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見過背簍?
背簍主要出現在南方,可以說是一種裝載工具,也可以說是一種運輸工具。北方產竹的地方不多,而背簍是竹編的,所以北方不常見。
南方的背簍,地方不同,區別也比較大。湖南、貴州的背簍,差不多是一個直角梯形,長邊是口,短邊是底,直角的那一面是貼背的。口部長寬差不多有50公分,而底部不到30公分。
我們老家是山區地方,也用背簍。著我舊時。主流著背簍跟湖南、貴州背簍的形狀是差不多的,但是更傾向於直線造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形狀的。
背簍的編織說起來比較簡單。用篾片編出一個筐,用比較寬的竹片彎成直角,插到筐壁上,作為骨架,然後用粗篾片鎖上框邊,一個背簍基本上就成了。一條篾片剖成兩部分,帶皮的叫青篾,不帶皮的叫黃篾,青篾的韌性更好,也更柔軟,所以用來鎖邊。筐子則用硬一些的黃蔑。
這種背簍有比較粗的縫隙,如果用來背糧食,只能背玉米棒子。不能背穀子,因為會從縫隙漏出來。背稻穀用的是一種製作比較精細的背簍。篾片比較寬。剖開之後,把青篾再剖開一次,就成了兩條薄薄的篾片,依然有青篾黃篾之分。如果要節約一點,在青篾上再剖出一層來。把這樣的篾片放到火塘上方用煙燻,三、五個月後取下來用。這叫臘篾。
先用臘篾編一個上下差不多大的長方形內筐。然後用直角的竹片和細篾片編一個外筐,把內框裝進外框裡面,用寬竹片和細篾片把口子鎖到一起,就成了。內框非常細緻,基本沒有什麼縫隙。這種背簍編織起來比較費事,花的時間也很長,所以一般人家都比較珍惜,能不用儘量不用。
還有一種背簍,是專門用來背小孩子的。農村女人,哺乳期也要幹活,就用這種背簍背著孩子去幹。這種背簍比較小,設計了一個座椅,倒過來看就像是兩級的階梯。
許許多多的農村人就用這樣的背簍,背過了歲月,背過了青春,背出了歷史。
而我在這裡要說的,是可可託海的背簍。
可可託海不產竹,新疆範圍內也基本上沒有竹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果從內地買背簍運到可可託海,是很花錢而且費時間的事情。而礦坑裡面開採出來的礦石,又必須要運送到地面來。其實作為一個礦山來說,應該有起重機這樣的設備,至少也應該有手動滑輪。然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什麼也沒有。職工們只能用背簍把礦石從坑底背出來。
這種背簍是牛皮做的。整張的牛皮根據需要切割好,把該縫的地方縫上,穿上背帶,就成了。生牛皮太軟,是沒法用的,得等到幹了之後變硬了,才可以用來背礦石。但是牛皮不管有多硬,總有一定的柔韌度,稜稜角角的礦石裝載裡面,背在背上,隔著厚厚的棉衣,也會把背部磕得生疼。
然而老一代的礦工們就用這種背簍,把可可託海3號礦脈坑底的礦石背了出來。1960年的冬天,氣溫零下40多度,幾萬名礦工和他們的家屬不管男女,每個人每天400公斤的定量。礦場是24小時運轉的,原則上什麼時候完成了定量,什麼時候才可以去睡覺。但是基本上沒有晚上12點之前下班的人。女職工,身體弱的職工,很多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男職工可以提前完成任務,但是他們更願意超量,或者幫助不能完成的人去完成。
會計楊進堂離開了辦公桌,去完成每天400公斤的定量。他很少幹過體力活,一開始把牛皮背簍和礦石背到背上,磕得疼的咬牙切齒,走不了幾步就要休息一下。但是他幾天之後就適應了。因為他當時正年輕,而且身材高大,所以每天都在下午六七點就能完成定量,到晚上12點、一點,甚至2點才下班,能夠完成定量的兩倍,或者幫助兩三個人完成定量。
當時的礦坑,坑底到地面有八九十米,坑壁比較陡,不可能直線往上爬,路是環繞坑壁往上的,走一趟大概有三四百米。一個人要在這三四百米走多少個來回,沒有人記得準確的數字。他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背簍一背簍的礦石,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山壓在身上。他們憑著意志和毅力,扛過了那三個多月的時間。
根據計算,可可託海的礦石為國家償還了大約35%的蘇聯外債,具體數字在100億美元以上。這一個天文數字當中的每一美元、每一美分,都沾滿了汗水,都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