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的這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從來都是不平等的。自三皇五帝出現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雖然高喊著男女社會地位是平等的。
但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不公平的, 男人與女人之間更存在著太多太多的不平等。例如,在一段感情中,更容易受到傷害的是從來都是女人;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女人不僅僅是操持家務,還得賺錢養家。
結婚前的男人的所謂「我養你」,也從來都說騙人的。而且社會對於女孩子的要求更是極為嚴格,女孩子在工作中必須得十倍努力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但很多時候卻還是會被社會所淘汰!
然而這些不僅僅是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相當發展的今天才出現的,自古以來,男人們都把女人看作是自己的附屬品,是自己的所有物,他們有權利處置和對她們嚴厲。這種不平等在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上,也有著深刻的體現。
一、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之中,女性地位伴隨著封建王朝的延續更迭,呈現出一種逐漸下降的過程
在儒學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浸染之下,所謂「夫為妻綱」等的思想一再地束縛著不同時期的女子,在宋明時期程朱理學的深刻影響下,「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成為宋明時期女子的必要學習課程。
古詩詞中也有著對於這方面的深刻記敘,《詩經》曾有言曰:
「於嗟鳩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這雖是對女子的勸誡,誰又能說這不是對男女不平等的深刻體現。在封建王朝統治之下的年代裡,男子從來就可以三妻四妾,沾花惹草,而不會被人們所輕視。
女子則被所謂的「從一而終」、「一女不事二夫」等思想的左右和控制。「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表面上是對女子的保護,其實質誰又能說不是對女子的不公平待遇的體現了。
然而當我們翻開厚重的歷史書卷時,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了解到,男人與女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也並非是從來就有的,它是時間和歷史不斷發展變化的產物。
這一變化從夫妻間的相互稱呼中就可以看出來。今天的我們都知道,婚後夫妻常稱呼對方為「老公」、「老婆」,然而這僅僅是今天的我們的稱謂。
在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制度下的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夫妻間曾經存在著各式各樣,不同的稱謂,即:良人、郎君、官人、老爺、外子和先生等。
這些稱呼中,除了「良人」和「郎君」外,其他稱呼均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具體象徵,也是男尊女卑社會現象的具體呈現。
何為「良人」,「良人」一詞指的是夫妻雙方對對方的稱呼,即妻子稱丈夫為良人,丈夫也可以稱妻子為良人。
這種可以相互稱呼的方式雖然會給夫妻的生活帶來許多的不方便和尷尬,但卻真實顯示著在當時當世,男女地位是平等的。
「郎君」一詞的出現是為了避免「良人」稱謂的諸多不便而改變的。「郎君」是妻子對丈夫的雅稱,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在「良」字的右邊加「阝」變成「郎」,可以代表丈夫。
後來隨著時間的不斷向前推移,人們覺得單音節詞「郎」,太過於甜膩,於是又在「郎」字後面加一個「君」字,自此成了郎君,也成為了太多時候妻子對於丈夫的雅稱。
這兩個不同的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後者是對前者的改進和創新,然而卻還是夫妻間地位依然處於相對平等狀態的深刻體現。這時候的夫妻生活應該是歲月靜好的,「一日兩人,三餐四季」的幸福生活成為了可能,也是現在的我們最為嚮往和希望的。
二、古代社會女性地位的降低,實質上社會分工細化的產物,這種社會分工的細化,也體現在了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之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同,妻子逐漸成為了家庭的主要操持者,也逐漸將自己家庭化,為後來社會地位的逐漸下降埋下了伏筆。
而丈夫在外務工,或者考取功名,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添磚加瓦,奉獻自己的力量,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而丈夫也自持著這一點功績將妻子對家庭的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當妻子人老珠黃時,他們也有了再納新歡的可能,自古風流才子多無情郎便是如此了。
男女社會地位的逐漸不平等,從夫妻間的相互間的稱謂的變故是可以看出來的。良人、郎君是夫妻間地位處於平等狀態的最好展現,那官人、相公、老爺等稱呼的相繼出現便是男女不平等的具體體現了。事實證明,男人有權,有錢就會變壞,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官人」一詞出現於政治、經濟和文化高速發展的趙宋王朝的統治時期。
在趙宋王朝時期,在宮廷中首先出現了「官家」一詞,從來上流社會的流行就會被被統治階級所模仿和使用,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在平民百姓中也有了「官人」這一稱謂,甚至還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在為人所知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對許仙的稱呼便是「官人」了。
直到今天,北方地區民間仍保留著將新郎稱為「新郎官」的傳統習俗。從這稱謂的變化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在宋代理學的不斷興盛過程中,男人的家庭地位也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自此,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現象更加嚴重了。
「外子」一詞也是趙宋王朝時期妻子對於自己丈夫的稱呼,也有稱自己丈夫為「外人」的。與之相對應的便是丈夫對於妻子的稱呼了,在這一時期,丈夫普遍稱呼自己的妻子為「娘子」或「內人」、或「賤內」,後者雖是謙詞,但男女社會不平等之意仍然顯露無疑。
同樣是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制度,同樣是彰顯男女地位的不同和不平等,即在宋以前雖有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現象存在,但多數時間仍然是相對平等的和不明顯的。
在宋王朝之前的各個不同時期,女子的權利和地位還是得到社會認同和認可的,秦有羋八子,漢有呂太后和竇太后,唐有武則天,她們都是女子掌握實質權利的最好證明,也都是男女社會地位較為相對平等的表現。
三、宋代以男性為主體的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上升,促使女性徹底淪為附庸,而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也變成了「老爺」這種具有主僕性質的形式
為何在趙宋王朝時期,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現象如此嚴重,追根溯源,其根本原因在於趙宋王朝的統治時期是文人士大夫得到長足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趙宋王朝的統治時期,文人士大夫犯法最嚴重的懲罰莫過於流放而已,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因言獲罪受到的懲處也不過是流放不同的地區,換句話可以這麼理解,當時的文人犯法不過是公費旅遊而已。
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得到了妻子的認可和崇拜,其家庭地位的扶搖直上也不是不可能。由於丈夫家庭地位的不斷上升,丈夫可以買賣妻妾也成為了可能,蘇東坡被貶時曾將自己身懷有孕的小妾以一匹馬的價格同朋友交換,是何其的諷刺,又是何其的難堪了。
至於「老爺」這個稱謂的出現,在今天的我們的眼中更是對古代時期男女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深刻體現了。
「老爺」是大戶人家、有權有勢的人家妻子對於丈夫的尊稱,這樣的稱謂,丈夫在家中的尊貴地位,妻子的卑賤地位在這一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於我們而言,何為尊,何為卑,尊卑是主人對奴隸才有尊卑,是對社會上政治、經濟和文化處於低於自己的人才有尊卑,才談尊卑。
而對於自己朝夕相處,且為自己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的妻子去談所謂的尊卑和貴賤,生活於21世紀的我們,接受過全面教育的我們是不能接受的。
對於覺得本該如此的他們,我們又能說什麼了。我們不能以今天的觀點去判斷過去的制度的存在是否正確,也不能說哪一種制度更為符合社會變化的需求,畢竟我們不是當時當世的他們,我們沒有理由帶著今天的所謂的先進的文明給過去的他們下定義。
在今天的我們,在「老公」「老婆」為夫妻間的稱呼的今天,在文明程度較為發達的今天,也仍然存在著類似於體現社會不平等的稱謂,即在今天存在著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是「先生」。先生一詞代表的是有著一定學識而又年齡較高的人,然而用「先生」指代丈夫,何解?
用先生指代丈夫,有著文雅而又帶著仰慕和尊崇的意思,但即使如此,從「先生」一詞我們尤可看到男性的尊嚴,直到今天,在海外華人中和港澳臺地區用「先生」指代丈夫的方法仍在廣泛使用。
四、結語
稱謂是不同的,不同的稱謂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男權社會普遍盛行的封建王朝是如此,在今天更是如此。我們不能評判哪個稱謂是對的,哪個稱謂是錯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出現的事物都是符合當時的具體實際需求的,它們的出現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符合罷了。
但從妻子對丈夫的不同稱呼之中,也可以看出古代女性地位的變化。
參考文獻:
《詩經》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