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往中,如果能來上幾句網紅詞,說出來的話會顯得時髦有趣。其實,我們從古傳下來的那些成語,當年都是經典「網紅」。
不過,如果會錯了意思,原本高大上的一段話反倒會變成了笑話。看看有哪些容易用錯的成語,小心不要掉坑裡。
不刊之論
典故:這詞出自漢代揚雄的《答劉歆書》。揚雄是當時的文學大拿,劉歆也是大學者。不過,這可不是什麼親朋好友的往來書信。是劉歆非要揚雄寫的一部專著,把揚雄逼急了,回信說,要書沒有,要命一條。
「不刊之論」是書中一句:「是縣(懸)諸日月不刊之書。」 那時候,字都是刻在竹簡上,寫錯了,不用橡皮擦,而是用刀把錯的地方削掉再修改。「不刊」是指不能修改的意思。
釋義:能和日月一樣經久不變,不會被削掉改變永遠流傳的著作。
誤解:不能刊登的言論。這誤會有點大,萬一上司批示某文是「不刊之論」,您要是誤會把它給斃了。上司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洛陽紙貴
典故:據《晉書.文苑傳》記載,晉代文學家左思文章寫得特別好,他的作品《三都賦》寫成以後,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他作品的人只能爭相抄寫,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都供不應求,導致洛陽的紙價大幅上漲,才有了這個成語。
釋義:比喻文學著作非常受人歡迎,廣泛流傳,風行一時。唉,這個成語反映了當時洛陽老百姓多麼高的文學素養啊。
誤解:常被人用來形容東西漲價。也不想想,要漲價也得是日用品啊,如果連文具都漲價,那通貨膨脹得多嚇人。
文不加點
典故:漢末文學家禰衡,擅長文章詞賦,文採斐然,過目不忘,恃才傲物,有一次為別人寫了一首《鸚鵡賦》,雖然下筆千言,但他瞬間便一揮而就,文不加點。
釋義:形容寫文章很快速,無須修改,一氣呵成。
誤解: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寫文章「不加標點」。話說回來,現代標點符號這種東西,要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有。古人寫文章也會簡單的斷句,不過敷衍的很,畫個圈圈算完事。
罪不容誅
典故:出自《後漢書.遊俠傳序》:「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
西漢時期,河內人郭解是無惡不作的地方一霸,敢於請人出面抗拒皇上的命令。漢武帝對此十分不滿,下令把他逮捕歸案,竟然有很多辦案的官員維護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認為他罪不容誅,理應處死,終於漢武帝把他滿門抄斬。
釋義:意思是一個人的罪惡極大,即使殺了他,也不能抵消他所犯下的罪行。也就是說,這個人犯下的大罪,殺一次都不解恨啊。「叉出去,殺一百次!」
誤解:這個詞現在誤解的很厲害,很多人誤解為,一個人所犯下的罪行,還沒有達到被殺的地步。這個誤解,立刻執行的死刑,減成了坐牢。
危言危行
典故:出自《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是孔子教育我們如何全身避禍的道理。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
釋義:危的意思是正直。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泛指正直的言行。
誤解:誤會就出在這個「危」字上,經常被望文生義,誤解為危險的言論和行為。要是放在原文裡,就成了: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時,不妨放肆的說說危險言論,做做出格的事情。(你這是欺負政府好脾氣嗎?)
耳提面命
典故:出自《詩經.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釋義:不僅是當面告訴他,還貼著耳朵告訴他,形容殷切誠懇的教誨,一般指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的教導。
誤解:這可是長輩的殷殷囑咐,拳拳之心啊,卻容易被誤會成了揪著耳朵訓斥,當面命令。就差痛毆的節奏了。
空穴來風
典故:語出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釋義:穴是孔、洞。有了洞穴,風才能進來,比喻任何消息和謠言的傳播,肯定都有原因,不是完全沒有一點根據的。
誤解:現在往往誤解為相反的意思,用來比喻消息或者傳說毫無根據。
一飯千金
典故:《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說的是韓信還沒成名發跡時,日子過得窮苦經常餓肚子,一個洗衣婦人經常接濟韓信,給韓信飯吃。韓信發跡後,以千金酬謝當時的一飯之恩。
釋義:以千金答謝當初一頓飯的接濟之恩。比喻得人恩惠,切莫忘記,當圖回報。
誤解:一頓飯吃了一千兩黃金。(這頓飯主菜是黃金嗎?會吃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