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的思想價值,立體化揭示人類認知局限狀態

2021-01-09 雲開書院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一篇經典文章。

我們知道,《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內篇被學界公認為莊子的真作,外篇和雜篇屬於莊子弟子或者後世所作。

從思想層面上來說,外篇、雜篇都是對內篇思想的發散和補充,以及拓展延伸。

「秋水」就是對「逍遙遊」思想的模仿,或者說對其進行具象化、場景化的闡述。

「逍遙遊」的思想核心,是為人類存在尋找正確的生活方式:其在揭示了人有認知局限這個問題時,提出了「無己、無功、無名」的確切解決方案,即人唯有追求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避免被「認知局限」所遮蔽,才能正確認知到自身的生命價值,從而才能避免努力生活在錯誤中。

「秋水」的主旨也是探索人類正確的生活方式,但與「逍遙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邏輯架構不同的是,秋水更多的是在細節處論證人類認知局限的問題。

準確地說,秋水是用「相對論」,即《易經》的「陰陽變化」的思想觀點,來闡述人類認知局限的具體、真實的狀況。

從對認知問題的探討上來說,「秋水」比逍遙遊更深入、更科學、更精細,其很好的論證了「逍遙遊」觀點的正確性,但在解決方案上,「秋水」並沒有抓住「逍遙遊」的核心,有點敷衍式的處理,從而走向了虛無主義的深淵。

整體來說,秋水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對人類的存在狀態的深刻揭示。從而,讓我們對人類的存在狀況有了更明確、鮮明而立體的認識。

秋水共講了7則寓言故事,其中首則寓言故事,是全篇文章的旨要和總綱,後面6則寓言故事是對首則寓言故事進行舉例論證。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用結構思維,將「秋水」劃分為三個部分:如何正確認知人的存在狀態、如何正確認知世界狀態、如何正確對待人的生命價值。

人的存在狀態:具有「認知局限」問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文章開篇寥寥幾筆,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人類的普遍現象:其意是秋雨爆發,山間大小溪水都灌入了黃河,黃河容納了這些水,顯得浩渺廣大。然後河伯就欣然自得,自認是天下最廣大的、最有能耐的,它沒有什麼事不能為的。

在這裡,我們就仿佛看到了一個人的低維認知狀態:小有所成,即驕傲自滿,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的生命狀態,都只是到了這個境界,從此終極一生用這種態度去處世。人一旦有了這種狀態,對世界的認知,就會處在一種被遮蔽的、懵懂無知的、甚至麻木的狀態,所以就不會知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變化規律。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這樣的狀態中,如果沒有出什麼事,這個人可以在一種斤斤計較、爭強攀比、雞毛蒜皮中辛勞度過一生;如果遇到什麼特殊的情況,這個人可能從此一蹶不振,生命瞬間垮臺,甚至犯上抑鬱症等。

其實,「道」的規律,或者說自然規律就是一個「變化」的存在狀態,這就是《易經》中的「易」的含義,「易學」思想被人們廣泛接受和傳播的主要思想就是「變」,「易學」從「陰陽互動,五行變化」論出發,強調宇宙萬物的運行模式,就是動極生靜、靜極生動的「否極泰來」的狀況,此一刻非下一刻,每一刻都不同。

那麼,如果人類忽視了這個世界的本相,就是倒行逆施,背道而行,其生命狀態就是不正確的、不順暢的。

也就是說,根據「道」的規律,那條洋洋自得的大河,必然要向遙遠的東方流去。否則,就是擁堵、淤塞、發臭的存在,或者說就是不可能存在的。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當這條大河抵達了大海,河伯這才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它才發現自己的渺小,不由得為自己之前的自大感到羞愧。

於是,河伯對海神說:「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是聽了許多道理,總覺得不如自己,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

接著河神懺悔說,以前我聽別人說孔子的見聞很少,我還不信,直到看到瞭望不到邊的大海,難以窮盡,我才知道自己的認為很幼稚,要不是來到大海的面前,我可能要被那些得道的人譏笑了。

事實上,這是我們人類的普遍現象,很多人年紀一大把,對某些觀念頑固得不得了,總認為自己認為的是對的,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或者捍衛自己的某個觀念,會與人大吵大鬧,爭個你死我活。這就是未曾「見過世面」的生命狀態。

所以,海神對河伯說:

「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海神的意思是說,對於井底之蛙,不要與它談大海,因為它的眼界受限;對於夏生秋死的昆蟲,不能與它談冬天,因為它的生命受時間限制,根本體驗不到冬天;對於淺薄偏執人士,不要和他談大道,因為它被世俗的教化所束縛了。

在這裡,海神的說法,就是揭示了人類的認知是受空間、時間、環境的制約的。這個世界的真相,遠遠超出我們的臆想,人在芸芸眾生中,就好比是一個小石頭或者小樹枝放在泰山上,又好比沙漠裡的一粒沙,又好比糧倉裡的一粒穀子。

按照今天人類視野來看,就連地球在太陽系中也就像一粒豌豆那麼大小,何況地球上的大海,地球上的人。

所以,那些總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者自己的觀念很牛的人,都是因為沒有「看見大海」的人,都是沒有真正的成長的人。

也就是說,人類具有認知局限的問題,如果人類不突破這個認知局限,人就會處在一種自我主義之中,那麼所呈現出的生命狀態,就是一種狹隘的、偏見的、短見的、愚昧的錯誤生活狀態。

只有當我們順從自然的規律,懂得一切在變化之中,並在這種變化之中,懂得「識變、應變、順變」的處世法則,我們才能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才會看到自己的渺小,從而才會懂得謙虛、敬畏,而這正是避免自我主義、自我遮蔽的根本法則所在。

世界的存在狀態:人無法全面認知到

那麼,既然人類具有認知局限這個問題,也就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所有看法都是有問題的,所謂的大與小,未必是我們認為的大與小,所謂的得與失,未必是我們認為的得與失。

那麼,我們該怎麼來認知世界與判斷事物呢?

這是我們的疑問,也是河伯的疑問,所以它問海神道:「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意思是那麼我以天地為大,以毫末為小,這樣可以嗎?

河伯為什麼要這樣問呢?這是因為他的智慧已經上了一個層次,知道了「天外有天」。換句話說,他知道了要追求大境界、大智慧,這樣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這就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也就是意味著有了大小、高低的區別。如果人的思維處在這個層次,在判斷事物的時候,就會看不起小的傾向。這同樣會讓人形成成見。

秋水的作者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借海神的口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大體意思是,那些物體、器量各不相同,千差萬別,沒有窮盡;時間的流逝也永無止境;貧富貴賤等等,一切得與失在實際上根本沒有定準;一切變化都是不定的,沒有所謂的開始,也沒有所謂的終結。

從現代物理學角度來說,一個物體可以無限的分割,一件事物也包含著不同的面向,比如比一塊磚頭更小的是泥土,比泥土更小的是分子,比分子更小的是原子,原子之下還有夸克、粒子等,可以無限的延伸;再比如一個人遭遇失敗,但這個失敗不一定是失敗,它其實是成功的一個經驗,或者是人「認識自己」的一個轉化,再或者是避免身體損壞的一次止損等等。

但人類在對這些事物的認識上,只是認知到很少的一部分,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我們是無法認知到的。用冰川理論來理解,我們人認知的世界可能之佔5%,還有95%的世界是我們無法認知到的。

總而言之,一個物體,一件事物,都是一個變化的、無定準的、豐富的多元存在。如果我們從無用的角度來看,它就無用,如果從有用的角度來看,它就有用;如果我們從更小的東西來衡量小,它就是很大,比如我們用原子來衡量小螞蟻,小螞蟻就好比地球那麼大;如果我們從太陽系來衡量地球的大,地球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這就是莊子在逍遙遊中強調的「無名」,意思是我們只有消除世俗中的種種概念、定義、觀念、判斷,我們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看「一件物體或一件事物」的一個面向,就把這個面向當做這個物體、這件事物的唯一存在狀態,那麼就犯了認知局限的錯誤。

為此,秋水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即「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意思是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羨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羨慕內在的心靈。

從這個例子來看,單單是一個行走,就有不同狀態,而且這些狀態都是可行的。沒有腳的蛇也可以走,沒有實體的風也可以日行千裡,甚至感受不到的心靈意念也可以瞬間縱橫宇宙。

從這點來看,我們人類在對事物的判斷上,無疑是有問題的:人類慣常對事物的判斷是「非惡即善、非醜即美,非得及失」,或者信任看得見的、不信任看不見的,這是一種很淺薄、很狹窄的、很封閉的判斷。

還有一則寓言,就是孔子週遊到匡地,衛國士兵一層又一層地包圍了他,準備殺死他。他的弟子們都很慌張,但孔子依然在不停地彈琴誦讀,不被環境幹擾,並安慰弟子們安然處之。不久,一個軍官才告訴孔子,他們認錯了人。

在這個過程中,孔子曾經對弟子們說,漁夫在水裡打魚,是無法避免蛟龍的傷害,獵人在陸地上打獵,也是無法避免老虎的傷害,但他們依然要去做,這是他們的勇敢。也就是說,懂得不能掌控的,知道我們不能改變的,從而順其自然,就是聖人了。

這個寓言故事,很好的闡述了事物「變化」的內涵,看似已經面臨死亡的危險,但不久又轉危為安,所以人對自己的現狀是「變化狀態」是不了解的。

也就是說,人的存在本來就很有限,我們看不見的遠比看得見的多,我們所不知道的遠不能知道的多。如果我們用有限的存在狀態,去試圖掌控無限發展變化的世界,只能造成心思迷惑混亂,註定就是枉費和錯誤的。

所以,海神強調說,那些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觀察事物的遠近,小的認為是小的,大的也不認為是大的,得也不認為是得,失去不認為是失去,因為物量就是一個無窮變化的存在。

人該如何正確對待人的生命價值

當我們認識了人的存在狀態,以及這個世界的本相之後,我們該如何來面對生活呢?或者說,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儘可能正確的生活呢?

這也是接下來河伯要尋找的答案,它向海神請教道:

「然則我何可為?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那麼我在哪些事情上可以做,哪些事情上不可以做呢?我將如何辭讓、接受、進取和捨棄呢?我到底怎麼做好呢?

針對河伯的這個問題,海神作了一番深入淺出的解答,大體意思是以道來觀察,事物的貴與賤,多與少,長與短等等,其實都是互相轉換的;一切都是在變化中,重新製造了新的局面;或者一時有成就,但很快就會消散。

總之,萬物都是在消亡、生息、充盈、虧虛之中,終而復始的變化著。同時,這個過程中,大道就好比被祭祀的土地神一樣,對誰都沒有偏愛。

那麼,作者借海神的口強調,既然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人為的想要改變什麼,這就是徒勞。所以,人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不需要去做什麼。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完全否定了人的價值,或者說有點將人引入到了虛無之中的尷尬狀況。從這點可以看出,《秋水》這一篇文章,的確不是莊子的真作,有點對「逍遙遊」的曲解模仿和片面認識。

其實,莊子無論在任何場合下,都不會將人引入到虛無之中,比如說在逍遙遊中提出的「無己、無功、無名」,其實是一種「無私我」的正確處世方法,這是一種拋棄個人私慾、成見之後的大為,即可以獲得大成就的方法,即「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但在此處,本文作者明顯將人引入到了虛無中了,而人不可能什麼也不做,就連一棵樹也要開花結果,那麼人肯定也是要有某種價值呈現,其生命才能完整。

所以,河伯對此也很疑惑,它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然則何貴於道?」意思是那麼為什麼還要尊重大道呢?

針對這個問題,秋水作者的解答是,如果我們明白了大道,就能通達萬物之理,通達萬物之理,就必然知道如何應變,知道如何應變的人就不會讓萬物傷害到自己了。就像有高修養的人,懂得謹慎進退,懂得用道樞要來判斷事物,不破壞自然之道,所以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得了他。

在這裡,作者的解答我認為是一種大而化之、籠統的解答,這個解答是否定了人的價值所在。如果否定了人的價值所在,其實就是否定了大道的價值所在。因為人的價值,本來就是道的價值的一部分。

可以說,「秋水」的作者沒有真正理解莊子,或者只是理解了莊子的表面,並沒有深入到莊子思想的內核。這也是千百年來,很多學者對莊子的一致理解,所以造成了老莊思想是消極印象,使其學說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

其實,莊子思想並沒有「虛無、消極」的成分所在,而是藏著「實在、蓬勃」的內核,莊子提出來的「無用之用」目的是為了得「大用」,就像老子提出來的「無為」背後是為了「無不為」,不是真正的追求「無用、無為」的消極狀態——關於無用的具體理解可以參考我對莊子逍遙遊的解讀。

當然,如開篇所述,「秋水」的價值,其實是對人類認知局限的立體化表達,讓我們能夠更切實的看到人類存在狀態的局限性,從而,才能知道如何正確的面對我們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在《逍遙遊》中,莊子揭示了人類存在「認知局限的狀態」,以及這種狀態造成的錯誤生活觀,並發現人的價值與本位所在,最後為此提出了打破認知局限的方案:無我、無功、無名。也就是說,逍遙遊實際上是教我們認識到人的認知局限,然後如何避免認知局限造成的錯誤生活。
  • 《莊子》思想解讀及其現實意義
    一.反對物役,追求人格獨立莊子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揚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盜蹠、曾、史之行。」他所處的時代,諸侯爭霸,殺戮頻繁,人心離散,禮樂崩壞。
  • 《莊子 秋水》解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是第二個片斷,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至「約分之至也」是第三個片斷,緊承前一對話,進一步說明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論」,「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個片斷,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莊子曾總結「小大」之判定行為的特點曰:「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秋水》)深刻揭示了人們選擇評判事物「小大」之標準的主觀性。此外,對同一事物之「小大」的評判還具有多維性和時空條件性。在此維度中被判定為「大」的事物,在另一維度裡可能被評判為「小」;在此時空條件下被評判為「小」的事物,在另一時空條件下可能被判定為「大」。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莊子》一書是莊子所作,他描述這段辯論情節自然不是為了強調「辯」這個過程。那麼莊子寫這一段「子非魚」的故事是要說明什麼呢?我們要看《莊子.秋水》全文才能找到答案。《秋水篇》以寓言形式來講述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全文以河伯自大為開篇,順流東去見到北海之後望洋興嘆,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太過狹隘,從而拋出莊子第一個思想論點,眼界決定了你的世界。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欣賞|莊子 外篇·秋水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 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 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莊子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秋水》大意:對於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講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對於夏日之蟲不可以和它講冰,因為四時不同,它無法體驗。與人交流要看對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從對方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以對方能理解的觀念來談論。否則,肯定是一方認為自己是對牛彈琴,另一方則認為對方「不說人話」。三、大知閒閒,小知間間。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秋水》大意:對於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講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對於夏日之蟲不可以和它講冰,因為四時不同,它無法體驗。與人交流要看對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從對方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以對方能理解的觀念來談論。
  • 莊子 |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莊子反對區分,那麼莊子更加反對去進行優勝略汰的區分,不分優劣,又何來諷刺一說?莊子在這裡只不過揭示了一個道理罷了:即因為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原因,人在認知上存在差距屬於正常。2、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人存在認知差距,不可強求認知一致同時,我們通讀《莊子》一書,然後綜合對應道家思想的特色,會發現道家思想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反對強求。
  • 金觀濤: 今天人類的思想狀態, 正倒退回19世紀
    在這一年,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不僅導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還使得世界進入了罕見的「大封鎖」狀態,全球經濟活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正如《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疫情暴露出全球治理的無政府狀態。法國和英國在隔離檢疫規則上爭論不休;美國則繼續為貿易戰磨刀霍霍。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誰知惠子一盤冷水潑過去,竟詰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
  • 陳鼓應:莊子的藝術心境
    「形」當然很重要,可是一個人有生命,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生命、思想生命。孟子講「心者,思之官。」思想、精神都從心發出來。古人常常講神,就是精神生命,神是心的作用。到了戰國中期,戰爭在激烈地進行,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人處在一個極端的情境裡面。對人類處境的關懷、對人類困境的關注、對生命的關心,就變成了孟子、莊子思考的重要課題。我們說莊子哲學是一個生命哲學,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 智者的言說——《莊子》敘事的巫史化特徵
    結論是小智不及大智,這是從空間的局限上說的。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說時間之短,「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樹是說時間之長。這是小年和大年的差距,是從時間的局限上說的。莊子從幻化的自然界說到人世間,指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的自鳴得意與斥鴳的自我滿足是一樣的,這是從功名的局限上說的。這幾個故事都相對獨立,缺少必要的邏輯和事理上的關聯,屬於限知視角。
  • 道教思想源遠流長,淺論宋代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道教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一種宗教,在其理論建立過程中廣泛吸收老子、莊子等道家思想。道教重玄學更從義理上深刻地闡發了《莊子》的思想,並將其消融在道教養生、修仙的理論與實踐中。陳景元對《莊子》的闡釋,一方面繼承晉唐以來道教玄學之傳統,在運思理路上能入於精微;另一方面又切入時代思想之主題,敷陳新義。具體說來,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主要體現在道論、中正為宗論、天理論、治國論等四個方面。一、道論陳景元的「道論」主要體現在《南華真經章句音義》中。
  • 【止於至善】莊子的影像:契友惠施
    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  惠子辯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準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魚,那麼,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明顯的了。」  莊子回說:「請把話題從頭說起吧!你說:『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問我,那麼我在濠水的橋上也就能知道魚的快樂了。」
  • 道家的莊子思想究竟影響了我們什麼
    道家莊子思想究竟影響了我們什麼
  • 希區柯克的傑作也體現了他的認知局限|歪萊塢
    儘管這些對手看上去屬於另一個完全陌生、無法與之對話、來無影去無蹤的陣營(正如飛鳥),但實質上他們依然處在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內在邏輯影響之中(負面情狀的蔓延)。並且,衝突一時的偃旗息鼓並不代表雙方對峙的結束,正如影片的結尾被主人公帶走的看似完全無害的「愛情鳥」,它們很可能是潛伏下來的威脅因素,時刻會以相同的方式再次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