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讀到此節,讓我想起了昨天上課的情景。
新課程已經講完,我們進入了複習。我檢查完昨天布置的作業,發現全班學生完成得都很好,我臨時決定讓他們「休息一下」,由我來給他們讀故事(由於特殊原因,我被安排教了數學課,沒能繼續教語文,也沒有了機會領著學生讀書了,實在是一大遺憾),我想看看他們的理解能力,也順便滿足一下我自己。
學生一聽我要給他們讀故事(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恐怕以後也很少有),頓時情緒高漲起來,個個來了精神,一副副全神貫注的樣子,期待著……
首先我讀了一個簡短的幽默故事,絕大部分學生都聽明白了,一個個聽得哈哈大笑。接著讀了一個長一點兒的故事,雖然也很有趣,但是中途有幾個學生卻幹起了其他事情,顯然他們是沒有聽進去,不過,經過我的提示,大家也算都聽明白了。最後又讀了一篇,故事情節有些曲折,道理不是那麼簡單和直接,竟然有一多半的學生看上去很茫然,一小部分認真聽的學生,也幾乎沒有誰聽出個所以然來。
我當時感覺,學生的理解能力太差了。今天看到這節內容,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學生的雖然學了很多語文知識(詞語、句子、文章),但是這些知識卻是「不能活動的貨物」、「不動的、死的行裝」。也就是說學生只是按老師的要求,把知識「儲藏在記憶裡,一旦老師或考試需要,能立刻把它倒出來」。學生們並沒有對學生的知識理解,而只是把它記住了而已。
不是嗎?我們的老師在除了為了晉級讓學生考出好成績之外,既是是單純地為了讓學生學好,有好的升學率,有多少老師不是採用「死記硬背」、「題海戰」?誰又在乎過、研究過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有多少,為此想辦法、採取過有效的措施。
老師這種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讓知識「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的智力興趣」,那麼「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變成了一件討厭的、令人苦惱的事」。學生對學習、學校不感興趣、厭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知識,意味著能夠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
有的老師會說,我教學生背會了課文,寫會了生字,記住了定義、公式,學生考試的時候,考出了好成績,這不就是學會運用了嗎?
可是能考出好成績,並不能說明,學生會運用知識了,從理論到實踐,這一過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讀死書和死讀書是常有的,會考試,不會實際操作常有的事,看一看,有多少大學生是「高分低能」的,也就知道了。
那麼怎樣才能把知識「激活」?其一,就是不單純地讓學生識記課本中的知識,而要讓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意思、使用方法。例如語文,在學習生字、新詞時,不能是單純講講讀音、意思、筆順、結構等,而要讓學生知道它應該怎麼用、什麼時候用,這就要結合現實——不光是老師說怎麼怎麼用,而要創設情景或者是直接到真實的場景裡,讓學生有真實感受,讓他們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
為什麼很多字詞學生都會寫,知道意思,卻不會造句,不會用到寫話和作文中,用錯地方?就是他們不是真正理解了字詞的意思,不知道它們應該怎麼用。
學生記住了詞語的書寫,不明白詞語的意思;記住了詞語的意思,不知道它的感情色彩;記住了感情色彩,不知道聯繫具體的情景。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狀況,講臺上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老師說的「慷慨激昂」,學生聽得「呆若木雞」……
「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藉助詞語去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這句話裡包含了我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意思,讓學生背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先理解,理解了之後,自然就會背了。不過它還有另外的也是重要的意思: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各種感官,去感受真實的世界中的事物和現象,從而達到對詞語的理解和掌握,進而用學到的詞語(知識)去描繪世界中的事物和現象,這才是學到了知識。
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說了一個真實的例子,就是他領著學生到了秋天的果園裡,他在果園給學生講金色的秋天,講寒冷的冬季等,讓學生體會和感受詞語的意思和豐富的感情色彩。繼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生的表達是細膩的,語言是鮮明的,仿佛成了一位位思想家。
對此,我也有著相似的經歷和切身的體會。那是一年的春天,我帶領學生們到了學校附近的一片大大的果園,裡面分為桃園、梨園、蘋果園,那時梨花開得正盛。果園的地上都是綠茵茵的草,象草坪一樣。一到果園,學生們就興奮起來,玩得非常開心!那一次「春遊」回來後的一篇習作,是語言最豐富、感情表達最深入的一次。
讀這一節,我得到了八個字: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相當的不容易。
老師正在講課,而學生無動於衷,目光黯淡,木然地坐著,說明老師的話並不能觸動學生,學生根本沒有聽懂,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停下來了,因為老師講得再多,都是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