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早春二月》

2020-08-08 Memory記憶

分享筆記之---《 早春二月 》謝鐵驪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十七年 」 詩意化電影的代表




一、成熟精湛的演員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孫道臨飾演的主人公肖澗秋是一個懷抱社會理想的有為青年,他多次幫助過文嫂,卻導致了社會輿論對他們的關係的妄加猜測和栽贓陷害。 孫道臨本身所飾演的是文氣而帶著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在面對時代汙濁的時候,憤怒但是無能為的表現,非常符合他的身份。他的表演也充分地展現了知識者面臨時代命運的無奈,非常富有韻味。


謝芳也是很出色的演員,飾演的是青春的陶嵐。 陶嵐的哥哥在邀請肖澗秋做教師的時候,她跟著一起去了,於是見到肖澗秋,對他產生了感情。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她懂得正義,雖然愛肖澗秋,但是面對輿論、他人惡評價的時候,她感到自己的愛難以實現。她想反抗社會的汙濁現象卻也無能為力,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第三位成熟、優秀的演員是上海的上官雲珠,她飾演了文嫂。她的丈夫是肖澗秋的戰友,在革命的背景下犧牲了,於是她孤苦伶仃,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在芙蓉鎮上。




二、影片的詩意化與環境表現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這部電影描寫方式的寓意和詩意非常突出。


從肖澗秋上到芙蓉鎮的船開始,我們已經看到各種預示性的意象了。鏡頭特別展現了船停泊在河面上的時候,處在水流之中漂泊不定的狀態,這預示著知識分子的漂泊和在時代劇烈矛盾之中的動蕩的心態。


影片一開始字幕出現的時候,鏡頭的移動就像中國的畫作一樣,透過船的移動,逐次的延伸出一幅幅江南山水畫。在山水畫的延伸之中,渲染了美好的氛圍。


pic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渲染氛圍是為了把抒情性回歸到人的情感表上埋伏筆—如此美麗的風光卻抵不住寒風泠冽的汙濁小人們的聚集。

除了詩意化之外,這部影片在表現環境上也很優秀。

芙蓉鎮表面上是桃花盛開的美好仙境,然而身處小鎮裡的人卻陰謀狡詐、惡言惡行,人際間矛盾重重。




三、影片的主題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原著小說的作者是柔石,這部電影是謝鐵驪基於他的代表作 《 二月 》的主題改編之後拍攝的,導演更加凸顯了作品本身的文人氣性。

文人總是帶著理想的狀態,於是影像之中的抒情性就成為了貫穿始終的本質存在。但是文人的情感總是和現實有著天然的 「 理想-現實 」 衝突的矛盾性,於是誘發了青春時期天然的,美好的東西總是不斷遭受挫折之後產生的劇烈的反抗。

魯迅所推崇的柔石的小說 《 二月 》,並使像 《 祝福 》那樣表現殘酷的生活,而是表現出了文人氣節,表現出知識者懷抱著理想卻抵不住現實的內在的殘酷。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這種本質上的現實,著力表現年輕人的愛情情感和正義性,然而他們難以避免悲劇性的命運,以上種種就構成了影片獨特的複雜性。

「 寡婦門前是非多 」 的農村社會的矛盾聚焦在文嫂與肖澗秋身上,肖澗秋不理會這些議論,他甚至會他的戰友的遺孀產生責任感,乃至於想娶她為妻,更方便照顧她。

知識者常常會走極端,他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負起責任,所以讓觀眾們深深的感動。然而這種感動不能替代小鎮裡的人的風言風語,乃至於把文嫂逼成生活的死亡者。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陶嵐跟肖澗秋志同道合,支持他,因為她知道肖澗秋的愛是更大的人性的愛。

整個影片從開始的流水般的江南風情,到桃花盛開的芙蓉鎮,再到疾風苦雨、惡言惡語相伴的環境裡知識者的氣悶,一直到最後他們不得不離開芙蓉鎮時所看到的時代,折射出我國五四時期真實的社會現實。

高妙的創作和把知識者的性格,寡婦不願意為難他們和忍受不了生活的壓迫所做出的選擇,艱難的環境逼使有為的青年離開芙蓉鎮,都結合在一起,主題似乎就不言自明了。創作者也讓抒情、詩意和表現現實矛盾,達成了非常好的協調。




四、影片的價值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這種表現知識者深層矛盾,即懷抱著理想卻抵不住現實的內在的殘酷的電影,在 「 十七年 」 電影中也是少有的。


在中國電影史上,將抒情、詩意和表現現實矛盾完美結合的影片,從 《 早春二月 》再往前推就是 《 小城之春 》 能做到了,謝鐵驪的別的作品也算是做得較好。


往後推就是 《 那山那人那狗 》 了。 當我們把它們連在一起來看,思考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情感、性情的表現的時候,這些作品都是代表作。

相關焦點

  • 電影《早春二月》的審美意趣
    ——電影《早春二月》的審美意趣攝製:北京電影製片廠年代:1963年編劇:謝鐵驪(根據柔石小說《二月》改編)導演:謝鐵驪攝影:李文化主要演員:孫道臨(飾蕭澗秋) 謝芳(飾陶嵐) 上官雲珠(飾文嫂)獲獎:榮獲1983年葡萄牙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 李延說電影——《早春二月》
    開始到1949年,是中國電影的兒童時期,這個時期中國電影從無聲電影發展到了有聲電影,沒有趕上彩色電影,但是那個時期的電影創作相對自由,一批文化人投身電影製作,出產了一批非常優秀的電影,水平與世界電影是齊平的,也就是說同時期中國出產的電影並不亞於好萊塢的電影,甚至有一些超過好萊塢的出品;1950年到1965年是第二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電影雖然已經把電影攝製定性為宣傳革命理想、宣傳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 恰似早春二月——電影《早春二月》賞析
    十年「文革」後,中國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文藝復興的颶風,人們從十年禁錮中解放出來,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這個萬民欣喜的時段,一大批「文革」前被打入冷庫的影片得以重映,彩色影片《早春二月》恰似一朵瑰麗的奇葩呈現在億萬觀眾面前,以純美的藝術效果衝擊著觀眾的視覺感官。「太美了!這簡直就是電影藝術作品中的精品。」
  • 電影《早春二月》欣賞
    電影《早春二月》賞析    十年「文革」後,中國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文藝復興的颶風,人們從十年禁錮中解放出來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農奴》
    在藝術上: 導演李駿的創作團隊,堅持使用黑白膠片,表現農奴主和農奴之間人與非人的反差境遇,旨在還原西藏土地上那段真實發生過的奴隸歷史。為了紀念和記錄這一新中國時期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當時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黃宗江,決定創作一部反映舊時代西藏農奴生活的影片,因此率領創作團隊深入西藏地區體驗生活,開啟了一段艱辛的創作過程。
  • 經典國產電影《早春二月》賞析
    拍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影片《早春二月》是一部佳片。影片由謝鐵驪執導,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等表演藝術家聯袂主演。影片是根據「左翼」作家柔石的小說《二月她塑造的「陶嵐」這個角色讓人久久難忘,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形象!上官雲珠飾演的文嫂,就是社會最底層的窮人的縮影。肖澗秋對現實不滿,但又無力改變,影片最後是開放式的,讓觀眾自己去設想。黑暗過後一定是光明,魯迅寫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他還寫過: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回顧經典,感受電影的魅力!謝謝閱讀。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上甘嶺》
    · 影片的現實意義在於,戰爭場面的展現可以為當今的電影提供好的借鑑。·影片給我們最大的感覺,是殘酷歲月裡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體現。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在新中國電影史上,革命浪漫主義是貫穿 「 17年 」 中國電影非常重要的精神內核,在戰爭影片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紅旗譜》
    在那個時期,導演對這兩家的褒貶態度顯然是確定的。馮蘭池一家對百姓威逼利誘,對勞動人民的壓榨一直不斷。朱老鞏、朱老忠父子兩代人,甚至朱家第三代人和馮家之間都存在恩怨。這些是 「 十七年 」 電影經常表現的精神。表現了中共黨員的精神感召,對於一個自發的、具有反抗力的、強悍的農民,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李雙雙》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十七年 」 電影裡有許多的女性形象李雙雙是革命建設時期的特殊形象,是一個大公無私,甚至公而忘私的,幾乎是獨有的女性形象。李雙雙這個獨特的女性形象在新中國電影之中也是相當凸顯的。
  • 重溫經典影片《早春二月》
    【影評】重溫經典影片《早春二月》         題記:電影《早春二月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之《平原遊擊隊》
    這種意識形態的表現,基本成為之後的新中國電影,敵我雙方的基本表現形態。· 影片開始透視到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形態,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包括歷史表現、戰爭表現的意識形態的要求。也鑄就了一些我方和敵方的人物表現的基本規範。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林家鋪子》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導演將舊時代的中國社會《 林家鋪子 》 對冷峻現實的展現,對人物命運的刻畫,對時代主題的把控和對人的複雜性的表現,都堪稱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尤其是「 17 年」 現實主義電影的巔峰之作,水華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電影的導演。
  • 【流金歲月】當年看「壞電影」 《早春二月》
    曹振華 上海老底子當年看「壞電影」《早春二月》文/曹振華近日,螢屏上又播放了電影《早春二月》,影片中清淡優雅的散文詩意的畫面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青春之歌》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電影圍繞主人公林道靜的遭遇這是一部在 「 十七年 」 時期,較為罕見地對知識分子進行正麵塑造的作品,呈現出林道靜在經歷坎坷後,是如何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名共產主義革命者的。
  • 【流金歲月】當年看「壞電影」 《早春二月》(作者:曹振華)
    近日,螢屏上又播放了電影《早春二月》,影片中清淡優雅的散文詩意的畫面,肖澗秋、陶嵐、文嫂幾個主要人物所演繹的哀怨曲折的劇情,將我又帶回到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的那個年代。那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當時在讀高中,聽說有一批「壞電影」要作為反面教材在內部放映,並作批判,《平春二月》也是被點名的壞影片之一。
  • 「新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巴山夜雨》
    影片在傷感的語調中緩緩地回顧了,知識分子在文革時期所遭受到的痛苦,藉助 「 船」 這一獨特的閉合藝術影像空間,展開了對於新時代的理想建構。雖然描繪的僅僅是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普通客艙,但卻濃縮了一個巨大社會在一段非常時期中的真實情。通過 「 哀而不傷,怨而不怒 」 的是詩意表現手法,將那段歷史的情懷具體化,就像黑暗江面上的一艘船,逆流駛向光明。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柳堡的故事》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微妙的表現了 「 17年 」 電影樹立我們主流意識形態· 它在表現戰爭之外還非常少有的表現了情感,即符合 「 17年 」 電影解放全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也符合解放窮苦人的命運的主題。
  • 電影往事:六十年代國民電影《早春二月》編導和演員們的人生結局
    這個曾經的熱血青年,後來的龍華五烈士之一,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人,就是小說《二月》的作者。而小說《二月》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早春二月》,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烈士柔石柔石,原名趙平復,1931年被國民黨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槍殺於龍華。柔石死後,魯迅曾寫詩悼念。新中國成立以後,柔石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 90歲導演謝鐵驪去世,曾執導電影《早春二月》《紅樓夢》
    據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消息,著名電影導演謝鐵驪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6月19日10時4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90歲。其代表作有《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紅樓夢》《古墓荒齋》等。       謝鐵驪,1925年12月27日生於江蘇淮陰。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這部影片是 「 十七年 」 電影少有的注重或者強化表現青年人的愛情的真實性的影片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影片把持著 「 17年 」 電影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