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確處理失敗的高手眼中,為什麼失敗和成功反而是近義詞?

2021-01-12 後浪科普

一直都有人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多去嘗試,多去體驗失敗,但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的從失敗中走出來,諸葛亮的兵法中有一句話「善敗者不亡」什麼是善敗?指的是懂得處理失敗的人,在未來才能有贏的機會,事實上大部分人心中都害怕失敗,覺得失敗是災難,是羞恥,如果可以的話,相信我們都不想跟失敗扯上關係,甚至不想去搞懂它,因此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待在自己熟悉和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區,不去做任何新的探索和嘗試,認為這樣就能和失敗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人生就像是一場越野賽跑的比賽,你有選擇不跑的權利,但需要付出的代價是,身邊的人可能會從後面慢慢的趕上甚至是超越你,而如果你選擇盡全力的去奔跑,在奔向終點之前同樣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因為你可能走錯了路,或者不小心踩到了坑裡,但也只有成功克服這些挫折,才有機會走到最終的地點。

在成長的路上,失敗是一件無可避免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來自肉體上的失敗和傷痛,卻往往不能承受失敗對內心產生的負面情緒,一個人在失敗後能否還能重新的站起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能否抵抗那些負面的情緒,諸葛亮口中的「善敗」,指的也就是如何在失敗後還能保持著心中的那一團火焰,只有人們心中那一團火焰不滅,才能夠再找到機會東山再起。而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有效地處理失敗,幫你培養出一個可以從失敗中快速地重新走出來的能力。

首先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失敗,所謂的失敗指的是自己在努力了之後還是達不到預想中的目標,可以理解成是實際情況跟自己預想情況之間產生了差距,這個差距的距離越大,失敗後帶來的感覺會越強烈。

比方說有兩位大學生為了能夠在考試上取得一百分的成績,決定閉關一個月埋頭苦讀,拒絕任何的社交活動,每天不是讀書就是睡覺,最後一位學生得到六十分的成績,另一位得到四十分的成績,這時候你會發現雙方內心中挫敗感的分量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人們在努力之後還是不能達成目標的挫敗感取決於實際情況跟預想情況之間的偏差,而這個差距所帶來的挫敗感,是讓人否定自己的努力同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做出放棄的真正原因所在,而為了減低這個挫敗感,大部分人會習慣性降低自己的預期,這樣的話即使失敗,現實和預期的差距也會變小,挫敗感就會降低。

這時候你可能會反駁,人類沒那麼的脆弱,但我不認同,因為不同的人對於失敗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在經歷很多次的失敗之後還能繼續的向前,但有些人只是經歷一次失敗之後就承受不了選擇放棄,為什麼呢?

我在心理學中找到一個理論——自我解釋,也就是對一件事為什麼發生的習慣性解釋風格,通俗點的解釋是我們內心中的那一個自己的聲音,這個解釋風格決定了一個人在失敗後會不會選擇放棄,比如剛剛那一位拿了四十分的同學,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拿了四十分這件事?是運氣不好還是自己不行?這會決定他之後會繼續的努力還是會一蹶不振,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但總的來說,放棄這個念頭的形成,往往是因為一個人自我解釋的方式偏負面而導致的,這就是為什麼悲觀的人比起樂觀的人來說更容易選擇放棄,因為悲觀的人對於事物的解釋方式都是負面的,所以想要處理失敗,不被失敗給擊倒,就需要從自我解釋這個維度來下手,這裡分享三個小方法

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為

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都希望把失敗的事情跟自己的失敗混為一談,比如最常見的是把比賽中的一次失敗或者工作上的一次失敗,看成自己人身上的失敗,徹底搞混了我的失敗和我的任務失敗這兩個概念,人類是一種喜歡鑽牛角尖的生物,會很習慣地把局部的失敗看成人生整體的失敗,但如果這樣做的話,對於失敗的解釋上,人們就會傾向於去懷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努力,放大生活中的負面部分。

此外,由於我們對自己和對任務的預期是不一樣的,所以混淆這兩個概念的話,實際和預期之間的差距會更大,需要承受的負面情緒就會越多,這時候就需要分開這兩種概念,要告訴自己,先不說未來,過去的我們一定有過成功的經歷,為什麼需要否定掉這些自己曾經的成就呢?有些失敗雖然帶來很大的損失,但也只是一次任務或者一個事件的失敗,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生,除非這個失敗是會導致死亡,不然的話對於我們而言真的只是一次失敗而已,熬過去就行了。

在《反脆弱》中有一句話是「任何殺不死我的,最終都將使我更加強大」所以把失敗看成我的任務失敗,而不是我的失敗,把這兩件事劃清界限,會讓我們傾向於去找尋失敗的原因,爭取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因為這時候對於失敗的解釋會從我為什麼這麼失敗,轉變成這件事為什麼會失敗。

第二:把失敗變成一個養分

萬維鋼老師說過「失敗和成功是同義詞,不應該是反義詞,這兩者和什麼都不做才是反義詞」這說明失敗這件事一定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之後才會失敗,而不是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就定義自己失敗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既然做了一些事情,那麼就應該是略有收穫,至少我們找到了一次失敗的方法。

在一次巴菲特年會上,有人問查理芒格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芒格說「最重要的是失敗,我一直拼命的搞清楚失敗在哪裡,然後竭盡全力的去避開它」很多的時候一次的失敗並不是一件壞事,壞事指的是我們在同樣的地方,以同樣的方式失敗了兩次或者以上,相信就算是一名堅強和樂觀的人,在這種帶著重複性質的失敗下,或許也會有承受不了的那一天。

這裡我建議把自己的失敗給記錄下來,無論是用什麼樣的形式,寫日記、寫分享或者單純的記錄都可以,要提醒自己以後千萬不要踩到同一個坑,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的注意力會從失去的狀態轉變成獲得的狀態。

第三:尋找一個觀察者

我們都知道,在傷心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尋找一個好朋友或者閨蜜來吐露心事,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因為這能讓我們心中的負能量有一個可以宣洩的地方,同樣的,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建議這樣做,但不只是單純地尋找一個聆聽者,我們也應該找尋一個觀察者。

因為當一個人面對失敗的時候,關注點會本能地集中在負面的事情上,甚至會下意識的放大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導致自己陷入一個死循環中,因為這時候我們的腦中只有一個聲音,或許有點奇怪,你今天可以試著以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嘗試去觀察自己腦中的情況,你會發現自己腦中只會有一個聲音在說話,而他會用一種負面的角度來解釋自己遇到的事情,企圖說服你放棄現在做的事,這個聲音就是開始時說的自我解釋的概念,因為只有一個聲音,所以我們會被牽著鼻子走,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觀察者,一個能夠站在第三者角度看待我們的人,來幫助打破被這個困局,當然他們不一定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核心,但一定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沒注意到過的細節,比如自己被忽略掉的優點,或者自己的特色等等,幫助我們形成了另一個正面的聲音,來抗拒這一個負面的聲音。

想要走出失敗最大的敵人不是這件事很難,而是這件事看不到希望,所以只要能夠看到一絲的希望,就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絲曙光,會讓我們有一個前進的動力。

結語

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沉沒成本,指的是一些已經付出而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很多人不能重新站起來的原因在於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曾經付出的那些努力,時間或者是金錢,沒能給自己帶來任何的收益,但失去的加上不可挽回的事物,就不要過度的去在乎它,從失敗中走出來的能力,是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可以嘗試剛剛的三種方法,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為;第二,把失敗變成一個養分;第三,尋找一個觀察者。

從失敗中走出來需要勇氣,重新開始也需要勇氣,我們在未來不可能不面對任何的失敗,但希望你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能夠快速地走出來。你有沒有被失敗打倒過?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如何走出來的?歡迎說出你的的方法。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
    ,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得愈發不堪?從此,直到漢武帝初年,西漢一直以和談、盟約、和親等方式處理匈奴問題,這並非漢朝不想打,而是實力不允許,雙方的仇口早已結下,等待的就是漢武帝最後的爆發。文景之治使得西漢國力大幅度提升,國庫的金銀堆積如山,漢武帝有了底氣,隨後開始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率領下,漢軍勢如破竹,一度將匈奴打得頭都抬起不來,漢軍取得一連串巨大戰果。
  • 「建豐同志」反腐,方向正確民眾支持為什麼失敗了?
    楊天石:在西北戰場,為什麼國民党進攻延安失敗了?跟熊向暉在胡宗南身邊當機要秘書有重要關係。東北戰場為什麼也失敗?跟當時的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有很大的關係,衛很早就和中共有秘密關係,可以看作中共在國民黨內部最大的間諜。蔣介石派衛立煌去東北的時候是相信他的,而衛立煌卻跟夫人說過一句話,說蔣介石派我去東北,我一定要讓蔣介石垮臺。
  •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是錯?這樣看待失敗,你會更加成功
    特別是人到了中年以後,一味地相信與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失敗不僅僅會影響你的心態,更會讓你愈發的自卑,學會轉變對待失敗的態度,你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01拿社會現實來說,在失敗之後屢敗屢戰的人有嗎?
  • 北交大三學生稱,失去人生目標,跳樓身亡,只因無法正確面對失敗
    這些高學歷人才非常聰明,是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將來走出社會以後有著光明的前景,為什麼還要自殺呢。自殺者都缺乏責任感那些通過自殺結束生命的人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缺乏責任感。這也是近些年來家庭教育的一個失敗之處。
  • 一個人失敗,一群人失敗,失敗比成功更有價值
    我想它講了一場關於失敗的故事,一群失敗的人,去努力奮鬥後,失敗的故事。是不是有點悲觀?相反,這部電影完全是反勵志裡的勵志電影,拒絕被貼標籤,追求成功而不違心,遵從內心,從愛出發。電影從開始到結尾,沒有一個人事成功的,故事結局也並不以Litter miss sunshine 獲獎奪冠來糊弄觀眾,來定義成功。
  • 失敗是成功之母?別開玩笑了!
    ▽01你是不是很喜歡研究別人是為什麼失敗的未來他們創辦新公司的成功比例是 34%。但是第一次失敗的創業者幾乎接近成功者的比例,正如人們第一次創業:僅 23%。失敗的人在獲得等量成功之前的數量和從來什麼都不嘗試的人一樣多。
  • 最後都沒能成功,為什麼我們總是減肥失敗?
    每天會萌發出無數個減肥的念頭,同時也有過無數次的減肥經歷,只可惜最後都沒能成功。為什麼我們總是減肥失敗?1.不夠堅持減肥總是三分鐘熱度,並沒有真正的將減肥納入尋常生活。減肥需要長時間的習慣累積,而不是一時興起的節食和運動。
  • 「我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失敗?」簡單6步,教你學會巧用失敗
    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沒有人喜歡失敗。一方面我們不想與「失敗」這個糟糕的詞彙攤上關係;一方面因為失敗的感覺實在太糟。無數個日夜的辛苦努力換來一敗塗地的結果,再加上周圍人的質疑、嘲笑、批評,讓人實在喜歡不起來。人們更喜歡談論成功。
  • 漢匈之戰,雖然漢武帝失敗了,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蒙古人為什麼由幼子繼承?因為幼子更可能是自己的親兒子。 所以要感謝冉閔,殺胡令一出,漢人反擊,殺了百萬胡人。胡人被迫北返途中,缺少糧食,互相攻殺,又死了百萬人,胡人的遊牧屬性,生產力落後,人數本來就少。即使後來鮮卑人建立政權,對其它胡人族群也是驅趕。西魏宇文泰開始,因為鮮卑人兵員稀少,被迫允許大量漢人參軍,才能打敗北齊,再次統一北方。
  • 為什麼2020年的計劃又失敗了?
    為什麼我們感覺我們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最終卻發現,大部分的目標卻沒有實現? 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混淆了目標和行為什麼是目標,什麼是行為? 減肥10斤是目標,跑步,健身,健康飲食是行為。 賺錢100w是目標,加班,跳槽,炒股,賺外快是行為。
  • 為什麼明星整牙總是失敗?
    不過,這個牙齒好像做得不是太成功,吃瓜群眾紛紛調侃:沒想到住著上億豪宅的他做的是蝸居蟻族預算的牙。李佳琦沒用選品的眼光去選牙醫!為什麼明星整牙總是失敗?但為什麼富貴如李佳琦整牙效果那麼失敗呢?根據這幾年跟牙醫們學習的知識,我嘗試分析了一下原因;最有可能的原因:這是正是整牙之前的臨時方案。當牙醫跟客人確定好整牙方案之後,他們會給客人一個暫時性的牙套,如果效果不錯、客人體驗也好,那麼才會用最後確定的牙套去做最終方案。
  • 變身前後如整容的妖怪 兩個成功後一個失敗
    狐妖小紅娘:變身前後猶如整容的妖怪,前兩個成功後一個失敗? 狐妖小紅娘:變身前後猶如整容的妖怪,前兩個成功後一個失敗? 狐妖小紅娘:變身前後猶如整容的妖怪,前兩個成功後一個失敗? 狐妖小紅娘:變身前後猶如整容的妖怪,前兩個成功後一個失敗? 第三位:北山雞爺 若是說,前兩位的變身前後是整容成功,那我們的雞爺就絕對是整容失敗的典範。
  • 為什麼明星整牙總是失敗?
    不過,這個牙齒好像做得不是太成功,吃瓜群眾紛紛調侃:沒想到住著上億豪宅的他做的是蝸居蟻族預算的牙。李佳琦沒用選品的眼光去選牙醫!花了10幾萬做了一個齙牙!為什麼明星整牙總是失敗?都說整牙是明星出道的第一道功課,近年向明星路線發展的李佳琦也忍不住整牙了。但為什麼富貴如李佳琦整牙效果那麼失敗呢?
  • 劇評 | 編劇失格,《金科長》的成功與失敗
    要為這個從成功到失敗的轉折負最大責任的人,編劇無疑。 作為一部職場劇,《金科長》的開局是令人驚喜的。因為職場劇歷來帶有明確的現實主義風格,因為跟現實中的職場百態貼近,所以讓觀眾在看的時候感覺到親近,同時也感覺到壓抑。《金科長》開局的成功在於,它直面了一個嚴肅而苛刻的職場腐敗的問題,卻通過一種喜劇的手法,超搞笑的把這種矛盾暴露了出來。
  • 孩子總為失敗找藉口不是好事?用過度理由效應,讓娃正確認識自己
    文章字數:約1600閱讀時長:約5分鐘導語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事實上,並非每一次失敗都值得鼓勵和安慰,也並非每次失敗都能成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失敗之所以能有助於成功,在於能善用失敗所帶來的經驗,避免在失敗的路上重複掉坑。
  • 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為何第六次才成功
    又過了7年,在1912年、1913年的時候,奧斯他·瓦爾德繼續提名愛因斯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一連提名三次都沒能通過。為什麼這麼牛掰的理論,都拿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呢?這裡需要交代一個背景。由於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的身份,一些對猶太人懷有敵意的德國激進右翼分子一直在阻撓這件事。
  • 談魔吞十二面具的成功與失敗
    先談成功的角色赤龍影他哪裡成功?武打表現,不!智慧,也不是。是騙,他成功騙了我,騙了觀眾,原先以為他是死而復生的刀無極,結果是早就沒戲份的阿猋!?雖然他的出場解釋很牽強,但騙過觀眾這點我是給予好評,畢竟面具的真義就是欺騙跟偽裝,騙子跟面具是好麻吉!
  • 三次試管失敗未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失敗與成功經驗都在這裡
    「備戰」試管前後經歷了兩年,前面三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沒有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了。來看看我的成功與失敗經驗。三次試管失敗未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失敗與成功經驗都在這裡先分享我前兩天測試的結果,雙槓!失敗的經歷總結下過去三次試管失敗的經歷,也就幾個字可以概括,「好吃懶惰,為所欲為」生個寶寶也要把它打扮成這樣第一次試管手術之後,就天真的以為是懷孕成功了,然後就向周圍孕婦討教各種經驗,結果就是放肆吃。自己當時也比較瘦,所以感覺多吃些也沒有問題,體重一路飆到了60kg。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 成功與失敗的「六悟」與「六誤」
    2.格局,是成功的根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你經歷過的所有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遇過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構成了你的人生格局。格局決定成功。因為到了一定境界,拼的就是胸懷了。越大氣,越容易取得成功。
  • 著床失敗:你為什麼總懷不上?
    酒窩美女張庭在一次訪談中曝出她的一雙兒女均是試管嬰兒,共嘗試了10次試管嬰兒手術,第九次才成功。醫學上將這種移植次數大於3次,或助孕優質胚胎數目大於10枚均未妊娠的情況稱為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簡稱RIF,即反覆著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