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
1.成功,還是不成功,這是個問題
《乘風破浪的姐姐》接近決賽的時候,人氣一直很高的萬茜,右手骨折了。
看上去像一個偶然事件,但我卻覺得,這裡有著一種特別的意味。
萬茜出道多年,在參加浪姐之前,雖然也一直不斷擔當女主角,但她好像並沒有爆紅,甚至沒有特別出圈的角色。
以至於在知乎她自稱是一個「不紅」的女演員。
萬茜
參加浪姐之後,她的團隊和節目組開始做一些營銷,於是,她開始迅速地陷入了爭議當中。
一方面她清冷獨特的氣質確實能很強烈地吸引喜歡她的那部分觀眾,初評才藝雖然技術上翻車,但很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但,另一方面,不論是團隊還是節目組給她的營銷定位與她有意無意透露出來的並不在意紅不紅的感覺形成了一種矛盾。
這種矛盾在她面對易立競的採訪時達到了頂峰:一旦談及事業發展,或者紅不紅的話題,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她的緊張和焦慮,以及她力圖掩蓋這種緊張和焦慮。
實際上,我能感覺到,對於成功,萬茜可能是矛盾的:她讓別人感覺到擰巴或者糾結的原因就是,她可能一方面渴望成功,一方面又害怕成功,所以在不斷順利走向總決賽,各項代言拿到手軟,人氣一直高居不下的時候,她受傷了。
受傷
表面上,受傷並沒有阻礙她繼續參加比賽,甚至可能還能彰顯一些「拼搏精神」,但這畢竟意味著她不可能以最飽滿的狀態去迎接勝利。
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之後遭受懲罰,這便是隱藏在很多人潛意識中「作祟」的「鬼」,讓我們通往成功的道路充滿崎嶇而不自知障礙,而這些障礙可能都來自於自己。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俄狄浦斯」情結。
2.未被覺察的「畫地為牢」
「俄狄浦斯」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說的是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夫娶母的故事,這是他沒有辦法逃避的宿命,最後他得知的真相,刺戳雙目,終身流浪。
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把4-6歲的時期命名為「俄狄浦斯期」,在這個時期,一個人面臨的內心衝突就是「俄狄浦斯」衝突。
俄狄浦斯衝突最精髓就是「弒父」。象徵層面的「弒父」,是指心理上完成對父親的超越。
盡頭
雖然我們意識上覺得應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輩超過前輩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潛意識深處,作為每一個後輩,對於超過前輩,都是有一種恐懼的。
記得有一次在諮詢室裡,我的諮詢師問我:你覺得你做諮詢有做得比曾老師好的地方嗎?
這一問猶如一記驚雷,把我幾乎擊暈了,我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絕對不可能!
等緩過勁兒來了,我突然意識到,這種反應實際上就是我的俄狄浦斯情結在給自己設限:我覺得我是沒有辦法,我是不敢超過前輩大咖的,似乎超過了就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具體恐怖在哪裡我不知道,這正是最恐怖的地方。
如果在潛意識深處就給自己建了一道絕不能超過父親(前輩)的高牆,那麼,即使你在意識層面如何撲騰掙扎,奮力拼搏,可能都只是在不停內耗,雙手互搏,最後花了大把力氣,卻只能往前挪動一點點。
複雜
看上去像命運之神的捉弄,卻很有可能只是潛意識妙到毫巔的操控。
「俄狄浦斯」衝突的「作祟」,有時候會體現在某些重大的事件上,比如高考時離分數線只差一分,更多的時候,它可能瀰漫在生活中任何細小的地方。
比如,有的人無法順暢寫出一篇文章,不敢在公眾場合第一個發言,不敢爭取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在面臨任何競爭時有恐懼感,想要逃避,這些情況很有可能都是在害怕自己「太成功」。
3.如何做一個有益於孩子「俄衝」的父親
在通往所謂「成功」的體驗的道路上,父親的角色特別重要。
在俄狄浦斯三角關係中,無論對於男孩還是女孩,父親都象徵著一股孩子與母親分離的力量,一個社會化規則。
跟父親的關係,往往是一個人和事業關係的縮影:在俄狄浦斯關係中,孩子既希望得到父親的指引,肯定,又希望能夠超越父親。
但又對真正超越父親充滿內疚和恐懼。
這時候,究竟如何把握作為父親的分寸感特別重要:
父子關係
第一,他不能是一個太弱小的父親。
如果一個家庭裡父親顯得過於弱小,孩子是會感覺到安全感不足,沒有人能夠保護自己,說不定還需要自己去保護父親。而且孩子的攻擊性也沒辦法釋放出來,孩子需要父親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去接得住自己的攻擊性。
這樣孩子在長大之後,才敢於競爭,敢於「贏」,而不會總擔心自己的「贏」會傷害到別人。
強大的父親
第二,他不能是一個太疏遠孩子的父親。
這一條基本上擊中了大多數中國的父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男人主外,父愛如山,就是應該離養育孩子很遠的。
雖然也有「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但中國式父親,大多數作用體現在威嚴而不是親近,所謂「教」強調的是教導,而不是情感的親近。
這在傳統社會可能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到了現在,一個父親如果不在一個較為親近的關係上去教導孩子,其實是很困難的。
大多數孩子接受教導的前提是他跟你關係足夠好,足夠近,你才對他能夠有影響力。否則孩子只會用疏遠和沉默應對所謂父權的威嚴。
與父親關係疏遠的孩子,也會在職場上和領導與權威疏遠,他們不太懂得如何和上級建立一個較為親近的關係,很容易被上級的批評所擊倒,從而失去晉升和獲得更好資源的機會。
父子親密
第三、他是能夠允許孩子超越自己的。
怎樣才叫允許孩子超越自己呢?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他是不是能夠較多地肯定,鼓勵孩子。
一個經常貶損孩子的父親,看上去是「嚴格」要求,但實際上是對孩子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一種「閹割」。
始終得不到父親肯定的孩子,總是會對自己所作所為充滿猶疑,不敢確信自己的決定,也會不相信自己能夠獲得真正想要的成功。
不論是敢不敢贏,還是會不會和權威搞好關係,或者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都是通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
很多時候,我們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功,正是因為潛意識中和內心中父親的關係有那些未解的衝突。
4.成功地完成性別認同,也需要超越俄衝
不僅僅事業的「不成功」可能有俄狄浦斯衝突的攪擾,建立和維持長期親密關係的阻礙,也有一部分,存在於未解的俄狄浦斯衝突之中。
其中之一的阻礙就存在於「性別認同」中。
玩伴
在性別認同上,可能女性比男性更為艱難,這其中有很多社會文化「重男輕女」的因素,作為女孩子,總是不受重視的,可能更希望自己是個男孩。
如果女孩子的父親能夠在俄期給予女孩足夠的親密,寵愛,肯定,同時又在孩子長大後逐漸退場的話,這種來自於異性父母的愛其實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個超生的女孩,其實本來是不被全家期待的,但她的父親非常愛她,在每次計生工作人員上門檢查時,父親都跟她玩躲貓貓的遊戲,讓她在完全不知情甚至是很愉快的心情中渡過了那些驚險的時刻。
在「重男輕女」文化環境成長下的她,就在父親的愛中悅納自己女性的身份,並最終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父女
更多的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又缺乏父愛的女孩,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可能她們終身都在排斥自己女性的身份,對男性又羨慕又仇恨,最終影響了享受與男性真正愉悅的親密。
有關「俄狄浦斯衝突」的學說,可能可以稱作一門研究「不成功」的學問,而《衝突背後的衝突》正是一本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專門研究中國人如何「不成功」的書,中國式父子關係,中國式性別認同之路,都在其中呈現得淋漓盡致,更有對於中國傳統故事和古典名著中俄狄浦斯衝突精彩分析,讓人慾罷不能。
如果,你參透了這些中國式「不成功」,你與成功的距離應該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