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召:詩篇142:1-7;獻詩:讚美詩383首《耶穌我來歌》
上次我們通過《哀悼基督》2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享,今天,我們繼續通過米開朗基羅3 的這件雕塑來進行默觀,願我們能體會到天父那寬厚接納的愛。
基督光滑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繁複厚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統一而又富有變化。(圖示:以顏色區分)
耶穌的軀體被聖母厚重的衣衫所包圍,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呵護與接納。基督被人們所棄絕,但是被自己的母親所接納。這正代表著聖父對於聖子的接納,瑪利亞的傷痛也正代表了父神的傷痛。上帝把獨生兒子毫不吝惜地給了世人,世人竟然殺害了祂的愛子。
親愛的朋友,你有想過麼?當一個女人懷抱著自己冰涼的兒子,心裡會有怎樣的感受。你有想過麼?書念婦人當日失去兒子是怎樣的感受。我兒子小時候有一次頭部受傷,我抱著他去醫院縫了四針,整個過程兒子很堅強都沒有哭,我卻哭了。
馬利亞一定記得自己說過的:「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6-48)也許,她也回憶起天使的話:「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參路1:31-35)她仿佛又聽見伊莉莎白的美好祝願與頌讚:「你在婦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參路1:42)關於耶穌的很多事情,瑪利亞都存記在心裡,反覆思想。(參路2:19;2:51)
即便是耶穌預言過自己的復活,但是,眼前這一幕要一個母親如何面對,何以承受?西面說過的話「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參路2:34-35),這話應驗了。甚至天地都在感傷、哀鳴,而世界上的人們卻不知道舉哀。
瓦爾登湖
舊約中有明確的《待逆子之例》,實際上,恐怕沒有狠心的父母願意把孩子交給人治死並掛在木頭上(參申命記21:18 -23),但是,天父卻把自己的獨生兒子交出來,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祂卻又是無辜的。有詩云:「真神愛子,受人凌辱,身懸於十字架,太陽隱避似不忍睹,地震如同驚怕。」
先祖亞伯拉罕的獻祭中,兒子被替代了下來,沒有真正被殺。而在這次獻祭中,沒有人替代基督,祂受盡凌辱,最終被殺了。當然,這一次也沒有天使出手幹預。耶穌曾經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此時,基督被天父擁抱在懷中。經過這場血的洗禮,聖三一的同工、同尊、同榮更加完美地契合,就像基督受洗的時候佇立在約旦河中一樣,正如基督自己說過的「我與父原為一。」因為,他們從來都是如此的契合。
並且,基督應許我們也將進入這種神聖美好的榮耀之中,「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參來2:10-11)
天父啊,每當我受到傷害,每一次回到你的懷抱,你那裡都有著無限的愛憐與安慰。感謝你,永遠以不變的愛、無限的恩慈,寬容地接納著我、包裹著我。又藉著基督給我們披上了義袍,願你引導我,長久活在你的恩慈裡面。奉主名求,阿們。
經訓: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得前2:24)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3:13)
註解:
·1 這裡的經文是《賽》四首「僕人之歌」的第四首。
2《哀悼基督》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
3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作品中的人物均已「健碩」著稱(含女性),也稱「健碩的人體」。米開朗基羅確實是一位雕塑奇才,他採用「撥沙式」的雕塑法,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曾有人請教他雕塑的秘訣,他說:「雕塑的秘訣就是鑿去多餘的部分,讓作品從石頭中出來。」主要作品:雕塑《大衛》、《摩西》、《哀悼基督》等,繪畫《末日審判》、《創造亞當》等。
4 歌詞摘自《新編讚美詩》第96首《在十字架歌》。
1.【法】艾黎·福爾著,張澤乾,張延風譯,《世界藝術史》長江文藝出版社,1995.5第一版,1996年7月。
2.【美】Richard Easby編,李欣,李宏偉譯,《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4月。
3.董曉玲,《基督教藝術史》課堂筆記,未發表。
4.哀悼基督_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6458930-6672618.html
本堂周五(4月14日)08:00-11:00受難日崇拜,下午禁食禱告會照常進行。
聖周默想: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01作品簡介
聖周默想: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02整體結構
作者簡介:
李鳳民弟兄,畢業於東北神學院,現於浙江省基層教會全職侍奉。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