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疾病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掃碼進入育學園APP,【隔代育兒】主題直播將於19:00開始,大家可以先進入直播提問牆,向主播老師提問~
7月21日,崔大夫和北京崔玉濤育學園診所檢驗科主任穆煜大夫進行了一場以「大家一起聊過敏」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係,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知識點及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一、過敏的定義
當人體免疫系統遇到來自空氣、水源、接觸或食物中的天然無害物質出現了異樣的反應。
三個關鍵詞:人體免疫系統、天然無害物質、異樣的反應。定義孩子過敏,需先滿足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二、過敏主要影響人體三大器官——皮膚、呼吸道、消化道
過敏主要影響人體三個表面器官:皮膚、呼吸道、消化道。包括速發反應和慢性反應。
皮膚上:速發反應如急性蕁麻疹,接觸過敏原數秒鐘就可能會出現,但消失的也快;慢性反應如溼疹,不是接觸過敏原後馬上發作,發作後也不會馬上好轉。
【溼疹的典型特點】
皮膚大面積發紅,伴有脫屑、裂口、滲水等症狀。恢復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且容易復發。溼疹痊癒後,起過溼疹的皮膚,在一段時間內都有可能膚色不均,一般會隨時間慢慢恢復,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消化道:如出現嘔吐、噁心、腹瀉、便秘、腹痛、便血等,孩子的生長發育也受到了影響(比如體重增長緩慢或下降),那就有可能是過敏。
呼吸道:一般是出現在比較大的寶寶身上,如一歲左右的寶寶反覆咳嗽、流鼻涕、打噴嚏等,特點是瞬間、定時發作,如接觸到某一事物,或在某個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比較有規律地出現這些速發反應(瞬間打噴嚏等)。
三、現代社會,導致過敏增多的三個因素
① 生後過早添加配方粉;
② 環境過於乾淨,頻繁使用消毒劑,如84消毒液、酒精、溼巾、奶瓶清洗劑等;
③ 濫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紊亂。
四、過敏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過敏最好的方式就是「迴避+激發」實驗。
如懷疑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家長可以回憶一下寶寶在吃了哪種食物後,出現了哪些症狀,暫時不給寶寶這種食物,觀察寶寶症狀是否有減輕消退。等過幾天症狀消失後,再給寶寶吃少量這種食物,如果寶寶出現之前的症狀,則寶寶就很可能對該食物過敏。因此,建議家長在給寶寶加輔食初期,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並做好記錄,如果寶寶持續3天沒有不良反應,再添加下一種。
治療過敏,最重要的就是迴避。迴避過敏原一段時間(3-6個月),然後再小劑量地、逐漸地接觸過敏原,看孩子的反應。如孩子對牛奶蛋白過敏,可以從胺基酸奶粉——深度水解——部分水解——普通配方粉,慢慢地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統,讓孩子逐步脫敏。但這個過程,一定要在醫囑下進行才行哦!
五、乳糖不耐受與牛奶蛋白過敏
二者觸發機制完全不同。
乳糖不耐受:一般繼發於腸道損傷後,包括嚴重過敏或者腸道感染後出現了脹氣、腹瀉、脫水等症狀,導致小腸黏膜受到損傷,乳糖酶「丟失」,無法消化和吸收攝入的乳糖,出現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喝奶後肚子咕嚕咕嚕叫、脹氣、一喝奶就腹瀉等)。
牛奶蛋白過敏:人體對牛奶或奶製品中的蛋白質過敏,表現為喝牛奶或食用奶製品後身體出現一些異常反應,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上的表現。
六、正確記錄孩子的生活日誌
①詳細記錄孩子吃的食物名稱,如今天吃了菠菜、雞胸肉,芹菜牛肉餡的餃子,而不是肉類、青菜、餃子等;
②記錄吃後感受,如「吃了菠菜後有無不適」,記錄「無」或「有」;
③不使用虛詞、感嘆詞等,如「總、經常、偶爾、真好、太難受了」等。
客觀詳細地記錄孩子平日的數據和表現,有助於家長或醫生,在孩子突發難受情況時迅速做出判斷,處理問題。
Q1:寶寶過敏了,需要檢測過敏原嗎?多大可以做?
答:比起「多大可以做過敏原檢測」的年齡限制,更重要的是看寶寶過敏症狀反覆的時間,建議過敏症狀至少反覆發作超過三個月或者六個月以後,或者家長確實很難判斷寶寶到底是不是過敏,對什麼過敏的情況下,再考慮過敏原檢測,且不一定能保證最終確定過敏原。比起過敏原就檢測,更建議家長通過「迴避+激發」實驗進行判斷。
Q2:嗜酸細胞檢查比之前高了,但沒有過敏的症狀,是過敏了嗎?
答:白細胞最主要的兩大類,一是淋巴細胞,二是粒細胞,嗜酸細胞是屬於粒細胞裡面的一個分支,參與我們部分機體免疫活動的過程。在真正過敏的情況下,嗜酸細胞檢查是有可能比正常時升高的,但不能反過來說,嗜酸細胞升高了一定是過敏,這個結論不成立,需要考慮其他因素。
Q3:母乳餵養,大便有黏液,偶爾有血絲,顏色有點綠,化驗說是孩子過敏。媽媽暫時忌口了很多高蛋白食物,又擔心孩子營養跟不上,怎麼能快速確定過敏原?
答:母乳餵養的孩子,大便性狀一般偏稀,排便費勁,排氣也較多,排便過程中有可能把肛門撐裂,帶有一點血絲。這種情況很常見,不必太擔心。媽媽也不用忌口高蛋白食物,繼續母乳餵養即可。
其實,孩子大便中偶爾有血絲,只要沒有影響生長發育(比如體重增長緩慢或下降),多半是正常的。但如果是大便中血量多、血色發暗,很有可能跟腸道出血有關,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Q4:小嬰兒為什麼更容易打噴嚏?是過敏嗎?
答:因為小嬰兒還沒有發育完全,整個面部發育相對較小,相應的,鼻腔也比較小,鼻腔內部的鼻黏膜、鼻毛等保護組織也相對沒有成熟,對寶寶的鼻腔保護能力較差。所以,寶寶的鼻腔稍微受點刺激,溫度熱了、冷了,喝奶反流,鼻子發癢等,都容易引起寶寶打噴嚏。並不能輕易定義為過敏。
Q5:五個月寶寶每天洗澡、洗臉都會起蕁麻疹,怎麼辦呢?
答:蕁麻疹俗稱風疹塊,就像蚊子叮咬後皮膚會起包,這是因為皮膚的肥大細胞中含有大量組胺,當皮膚受到刺激或損傷時,會釋放組胺,導致局部發紅、發腫、發癢。蕁麻疹的病因比較複雜,如食物、物理因素(機械刺激、冷熱等)、昆蟲叮咬等。
五個月寶寶每天洗澡、洗臉都出蕁麻疹,應考慮是應激刺激引起的,比如水溫、沐浴露等。家長要先確定病因,再有針對性地治療。
Q6:寶寶越早加入易過敏食物越容易接受嗎?
答:國外確實已有部分研究結果支持這個結論。但家長一定要清楚,人體免疫系統的調控非常複雜。同樣的過敏原,可能吃一點點能夠刺激免疫系統成熟,產生耐受,降低過敏的風險;但如果多吃了一點點,則可能直接導致過敏。而這個量是相關研究實驗中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的,而且接受少量食物刺激的頻率也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家長自己在家是難以掌握的。
總之,國際研究的試驗和日常的育兒生活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仍然建議家長,在一歲以前儘可能不給寶寶吃易致敏食物,如雞蛋白、堅果、帶殼海鮮、牛奶及奶製品等。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於7月21日【大家一起聊過敏】這場直播中,知識點及高頻問題的詳細解答啦。
如果還有任何關於隔代育兒希望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歡迎留言,也許下一個被翻牌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