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消息,著名電影導演謝鐵驪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6月19日10時4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90歲。其代表作有《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紅樓夢》《古墓荒齋》等。
謝鐵驪,1925年12月27日生於江蘇淮陰。13歲就開始參加抗日救亡文藝活動,並在參加新四軍後成為一名文藝戰士。1940年進入淮海軍政幹部學校學習,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於戰亂,這位導演的學歷只是小學五年級。謝鐵驪的整個青年時期都在部隊度過,他所受到的各種教育,也都是部隊給予的。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年輕的謝鐵驪已經是新四軍十旅文工團團長。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急需一批共和國的新電影人。1949年底,中央組織部發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全國各個軍的文工團抽調三名文藝骨幹進京,謝鐵驪就此走出軍隊,步入了中國電影界。在做過《林家鋪子》的副導演之後,1959年他獨立執導了第一部影片《無名島》,隨即又執導了《暴風驟雨》。
就在此時,謝鐵驪開始考慮改編《早春二月》劇本,也是這部電影,讓他的導演生涯走上了坎坷路。
《早春二月》劇照2006年,謝鐵驪在接受《魯豫有約》採訪時回憶,「當時我的《暴風驟雨》在1961年的新僑會議上放映,反映比較良好,這個時候廠裡為了好像獎勵我似的,讓我帶著家屬到北戴河療養,我就帶著一摞書去看書,這個都是五四以來的一些作品。最後我就感覺柔石的《二月》可拍。我大概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把它改出來,改出來以後廠裡一看,還可以,可以拍,這個時候就確定演員了,確定孫道林演男主角,謝芳剛拍了《青春之歌》,讓她演女主角。」
1962年,「以階級鬥爭為綱」和「大寫十三年」已經開始流行,謝導在此時選擇這樣一個反映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徘徊探索又充滿人情味和人道主義題材的電影,必然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謝鐵驪回憶:「我在蘇州拍外景的時候,我老伴兒就給我寫信了,她說現在中央提出階級鬥爭了,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我當時就傻了,我覺得沒有階級鬥爭啊,當時我就思想鬥爭了,但是我有一個信念,不管怎麼樣,我一定要,已經快,拍得差不多了嘛,外景我一定要把它拍完,我堅持把它拍完才回北京的。」
《早春二月》劇照《早春二月》講述的是1920年代江南小鎮的一段故事。青年教師蕭澗秋,對鎮上窮苦的寡婦文嫂很同情,同時又愛上了我行我素的地主小姐陶嵐。出於憐憫,他決定討文嫂為妻,卻招來非議,文嫂投河自盡,蕭澗秋離開芙蓉鎮,而陶嵐也追隨他去。這部電影通過蕭澗秋和陶嵐這兩個極富魅力的形象,大膽地展現了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之處。1964年,電影製作完成之後,交由上級文化部門審查,由於主題情節背離了當時的政治要求,電影在審查過程中引出了各種爭議。
謝鐵驪回憶:「《早春二月》完成以後,最後請審查,這個審查呢,除了我們廠領導,夏衍同志,陳光美同志都到了,另外茅盾同志,文化部領導,中宣部常務副部長,管電影文藝的周揚同志到了,當然夏衍同志不用說了(注,片名定名《早春二月》是夏衍的主意),他一直在扶持,沈部長,茅盾同志也認為這個拍得還不錯,那個時代的氛圍什麼,感覺都還不錯,這個時候我心裡還有點暗暗高興。我心裡就好像有底了,最後周揚同志發言了,他說我不贊成這部電影,我一下就蒙了一下,他說這個完全是宣揚了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人性論,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周揚來句這個。一下大家都愣了,這個意見那當然根據中央的階級鬥爭的觀點來看的了,這個看得高啊,是不是,後來就不歡而散了,而且就是說,那你們想辦法要好好修改吧。就改了,就拍,再拍。拍,我還補了鏡頭,還沒到三分之一呢,突然通知,你不要補了,鏡頭一個也不許動。」
隨後,這部電影被當時掌管文化的康生宣布為「大毒草」,他組織幾十篇文章在報刊上連連圍攻這部電影,批判長達8個月之久。《早春二月》在全國57個城市放映,供全國人民批判之用,當時在全國吵得沸沸揚揚。這種批判一直到1970年代末才被徹底清算。1983年,《早春二月》獲得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
1971年,謝鐵驪被下放到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廠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和工人熟悉後,他們反映說很想看新拍的故事片。謝鐵驪等人就把這一情況寫信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周總理同意了他們拍故事片的要求。正好一個周末謝鐵驪回家看到女兒正在看黎汝清創作的小說《海島女民兵》,隨手翻了翻覺得還不錯,就著手改編成電影劇本《海霞》。劇本完成並被批准後,開始選演員。
蔡明在電影《海霞》中飾演童年海霞大海霞的扮演者是謝晉向謝鐵驪推薦的,結果謝鐵驪和她一交談,竟發現這是自己老戰友的女兒,當然謝導不是因為這層關係,主要是她合適。當時有很多人想演海霞,其中不乏謝鐵驪其他戰友的女兒。對此,謝鐵驪說,我沒看上的演員,就是我親爹我也不能用。此言一出,一些人也不好意思再找了。11歲的蔡明就是在這時走進了謝鐵驪的視野。當時劇組找了3個小孩讓他看。他和孩子們聊天,最後確定了蔡明演小海霞。他認為蔡明氣質樸實,外形接近海邊的孩子。而且在和蔡明聊天,觀察她臉上的表情時,感到很鮮明。因為有的小孩說話板著臉,但蔡明能夠根據談話的內容表情有所變化,是很自然的表情,不是故意做作,就決定用她。
上世紀90年代,在完成了6部8集電影《紅樓夢》後,謝鐵驪決定拍《聊齋》,由此就有了電影《古墓荒齋》。電影決定拍攝時,演小狐狸的演員始終未定,因為劇組有部分戲在杭州拍,而謝夫人王遐和杭州市委宣傳部長和政協主席都熟悉,所以就決定在杭州選小狐仙。謝導就派她和王雲霞到杭州看看有沒有合適人選。王遐一直在杭州呆了兩個多月,當地推薦了很多人,照片掛了一屋子。友人推薦的周迅從沒演過電影。他們就拿了周迅拍的掛曆,王遐一看不錯,而且人有特點,下巴頦尖尖的。經了解她爸爸是縣裡發行電影的宣傳科長。他們通過省電影公司找到了她,好幾個攝影師當場給她拍照片,洗完照片後,發現她各種角度都好看,而且給人的感覺是悟性好,接受能力也強。於是把照片寄給了謝導,謝導也感到合適,尤其那尖下巴很適合演小狐仙。謝導還說小狐仙戲也不多,沒問題。周迅就這樣定下來試鏡頭並最終走上了大銀幕。
周迅與恩師謝鐵驪2008年度影視頒獎盛典周迅獲得「最佳電影女演員」獎。當時,恩師謝鐵驪導演親自為周迅頒獎,當宣布邀請謝鐵驪導演登臺頒獎時,原本在臺上的周迅立即衝下去,走到觀眾席親自攙扶謝導走上舞臺。謝導對周迅表示了祝賀,「周迅當年第一部片子就是演小狐狸,可惜沒能讓周迅得獎,實在是對不住,《畫皮》裡的小唯也是小狐狸,這次頒獎就當是還周迅一個情吧。」周迅從恩師手中接過獎盃後更是激動到落淚,她由衷地表示感謝:「沒有謝導就沒有今天的我。」
周迅工作室發微博悼念謝導2010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舉行年度表彰大會,謝鐵驪在會上獲得傑出貢獻導演獎,站在臺上,他動情地說:「獲得表彰有點慚愧,因為最近這十幾年,我是電影電視劇都沒拍,另一個慚愧的是我是第一任導演協會會長,但是沒有開展多大的工作。但是不要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總比一代強」。謝鐵驪導演的這番話贏得全場的掌聲,大家也全體起立向謝老致敬。
19日上午,與其合作過《古墓荒齋》的演員邢岷山發微博悼念:「驚聞謝鐵驪導演辭世,萬分悲痛,老人家一路走好!」
【延展閱讀:謝鐵驪談內地電影的三大弊病】2006年,年屆八旬的謝鐵驪在個人博客中撰文,談《內地電影的三大弊病》。原文如下:
一、電影經費亟待解決
中國電影業發展不景氣,經費短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應該儘量採取有效途徑為中國電影提供發展經費,這恐怕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電影是一個投資較大、回收又相對滯後的產業,而資金不足是中國很多電影廠沒能生產出好片子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國主要是通過獎勵的辦法來資助電影發展,可是有些比較好的劇本卻因為沒有資金,根本就沒有辦法投拍,評獎自然也就成了空談。我國電影生產由於資金不足,很多優秀的編劇、導演都去搞電視劇了。
二、監督機制仍有問題
中國電影要更好地發展,務必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規範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廣電總局頒布的《電影管理條例》,對電影的管理做了不少細化的規定。但在建立嚴格健全的監督機制問題上,該條例仍缺乏必要的規定,使條例中的很多規定難以得到具體的貫徹落實。由於這一現象至今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這至少會導致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加入WTO以後,國家規定,中國電影市場的2/3必須是國產電影,可是誰來監督?第二,偷報瞞報使電影生產廠家不能如數獲得應有的收入,投資拍新片的熱情和資金都因此受到損害。」
三、中國電影緣何賠本
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十分疑惑,他認為中國的電影怎麼會賠本呢?中國13億人口,一個人出一塊錢看電影,就是13億元!美國朋友的這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中國的人口主要在農村,而我們的電影人卻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注意得不夠,鄉鎮這些地方根本沒有開發。現在多數鄉鎮人口看電影,還是靠那些扛著16毫米的放映機打遊擊式的電影放映隊,要麼就是根本看不到電影。其實可以建立一些簡易的電影院,擺上些木條凳,用35毫米的機器來放,先不用過多地要求什麼立體聲效果,這至少比農民看露天電影要好得多。一張門票收五毛到一塊就可以,觀眾多了,就是個「薄利多銷」的道理。更何況,這樣為我們培育了一塊廣大的電影市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