進行了審判。劉統解釋,「我們過去對東京審判的理解太狹義了,以為就在東京,實際上東京審判只審判甲級戰犯。在大框架之下,亞洲各國又設立了53個軍事法庭,其中中國就有10個,所有法庭合起來叫遠東審判或者東京審判。」

十個法庭中,北平、濟南、南京、上海、廣州、武漢、瀋陽是最重要的審判法庭。經過規定種種審判細則,成立行政院,成立聯合的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領導審判工作,到制定各種各樣的法規等一系列準備後,真正的審判才正式開始。

在談到主要的審判案例時,劉統表示「一開始各個法庭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最首要的就是審判憲兵。」因為日本的憲兵罪行最明顯,老百姓舉證最準確,比如在上海法庭審判的常熟憲兵隊長米村春喜一案。

「米村春喜被稱為常熟之狼,性格狠毒冷酷。原來是個情報官員,後來帶憲兵隊,專門捕捉中國的地下抗日力量。有一次他在常熟破獲了一個所謂的地下抗日武裝,一下抓了50多人。他親手在常熟屠殺的就有7人,剩下的全部送到上海。」當時上海法庭審判米村費了很大力氣,調查到一個山坡上,偶然間得到鄉民的指引,刨出好幾個人頭來,才得到了證據。面對鐵證,米村無法再抵賴,竟然想靠利益交換保命,給國民黨畫了五六幅地圖,叫《中共新四軍江南活動示意圖》。

這六幅圖讓劉統感到驚訝,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共抗日武裝實際上是了如指掌的,「圖中所畫的全都能對上,而且他畫的六幅圖是動態的,附有大量文字說明。可以看出日軍侵華時,情報工作是非常強的。」然而根據雙十協定,中共當時已讓出了江南所有地區,不留一兵一卒,所以這個圖時過境遷已無價值。米村最後還是被押到上海的提籃橋,在刑車上遊街示眾並被槍斃。

除了審判中佔比最大的日本憲兵,真正的重大案件還是南京大屠殺。劉統說:「我們在審判南京大屠殺時有一個重大特點,就是戰爭責任。我們知道日軍攻陷南京,當時在南京大屠殺了一個星期,殺死了幾十萬無辜的中國平民和士兵。谷壽夫帶領的師團是第一個衝進南京城裡,並且展開大屠殺的。把谷壽夫押回來後,法庭就開始列舉他的罪行。根據確鑿的證據,我們知道屠殺不是谷壽夫一個人的事,而是侵略南京五個師團的日軍的集體行為。而谷壽夫只不過是站在法庭上的一個代表。審完谷壽夫,其實整個過程都審得很艱苦。」

書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檔案,不少都是首次披露,重新釐清了中國對日戰犯審判的一系列成果,包括濟南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新華院慘案和日據會館的過程,平頂山慘案等日軍重大暴行,對酒井隆侵略罪的審判,對幾十名日軍將領的戰爭責任審判,以及對上海外僑戰俘營罪行的審判,都體現了中國審判的公正和水平,直接配合了東京審判。此外,關於涉外案件、未審判案件以及岡村寧次案的介紹,也讓在座觀眾了解到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真實。

抗戰後的對日審判,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也是中國司法人員運用國際法與中國國內法結合進行的空前規模的戰爭審判。這場審判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東京審判的一部分,懲罰了日本戰犯,確認了戰後亞洲和國際和平的新秩序。這個格局至今仍然是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圖文並茂 《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新書發布暨英文版權輸出儀式在羅馬尼亞書展成功舉辦
    該書由國內東京審判研究專家程兆奇教授從專業的學術角度、以通俗的寫作手法,向讀者全面展現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始末。該書英文版的版權輸出,為世界人民了解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讓我們更加尊重歷史,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 還原1945—1949年中國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真相,劉統最新力作《大審判...
    軍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認為,只有牢記過去的歷史,才能保衛今日的和平。作為2020上海書展活動之一,8月14日晚劉統來到上海圖書館,就上海人民出版社將於近期推出的《大審判》一書,帶來主題為「正義之劍——中國審判日本戰犯」的講座。
  • 2018上海書展 | 10位書展勞模講述「自己眼中的書展」
    去年去過上海書展,就像一個超級大書店,各家出版社、各類圖書、各種作者籤售。籤售現場異常火爆,活動接連不斷。一場籤售排下來,緊接著就有第二位作者籤售,書展給讀者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一下見到好幾位想見的作者,去一趟真是絕對的划算。
  • 堅定不移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
    其中十分重要而且在當下最具現實意義的一條,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挑起戰爭者必將受到歷史和法律的懲罰由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浩劫。這場戰爭,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其中(有的說80多個國家,是按現在的國家數目計算的)。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四個大洲以及廣闊的海洋,將無數人類文明的成果毀於一旦。
  • 回望不是為了清算,而是為了更好地正視歷史,面向未來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融媒體中心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近期播出。團隊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和地區,將29所世界級檔案館中的珍貴歷史影音資料,諸多國際專家學者、歷史親歷者以及其親屬的口述搬上螢屏。在紀錄片播出期間,文匯APP持續連載紀錄片導演的創作手記,多維度還原《亞太戰爭審判》的幕後故事。今日刊登的是,《亞太戰爭審判》中最後一集《人性召喚》的編導手記,本集導演為宣福榮。
  • 2020上海書展:在閱讀中找到召喚
    今年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年,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觀念被挑戰,熟悉的場景被顛覆。今年的上海書展,確實是小編參與的許多次中最為特殊的一次,畢竟帶著口罩憑藉隨申碼入場是第一次。但是書展給我的感覺和往年卻是類似的——找到電商缺貨的心儀好書買下之後再翻開是愉悅的,在逛完會場之後在溼熱的夏夜感到一陣陣悵然若失,我們希望在繁雜的出版物中找到自己的同類,管中窺豹看見時代的精神狀態。
  • 2020上海書展:見證閱讀的力量
    8月12日上午8點,書展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的參展入口處,戴著口罩的眾多讀者呈一字長隊排開,秩序井然地等候入場。由於限流舉措的推出,往年排個三五圈的長隊消失了。「我們能在書展首日就來逛逛,真的是太幸運了。」
  • 重大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策略——大型外宣系列紀錄片《東京審判》的實踐探索
    《東京審判》落腳點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升華:正視歷史不是為了仇恨和清算,而是為了呼籲和平,反思歷史教訓,避免重蹈歷史覆轍,讓全人類更好地面向未來。在紀錄片《東京審判》播出期間,日本APA連鎖酒店在客房內放置大量右翼書籍,書裡否認南京大屠殺和韓國慰安婦的存在。紀錄片用理性與平和的語言,以大量第一手資料駁斥了日本右翼勢力對歷史的歪曲。
  • 2020上海書展|線上活動推薦:在家逛雲書展
    【編者按】2020年上海書展,因為疫情的關係,在多場線下活動的同時,也將舉辦多場線上活動,包括所有的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作家餐桌計劃等。沒有搶到書展門票?那麼不妨來參加雲書展。大猜想嘉賓:陳楸帆、嚴鋒、秦曉宇時間:8月13日地點:「上海書展朋友圈」、愛奇藝一百年來,中國做對了什麼——《金鄉》新書分享會嘉賓:哲貴時間:13:30-14:30
  • 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G20再出發·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歷史一再證明,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沒有穩定就沒有繁榮。」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國際法教授埃萬德羅·卡瓦略認為,和平與發展相輔相成,和平既是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目的,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為人民謀求福祉。如果發展水平不足或不均衡,就有可能引起分歧和衝突。  柬埔寨戰略研究所主席潘坤對本報記者表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不能僅僅依靠某個國家。
  • 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雲」論維護臺海和平與融合發展
    北京、上海、臺北、臺南四地會場的逾60位兩岸關係研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主題展開研討。12月13日,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以視頻連線方式在「雲端」舉行。北京、上海、臺北、臺南四地會場的逾60位兩岸關係研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主題展開研討。圖為北京會場。
  • 周末|2016上海書展約會攻略
    ,中信出版為此次上海書展製作了《S.》「上海書展特別版」,《S.》的書迷們不容錯過,包含獨家定製藏書票, 5000冊限量珍藏版,現金紅包派送,白色信封。 超人氣作家八月長安已連續多年參加書展,8月23日,她將攜爆紅網劇同名原著小說《最好的我們》以及振華系列圖書,做客上海書展。
  • 家長講堂 | 聽《東京審判》主角原型向哲濬後人講述遠東軍事法庭大審判
    2020年七德家長講堂第二講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演講嘉賓:向隆萬教授(10A向思語爺爺,向哲濬之子)上海交通大學數學教授,曾任教務處長、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校教學督導組長等職,並曾兼任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工科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 上海書展8月12日如期而至,實名預約買門票
    書展作為弘揚主流價值、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責無旁貸地要營造好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書香氛圍。本屆書展將著力匯集這些精品力作並精心組織閱讀活動。《上海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錄》《中國共產黨歷史圖志》《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中國改革開放40年》《40人看40年——中美外交風雲對話》《春天的約會: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兩會手記》《科技成就中國》《全球金融大變局》《新時代大視野》《當下與未來》《戰疫口述實錄》,還有《紅外光子探索:褚君浩先生學術思想選集》《茶人三部曲》《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變的世界》《故宮六百年
  • 2019上海書展榮譽讀者高林澤:
    2019上海書展榮譽讀者高林澤。   延續上海書展的傳統做法,2019年8月20日最後離開展館的高林澤成為2019上海書展的榮譽讀者。今年16歲的他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一實驗學校,他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去年的他因想購買《牽風記》才來到上海書展,最終在各種機緣下促成了這次美麗的「邂逅」。  「當時的我覺得這是一個玩笑。」高林澤有些羞澀地說道。然而在書展工作人員耐心解釋後,他最終相信好運是落到了自己身上。在採訪中,高林澤良好的教養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謙虛地說,這都是父母教導的結果。
  •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上海多地舉行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
    圖說:龍華烈士紀念館和上海音樂學院共同舉行了「銘記歷史緬先烈·萬眾一心鑄華魂」紀念活動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今天,龍華烈士紀念館和上海音樂學院共同舉行了「銘記歷史緬先烈·萬眾一心鑄華魂」紀念活動,用音樂祭奠英靈,緬懷歷史。
  • 2020上海書展,上海譯文首發麥克尤恩、阿特伍德新作
    2020上海書展,上海譯文首發麥克尤恩、阿特伍德新作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20-08-0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上海書展,上海文藝出版社有哪些新書
    首部全景展現上海抗疫的紀實文學《第一時間》、「回歸上海」的《收穫長篇專號2020春卷》《收穫長篇小說2020夏卷》、首次集結5本亮相的「讀城」系列、首次推出的「作家餐桌計劃」……在2020上海書展,上海文藝出版社將攜旗下品牌機構——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一場滿溢書香的文化盛宴。
  • Unfold 2019上海藝術書展 | 有趣靈魂的匯聚
    上海藝術書展以 UNFOLD:展開、呈現、翻閱作為書展策劃理念,UNFOLD a Book,打開一本書,也打開了一個以書為媒介的多文化視覺分享平臺和展示自我的舞臺。▼來自各地的人們有條不絮地排隊入場,場面異常火爆。
  • 不忘記憶才能捍衛正義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人們佇立凝神,聆聽鐫刻在漢白玉上的歷史回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一份份新解密的文件,講述著抗聯戰士奮力救國的傳奇;北京、濟南、石家莊等地,防空警報也如同往年一樣再次響起……記憶從未褪色、歷史仍有迴響,這些紀念活動提醒人們,不忘對歷史的記憶,才能更好地捍衛正義。那是一段悲慘屈辱的苦難歷史,也是一部覺醒奮起的悲壯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