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早春二月》賞析
十年「文革」後,中國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文藝復興的颶風,人們從十年禁錮中解放出來,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這個萬民欣喜的時段,一大批「文革」前被打入冷庫的影片得以重映,彩色影片《早春二月》恰似一朵瑰麗的奇葩呈現在億萬觀眾面前,以純美的藝術效果衝擊著觀眾的視覺感官。
「太美了!這簡直就是電影藝術作品中的精品。」看過這部電影後,我由衷地發出了從未有過的讚嘆。當時,我還在林場工作,是回城休假時在南昌市工人文化宮看的。我簡直難以想像,「文革」前,我國的電影界竟能夠拍出這樣上乘的佳作。回到林場後,我向知青夥伴們熱情並繪聲繪色地描繪推薦了這部影片,有些人當天就乘班車趕回南昌看電影了,更有人因為去隊裡請假沒獲批准而悶悶不樂。
電影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中國江南一個小鎮上所發生的故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年輕的知識分子蕭澗秋應芙蓉鎮小學陶慕侃校長之邀來校任教,在船上偶遇烈士李志豪之妻文嫂及她的一雙兒女,後來從人們的講述中,蕭澗秋了解到她一家三口的困境,便對他們產生了憐憫之情,決意幫助他們一家。蕭澗秋多次慷慨解囊,為困境中的一家三口排憂解難。而同在小學任教的陶慕侃之妹陶嵐也被蕭澗秋的人品、學識、風度所吸引,他們相愛了,但卻招來了世俗小人的詆毀與誹謗,甚至造謠中傷。而當蕭澗秋決定放棄與陶嵐的愛情,與文嫂結合來挽救這個瀕危的家庭時,文嫂卻由於無法忍受世人的流言蜚語,同時為了成全蕭澗秋與陶嵐的愛情而選擇了自盡。無獨有偶,世間窮人的不幸接踵而至,正在蕭澗秋為這些事情痛苦不堪時,他的學生王福生又因父親上山砍柴摔斷了腿而不得不輟學。這無疑是在蕭澗秋受傷的胸口上又撒了一把鹽,他像是被兩根鐵棒一左一右擊倒,但同時又被敲醒一般。他突然頓悟:要解救人類苦難,單憑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於是,他決心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電影《早春二月》是根據革命烈士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而成的一部彰顯人性的電影力作,它比原作更豐滿,更富有哲理,故事情節更生動感人。經過導演謝鐵驪和編劇的創作改編,加上電影藝術家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等人的傾情演繹,影片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藝術效果相得益彰。
該片解禁30餘年久映不衰,至今還是藝術片中被多次論及的電影精品。影片中人物的對白是含蓄深沉而又耐人尋味的。如桃園中蕭澗秋與陶嵐的一段對話——
蕭:也許這些年我在外奔跛得厭倦了,乍一到鄉鎮,便有一種新鮮的感覺。
陶:我倒羨慕你能有東奔西跑的性格,就像籠子裡的小鳥羨慕大雁一樣。
蕭:我不是什麼大雁,我只是一隻孤雁。
這時,陶嵐便悄無聲息地走近他的身邊,一雙眼熱烈地看著蕭澗秋。蕭澗秋見陶嵐靠近,便又加了一句:「我是說孤雁,常常離群。」陶嵐反問:「你為什麼要解釋呢?」話到這裡便中止了,電影畫面中,兩人的腳步並行向前。
又比如,文嫂自盡後,為了安慰蕭澗秋,陶慕侃把蕭澗秋請到家中喝酒,酒倒進杯裡,蕭澗秋端起來一飲而盡。陶慕侃驚訝道:「澗秋,酒量不小啊!看來,你過去瞞了我。來,換碗來。」邊說邊換上碗將酒倒上。這時,陶嵐連忙阻止:「哥哥,不能這樣,他這是在麻醉自己。」而蕭澗秋則推開陶嵐伸來的手,說:「放心吧,嵐,我不會拿酒當藥喝的。我為什麼要麻醉自己?我是要讓自己振作起來。」恰在此時,兩位曾經散布謠言的同校老師推門而入,說:「我們想加入你們喝杯酒。」隨後在桌前坐下來。一位姓方的老師不懷好意地挖苦道:「蕭先生,現在,全鎮上的人都在誇獎你,你資助文嫂的行為真是令人欽佩……」這時的蕭澗秋已怒不可遏,他突然站起身道:「我沒有想到,我沒能救文嫂,反而害了她;我更沒有想到,有人背後冷言冷語,現在卻來為我舉杯喝彩了。來!我謝謝你們的好意……」說罷,他將酒碗端起,猛飲一大口,隨後,又將酒碗重重地摔在桌上,震得碗裡的酒左右晃蕩。他隨即又補上一句:「哼!小人之心,小人之口!」
以上兩段對白,含蓄中透著風雅,唇舌間飛出投槍和利劍,字字珠璣,句句犀利,把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內心的活動渲染得淋漓盡致,使該影片收到了超出小說原作的藝術效果和視覺衝擊力。
該影片在香港公映時,曾一度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電影。
2020年06月10日於西安
名譽顧問:張 平(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王義堂(原《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
主 編:孫愛國
編 委:(以姓氏筆劃為序)
弋黛平、衛巍、鄧育秦、毛迎春、方向江、付超、馮建民、馮建康、劉建政、閆景雲、李天相、李人嵐、李建崗、苗麗偉、尚振東、楊順來、張立、張同燦、戰繼忠、姚旺才、郝葆良、潘秀琴、賀菲、解建國、解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