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為何第六次才成功

2020-12-28 進擊的文山

01 老師出大力,對手不留餘力:3提諾獎皆失敗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他的老師奧斯特·瓦爾德「嗅覺」敏銳,率先在1909年就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理由是狹義相對論,結果失敗了。

又過了7年,在1912年、1913年的時候,奧斯他·瓦爾德繼續提名愛因斯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一連提名三次都沒能通過。

為什麼這麼牛掰的理論,都拿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呢?這裡需要交代一個背景。

由於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的身份,一些對猶太人懷有敵意的德國激進右翼分子一直在阻撓這件事。比如當時有個人叫保羅·魏蘭德。他意識到,其實很多科學家都對相對論抱有懷疑態度,認為相對論只是一種抽象的假說,而不是建立在牢靠的實驗基礎之上,於是就發表文章,譴責相對論是一場大騙局。

他還號召了一群二流科學家一起惡意攻擊相對論,說愛因斯坦的學說帶有強烈的猶太性,意思是看起來很牛掰震撼,但其實是在忽悠人。

愛因斯坦看到後非常生氣,他在報紙上聲明「假如我是德國的民族主義者而不是猶太人,他們就不會攻擊我的理論」。

結果,愛因斯坦越抹越黑,他不僅沒能澄清事實,反而給自己招來一身騷。

02 物理界大咖普朗克出手,2次提名仍抱憾而歸

轉眼到了1919年,狹義相對論都已經提出來14年了,而廣義相對論都提出來4年了,愛因斯坦依然和諾貝爾獎依然沒有關係。

這一次,物理學界的頂級大咖普朗克看不下去了,公開表示愛因斯坦應當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第四次提名愛因斯坦還是失敗。

為什麼呢?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相對論還需要實驗的證明,現在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驗證的結果還沒出來,但我們今年馬上就得頒獎了,所以明年再說吧。

好吧,那就再等一年。

到了1919年底,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和戴森,利用日食現象成功觀測到了光線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的偏移數據。這個數據比牛頓引力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大一倍,但跟相對論的預測結果卻十分吻合。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被證實了,它是真理。

一下子,愛因斯坦就轟動了學術圈,甚至經過媒體宣傳後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社會公眾人物。很多人都說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理論,甚至有人說他的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大家都覺得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屬愛因斯坦了。

結果1920年的時候,右翼分子又跳了出來。

當時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叫勒納德。他竭力的勸說其他科學家,讓他們相信相對論沒有被證實,那些實驗數據可以通過其他理論解釋。

勒納德更是提出相對論具有猶太科學的特徵,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質上是一種哲學臆想的觀點。而當時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顯然支持勒納德的觀點,諾貝爾官方解釋愛因斯坦為什麼沒有獲獎的聲明中,就引用了勒納德的言辭作為理由。

就這樣,1920年愛因斯坦依舊沒得獎。

03 眾望所歸:6次提名終折桂

1921年的時候,普朗克接著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是他改變了一個策略。

因為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琢磨理論物理的,像相對論這種學說本來就是一種猜測,對吧?如此一來,只要有人覺得不靠譜,那獲獎這個事就不太靠譜。

所以普朗克主張說,咱們不提相對論,而是拿愛因斯坦的另外一項成果——光電效應,作為諾貝爾獎物理學獲申請的理由。

聽起來很靠譜對吧?但右翼分子們也很會想辦法。

他們說,你普朗克牛掰我們沒話說,但你作為一個量子物理學家,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隔幾年又給一個量子物理頒發諾貝爾獎,不太合適吧?

最重要的是,光電效應是一個實驗物理領域的成果,而愛因斯坦的身份是理論物理學家,兩者不太匹配,對吧?

總之,反對者找到了一大堆理由後,愛因斯坦第五次提名諾貝爾獎也失敗了。

最後,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決定空缺,乾脆一個人都不評了,就這空著。

直到1922年,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為,今年諾獎該給愛因斯坦了。

當時一個法國物理學家就放話說,今年要不給愛因斯坦頒獎,五十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這一代人鬧出的笑話?

所以當時隱隱有種,愛因斯坦靠什麼獲獎已經不重要,反正他必須獲獎的氣勢。

就在陷入兩難境地的時候,物理學大佬普朗克出來說:你們不要鬧了,咱這樣吧。咱1921年諾獎不是空缺了嗎?我們把它給愛因斯坦,1922年的頒給一個更年輕的不就雙贏了嗎?

終於,提名6次之後,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還不是靠大名鼎鼎的《相對論》,而是靠量子力學領域的《光電效應》。

結語:

看到這不知道你有什麼感受。

反正我是憋著一口氣啊,愛因斯坦這樣牛掰的人物,做出了那麼重要的成果,居然被一群油光滿面的教授,思想右傾的學閥,如此打壓玩弄?

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來是打不破的真理了。儘管是科學界這種看起來學術為尊的地方,也存在著拉幫結派,價值觀區分的事。

但憤懣是憤懣,除了憤懣之外愛因斯坦提名諾獎的事,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

成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你的成功你決定,另一種是你的成功我們決定。

你的成功你決定第一種成功適用於,依靠某種明確的指標就能明確勝負的情況。

比如今年高考小張的高考考試分數達到了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實現了自己的高考目標,那他就是成功了。

類似的,如果你在職業技能,或者研究成果等方面達到了某種水平和要求,這就足以說明你成功了。

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你自己,和其他人沒啥大的關係,所以叫你的成功你決定。

你的成功我們決定第二種成功則適用於,愛因斯坦這樣的情況。

你學術水平怎麼樣,業務能力如何,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而周圍的人如何評價你,是否認可你,這才是你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也就是說,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

所以,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外界的認可和支持,那麼就算是他的《相對論》被證實,恐怕也與諾獎無緣。

再比如,一說起中國的水稻,大家都知道袁隆平,但是在內行看來,中國有好幾個水稻專家不論是科研水平還是實際對社會的貢獻都遠超袁隆平,比如石明松、黃耀祥等科學家。

但為什麼後兩者沒有袁隆平那麼「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你的成功是我們(社會)的事,你的業務能力再高,但如果你的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沒有價值,你就不容易成功。

什麼叫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有價值呢?

其實愛因斯坦第六次提名時,法國科學家說的那段話已經隱隱有這個意思了。

「我們現在不給愛因斯坦頒獎,50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意思就是說,給愛因斯坦頒獎對整個科學界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你得給他頒獎,讓他成功。

而袁隆平也是如此,他被大量的宣傳和「造勢」,是有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業務能力首屈一指。

咱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九年義務三年高考擠出來的,難免會在骨子裡形成一種意識: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我業務能力強就該得到回報,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那我一定是業務還不夠好,還不夠努力。

而事實上,真實世界往往更加複雜,很多時候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這也就意味著超強的個人業務能力並不能和成功劃上等號,也就意味十分努力只有三分效果的情況大概率會出現。

看透了這個道理,相信你會對有些事釋懷許多,而在今後該如何做上也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以上,共勉。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一生有多少發明,又得過多少次諾貝爾獎?
    這讓我們對相對論更加地肅然起敬,不禁要問:「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究竟發明了多少東西,他又獲得了多少次諾貝爾獎?」首先,愛因斯坦是理論物理學家,最擅長思維實驗,沒有實際的發明。他不像愛迪生是一位電器發明家。其次,愛因斯坦只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而且這個諾獎還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 這個門將辯論擊敗愛因斯坦,還拿了諾貝爾獎
    這個門將辯論擊敗愛因斯坦,還拿了諾貝爾獎 作者:狂丸 發布時間: 2018-07-05 18:13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從此,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呼聲日益增高——大家都認為他應該因為相對論獲獎。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愛因斯坦應該獲獎的。大佬可以提名愛因斯坦獲獎,大佬也可以激烈反對他獲獎。其中就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站出來提出了尖銳的反對——菲利普·萊納德(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和約翰尼斯·斯塔克(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至於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歷史糾葛,由於已經超過50年,包括提名、討論等所有細節,諾獎委員會都早已公開了,任何人都可以申請閱讀這些歷史文獻。一些傳記作者已經做了這些功課,他們寫的愛因斯坦傳記都多多少少涉及了這段故事。
  •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是錯?這樣看待失敗,你會更加成功
    特別是人到了中年以後,一味地相信與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失敗不僅僅會影響你的心態,更會讓你愈發的自卑,學會轉變對待失敗的態度,你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01拿社會現實來說,在失敗之後屢敗屢戰的人有嗎?
  • 愛因斯坦的成功公式:A=X+Y+Z
    當小男孩第二天把自己製作的凳子拿給老師看的時候,老師生氣地說道: 「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難看的凳子了!"這時,小男孩子站起來並從桌子下面拿出另兩個說:「老師,至少那個還不是最醜的,因為這裡還有兩個更醜的。」 原來,小男孩子因為動手能力比較差,一共做了三個凳子,他把其中最好的那個拿給老師看了。
  • 看到李晨痛哭,才明白為何他前面遊戲都玩失敗了
    看最新一期《奔跑吧》,覺得李晨在遊戲環節的表現真的弱爆了,作為跑男常駐MC,力量型選手,結果每一場遊戲,個人表現都不盡人意,尤其是在拿積分和擂臺比賽中,李晨的表現讓很多網友都很失望,直到最後看到李晨痛哭,才知道他為何那般。
  • 三次試管失敗未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失敗與成功經驗都在這裡
    「備戰」試管前後經歷了兩年,前面三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沒有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了。來看看我的成功與失敗經驗。三次試管失敗未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失敗與成功經驗都在這裡先分享我前兩天測試的結果,雙槓!失敗的經歷總結下過去三次試管失敗的經歷,也就幾個字可以概括,「好吃懶惰,為所欲為」生個寶寶也要把它打扮成這樣第一次試管手術之後,就天真的以為是懷孕成功了,然後就向周圍孕婦討教各種經驗,結果就是放肆吃。自己當時也比較瘦,所以感覺多吃些也沒有問題,體重一路飆到了60kg。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至於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歷史糾葛,由於已經超過50年,包括提名、討論等所有細節,諾獎委員會都早已公開了,任何人都可以申請閱讀這些歷史文獻。一些傳記作者已經做了這些功課,他們寫的愛因斯坦傳記都多多少少涉及了這段故事。
  • 《半糖》袁帥4次求婚,為何3次都失敗?或許江君是故意的
    文/小凡娛影導語:《半糖》袁帥4次求婚,為何3次都失敗?,袁帥把求婚戒指藏在蛋糕裡,結果江君怕自己吃胖看都沒看就回房睡覺了,袁帥第一次求婚失敗。這是袁帥第二次求婚失敗。袁帥第三次向江君求婚還是在家裡,袁帥在想第三次一定要成功,袁帥把戒指藏在書中
  • 失敗是成功之母?別開玩笑了!
    你是不是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真的,別開玩笑了。仔細想想,你真的有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到了什麼嗎?你也許學到了別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真的值得嗎?你費盡心思避開了坑,但你有沒有發現,仍然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 郭德綱的北漂史:第一次夢碎了,第二次老婆跑了,第三次他哭了
    但是,在北漂組裡,也不乏成功人士。歷盡艱辛,終於迎來光環。郭德綱,著名相聲演員。他曾經有過3次北漂經歷。第一次北漂,夢碎了,第二次北漂,老婆跑了,第三次北漂,他哭了。第一次進北京,他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要成名成腕,掙很多錢。 可是到了北京之後才發現,他就是一個負責撿場的臨時工,連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上臺說相聲了。 當夢想遭遇現實的打擊,郭德綱夢碎京城,心灰意冷,帶著巨大的無奈又重新回到了天津。回到天津後,他跟著小戲班子在郊區唱戲。
  • 天貓入駐自己入駐天貓第一次就失敗怎麼辦?知舟集團來指引
    根據天貓入駐流程來看,入駐失敗主要是因為品牌評估不通過或者資質審核不通過,而品牌評估不通過的主要原因在於影響力不足、不符合天貓定位,資質審核主要是從商家提交資料的真實性、齊全度進行審查。那麼入駐被拒之後還能申請嗎?
  • 試管嬰兒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移植的成功率會高嗎?
    於是試管嬰兒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是試管技術的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很多人在第一次試管治療時都以失敗告終,只能接受第二次的胚胎移植。那麼有過一次失敗經歷的患者,再做第二次移植成功率會高嗎?對於需要做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來說,首先心態要放平,因為心態是影響試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做試管不能從一開始就抱著否定的心態,如果不盡力嘗試,怎麼能獲得好孕呢!
  • 號稱最接近神的男人,一生拒絕諾貝爾獎11次,放棄成為世界首富
    近代以來,人類湧現非常多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比如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而愛因斯坦由於做出的貢獻極為巨大,而且智商超群,因此常常被譽為「
  • 試管嬰兒第一次失敗了怎麼辦
    在兵家來說勝敗乃是常事,什麼事情都會存在失敗的可能,做試管嬰兒也是一樣。很多夫妻通過試管嬰兒圓了自己的求子心願,但也有一部分人沒能順利懷上孩子。有些人第一次試管胚胎著床就失敗了,非常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專家提醒患者,找出失敗原因意味著下一次能夠更好孕,所以,認真總結失敗原因,對症下藥。試管嬰兒為什麼會失敗?
  • 想成功得先學失敗!真正的強者是 1000 次崩潰,第 1001 次站起來
    pexels編按:所謂厲害的領導者,並不是指他們不會失敗。而是他們知道摔倒後,如何重新站起來。失敗不是人生的常態嗎?一千次失敗,第一千零一次站起來。第一次跳傘,先練習怎麼摔領導力相關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一項發現是,要教會領導者如何在失敗後爬起來,或是如何保有韌性、最佳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領導者和高階主管教練通常是在挫敗後,才召集眾人,教導他們如何愈挫愈勇。然而,這就像是讓第一次跳傘的人先掉到地面,再教他著陸的技巧。
  • 深扒愛因斯坦崎嶇的諾貝爾獎之路,實驗物理與理論物理的正面交鋒!
    對於實驗物理學家而言,只有自己通過親眼真正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或者規律,這樣得出來的自然規律和宇宙法則才是最為正確以及富有意義的。哈瑟伯格直到還在病床上依然在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獲得諾獎,在他的強烈建議下,1920年諾貝爾獎授予了瑞士裔的法國一位冶金學家紀堯姆,原因是「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它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紀堯姆聽到這個消息都愣住了,自己都覺得不夠資格拿這個諾貝爾獎。
  • 失敗是成功之母?讀博士被開除3次,16年後斬獲300萬科學大獎
    三起三落,失敗是人生助推器嗎? 2020年11月14日,由馬化騰聯合楊振寧、施一公等科學家共同發起的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舉行。50位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五年內,獲得300萬元的獎金。誰又能想到,其中一位科學家在讀博期間,曾經被開除過三次?
  • 父親說:「成功各有招,失敗有原因」,四塊成功絆腳石儘早挪開
    但是,父親卻說:我們的比賽才剛剛開始。現在,請你們回屋,把自己的剪刀拿給我。這下,弟弟傻眼了。那麼多小物品,他真的不知道剪刀在哪裡。於是,一陣手忙腳亂後,弟弟輸了。原來,所有偷懶,早晚會以失敗的形式還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