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是20世紀重要中國畫家,他和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作為「渡海三家」之一的溥心畬論繪畫功力,可以算得上上乘。讓 我們一起來領略一番!
溥心畬的畫風成熟較早,在中年基本已經定性,至晚年亦鮮有顯著變化,這一點不像張大千由學石濤的清秀到研習敦煌後的富麗,再到晚年的大氣磅礴;也不似陸儼少那樣精研傳統後創出個人的「雲水法」。這是限制他開宗立派的根本原因。
具體而言:其一,形式上並沒有太多創新,這一點沒有如李可染在寫生方面的開拓,也沒有創造出傅抱石一樣的「抱石皴」。身為「渡海三家」之一的溥心畬,與同樣為「舊王孫」的啟功相似,都重在筆墨功力的修為。但啟功的影響力很大,短時間內,溥心畬的作品價格自然不能望其項背。
其二,題材上也沒有婦孺皆知的標誌性形象,如李可染的牛;李苦禪的鷹、鸕鷀;徐悲鴻的馬、獅、貓;潘天壽的禿鷲;齊白石的蝦;黃胄的驢;張大千的猿;讓人很難第一時間記住他。
溥心畬一生並不以畫家身份為榮,而僅是將畫畫作為生計的一個手段。身為清朝遺老,始終有一種失落的情節在心中,為人謹慎內斂,不會像張大千一樣去結交畫友,並借贈畫以廣泛交友,其在藝術圈的影響力勢必不如張大千等人。加之,受海峽兩岸交流有限的影響,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影響力更不如張大千。
好比在北京買房子,買不起「玫瑰園」和「碧水莊園」,我們的藏家不妨將溥心畬作為「經濟適用房」來進行長線投資,一者了卻了心中的雅好,二者沒準兒會有意外驚喜也未可知。
再說說溥心畬繪畫、書法辨偽常識。溥心畬作品的鑑定相對其他大名家而言比較容易。
從根本上來說,溥心畬出身皇族,在繪畫方面的材料選擇十分講究。很多畫家由於具備超凡的筆墨駕馭能力,因此擇筆不擇紙,如齊白石、黃賓虹、黃胄、陸儼少、石魯。而還有一些畫家對筆墨紙硯卻是十分挑剔,如溥心畬、李可染、吳湖帆、于非闇、張大千等。
溥心畬繪畫使用的絹綾都是上好的粗紋熟絹,質地堅實。據啟功回憶,溥心畬早年練過武術,並常年進行書法創作,特別注意對腕力的訓練,故而他的線條比一般畫家更為勁健靈動,越是精緻細膩之處越顯功力,這是對造假者難度極大的考驗。
他所使用的顏色更是舊時宮中的礦物顏料,不僅顏色純正且歷久不變,不會因託裱而變灰或脫色。包括印泥也是選用上好的艾絨,古雅沉穩。因此,以材料而言,普通水平的作偽者在第一層面就很難接近溥心畬的原作。
姚夢古將「渡海三家」的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的繪畫作比,稱張大千為「妙品」、溥心畬為「逸品」、黃君璧為「能品」。縱觀溥氏渡臺前後,畫風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早年師法南宋的馬遠、夏圭以及明代的唐寅,用筆俊朗飄逸,以骨力盛,自1949年到臺灣至1963年病逝,早年激勵的筆線逐漸變得含蓄,很多山石的皴法已經將線條融掉,特別是設色類作品。
書法方面,溥心畬最擅長行草書和楷書,其繪畫上的題跋多是行草書,而作為書法作品的對聯常喜歡用楷書,也代表了他的水準。他一生的書寫風格可以概括為兩個時期:早年因專習唐碑,因此用筆方正遒勁,結構內勁外松,這一時期非常推崇成親王永瑆的書法,並極力模仿;1949年渡臺以後,楷法更趨平正舒緩,逐漸脫去早年險峻的書風,更為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