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赤裸裸擺在你的面前時,你會有何感想?
作為一個90後,歷史對於我來說,從來都是存在於初高中課本上的文字,而今天,當那段血淋淋的歷史擺在我面前時,我才發現,那些簡單的文字,記錄的是一個時代,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當年那場劫難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今天回頭再看依舊讓人感覺到悲痛。
在電影院觀看《八佰》時,我的內心百感交集,感覺再多的語言都沒辦法表達出此刻的心情,但我還是決定寫下來。
《八佰》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以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片,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軍人於四行倉庫浴血奮戰、阻擊日軍的故事。
這場戰爭非常的慘烈,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有400多人,但他們要面對的的是30萬日軍。
這樣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原本註定是敗仗,但是那400多人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誓死保衛祖國的決心。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主角,但又每個人都是主角。
陳樹生,在面對敵軍的猛烈攻擊時,選擇在身上綁上七八個爆破彈,義無反顧的跳下樓,與敵軍同歸於盡,只留下一張血書:「捨生取義,我所願也」;
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隊的一員,以為來上海只是清理戰場的,一心只想和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卻為了國旗能夠順利升起時,衝出去英勇殺敵,最終中彈身亡;
謝晉元,第88師524團團長,當年這場戰爭的領軍者,在明知道這是場必敗之戰,卻依然帶領將士們奮起作戰;
老算盤,一個只會打算盤的帳房先生,在這場戰爭中,他當了逃兵,但在最後一刻,他依然向那群戰士伸出了手;
那群戰士都只是普通的血肉之軀,內心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過上沒有戰爭,安安穩穩的生活。但最終,他們為了中國無數人選擇了犧牲自己,捨身救國。
除了他們,還有很多很多人為了拯救中國付出努力,一直發起募捐的女志願者,翻過法租界說要當兵的大學生,時刻關注著這場戰爭的普通百姓.....
他們每個人,都是那段歷史的經歷者,就如同現在的我們。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安穩的生活,一夜之間,全國上下進入了嚴峻的抗疫戰爭中,而這場戰役的戰士們就是一線的醫生和護士。
武漢就像當年的「四行倉庫」,那群主動請纓前往武漢的醫護人員成了「那400多名戰士」,而平凡的我們,就像在隔岸的百姓,時刻關係著那群戰士,隨時擔憂著國家安危。
鍾南山,年已八十旬,告訴所有人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坐上了前往武漢的高鐵,站在疫情的第一線,在接受採訪時,他含著淚說:「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
李文亮,這場疫情的放哨人,因在微信群中發表有關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7例SARS的言論被武漢派出所發布訓誡書,最終被確定為新冠病毒患者,救治無效死亡,他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李蘭娟,在知曉武漢疫情後,提出封城建議,主動請纓抵達武漢,她出徵時曾說:「我打算長期在武漢,與那裡的醫務人員共同奮鬥。」
張定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在疫情抗擊的最前沿奮戰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名漸凍症患者,明知道自己的病情,他依舊堅定地面對著鏡頭說:「如果你的生命開始倒計時,就會拼了命去爭分奪秒做一些事!」
除了他們,還有成千上萬個醫護人員捨棄了自己的小家,拿上手上的醫藥包,帶上口罩,穿上防護服,站在了這場戰爭的最前線,他們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英雄。
在這場疫情裡,我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英雄,他是不畏生死站在一線的醫生,他是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的警察,他是一心想要為疫情貢獻一己之力的志願者......
曾經屈辱的歷史已經過去,現在的疫情也逐漸有了好轉,一切都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努力下的成果。
中國人依舊是當年那個不畏生死,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國了,曾經那個落後挨打的中國已經成為了國力強盛的新中國。
這從來不是一個和平的年代,如今依然有國家在經歷著戰爭與苦難,我們只是足夠幸運的,生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
這一生最讓我值得驕傲的事情,大概就是我是一名中國人!
每一個中國人,請記住曾經前輩們為了祖國付出過的慘痛代價,時刻警醒著自己,只有中國強大了,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才能夠更強大。
- End -
作者:鄧木木,聽過很多愛情故事,也嘗過人間冷暖,只希望以後難熬的日子能陪你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