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補鍋》中,劉大娘給閨女介紹對象,為何喊妹兒?

2020-11-19 羅伊周

《小戲骨補鍋》是由三個10後的小演員出演,作品則是改編經典劇目《補鍋》,小演員們雖然年齡尚小,但是表演起花鼓戲來還是有模有樣。節目播出之後,驚動了文藝界,得到了湖南省文化部門的大力推薦,甚至還有很多觀眾打電話要求重播。就連《補鍋》的原版主演藝術家彭光打來電話,激動得落淚,稱這部劇為花鼓戲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小戲骨補鍋》講的是生產隊的養豬能手劉大娘,原本想找一個有文化、技術好女婿。但是女兒卻喜歡上了補鍋匠小聰。但是劉大娘卻對補鍋匠這一職業有著偏見,覺得這是一個「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不想讓女兒嫁給這樣的男人,直到有一次,劉大娘家的鍋漏了,打算找個人來補。這時蘭英借這個機會跟小聰說服母親。母親最後同意了這樁婚事,接納了小聰。

整部劇演員的臺詞都是用湖南話說的,很有地域特色,但讓我這個北方人看著字幕都有點難以理解。劉大娘讓女兒蘭英去找補鍋匠,但是卻對著蘭英喊「妹兒」。一般而言,我們都會管比自己年紀小的女子叫妹妹,但是這裡,媽媽卻管女兒為「妹妹」?

我也帶著這個疑問去翻閱了相關的資料,來更加了解這部劇。再這裡,我會通過補鍋匠這門手藝、湖南的花鼓戲、湖南的方言及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四個部分來了解這部經典劇目。

01、即將消失的民間補鍋手藝

聽聞一句吆喝「補~鍋~嘞~」,周圍的鄰居街坊,趕緊拿出自家的有漏洞的鍋碗瓢盆,衝出家門,朝著小攤就跑去了。當然,各地的風俗和方言的不同,吆喝聲也不一樣。但是,相同的都是吆喝聲都是那麼得鏗鏘有力,聲音洪亮。

很早以前的「補鍋」都是走街串巷吆喝,沒有固定的時間。手藝人走到這條街上,遇上哪家想要補鍋的就停下來開始忙活,什麼時候忙活完,再走下一條街,一條街一條街地走,如果這回錯過了,那就只能等下回了。

現在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人家裡的鍋要是壞了就直接換新的了,「補鍋」這個行業也就不多見了。不過,在一些鄉村,使用大灶臺的地方,還是用大鐵鍋。那裡的「補鍋」,也不像原來的走街串巷,而是有固定攤位了,支上一個牌子,就是固定的「補鍋」點了。在固定日子的集市上也會有。

在我的記憶裡,對「補鍋」也是有印象的,每次「補鍋」的師傅來了,我就會湊上前去圍觀。「補鍋」的老師傅「傢伙事兒」也是不少,整整擺了一地,叮叮噹噹得很是熱鬧。細看師傅的手長時間補鍋都很粗糙,手指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變形。

補鍋的師傅先把要補的鍋拿過來倒扣在鐵架上或者倒扣著的板凳上,仔細尋找鍋上面破損的地方,並用小鐵錘敲打試探,周邊不結實的地方也要一一敲掉,露出可以補的地方,根據漏洞的面積,鍋的厚度和弧度,從自己的「庫存」當中,找出相應的替代品。並用鐵絲或者木棍支撐在破洞上,待會就可以補上。這小小的動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手去做,要麼支撐不起來,要麼緊靠著一邊,一門手藝的養成都是靠著這些不起眼細節積累起來的。

接著就是要架起火爐了,有的人使用的是風箱,通過拉動風箱吸入周邊的空氣,達到生火的目的。就像影片中,小聰用的這個就是這種風箱,劉大娘跟蘭英都幫他拉風箱。但是這種就比較費事,需要有人來幫忙。還有一種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直接用炭來生火,就是煙比較大。生火工作完成之後,只見「補鍋人」一隻手上帶上特質的手套,把一些廢鐵塊廢鐵片放在一個容器裡,把這個容器放在火上,目的就是讓這些廢鐵融成鐵水。

幾分鐘以後,就開始做最關鍵的地方,左手帶上厚手套,手套上墊一塊特殊材料製成的耐高溫的布料,從剛才的容器當中倒入一團赤紅的鐵水,那個容器繼續放回火爐中,將鐵水伸向剛剛固定好的破洞的地方,右手拿著一個鐵棒。這時,左手上的鐵水跟右手的鐵棒從兩個方向同時用力擠壓,不時地再用小棒敲打,使鐵水跟鍋融為一體,冷卻之後便形成了一塊黑色的補丁。

冷卻之後,在用一個小鐵片仔細刮去銜接縫處突起多餘的部分,不斷打磨使手指摸上去光滑平整才算可以。最後往鍋上倒一點清水,檢測一下是不是漏水。畢竟,在補鍋之前都有過承諾,「漏水不要錢」。打烊之後,再把滿地的碎鐵廢渣攏到一塊裝在小盒裡,等待下回再用。

人們認可的補鍋匠攤位前都是排起長隊的。像我這種喜歡上前湊熱鬧的,一看就是好久,自然也是「回頭客」。小時候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這門靠著補鍋手藝為生的匠人日漸稀少,生存的空間也被無限的擠壓。會這門手藝的人少了,曾經的熱火朝天的場景也只能停留在記憶裡了。

在劇中劉大娘認為補鍋是「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覺得這個職業沒有前途,但經過蘭英和小聰的「批評教育」也有了改觀,「革命工作是整體,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補鍋匠」也被當作傳統手工作坊匠人存在著。

02、經典作品再現,宣傳花鼓戲,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

花鼓戲最早來源於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間技藝,這種技藝只表演簡單的、沒有情節的歌舞。後來在明代初期開始有了歌舞的情節。在乾隆、嘉慶年間花鼓戲當中才陸陸續續收錄了一些曲目。到了清代中期,花鼓戲才在農村各地盛行並流傳開來。

花鼓戲地域分布得很廣,湖南、湖北、安徽、廣東等地方的統稱,而這些曲調來源於民間的小曲小調。這部《補鍋》則是湖南花鼓戲的曲目,湖南花鼓戲又因地域的不同,分為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六個流派。

湖南花鼓戲起源於民歌,跟其他的大多數民間曲藝一樣,起源於民間。乾隆年間《辰州府志》記載》:劉禾既畢,群事翻犁,插秧耘草,多打鼓唱歌,但中亦間有說古道今者。湖南屬亞熱帶地區,境內多山地、丘陵、土地肥沃適合種植小麥水稻。所以,農田收割翻地之餘。唱歌跳舞,緩解農忙時期的勞累,也為農忙時節增添幾分快樂,而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

就像作家王蒙在他的自傳《半生多事》中說的那樣:

「湖南花鼓戲的曲調,充滿了江南泥土氣息。不用學就會哼唱。」

在表演形式上,湖南花鼓戲的曲調分為正調和小調兩類。正調就是「對仗」的形式反覆出現。而小調就是民歌和山歌,這種就很常見。湖南花鼓戲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合歌舞的戲裡面。

《補鍋》就是屬於小調,講得是養豬能手劉大娘,在給自己的閨女找女婿的問題上思想過於保守,而引發的一系列的有趣的故事。

03、湖南方言的傳播

說到湖南方言,我以為就是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在節目當中說的那樣,在每句話的最後加個尾音。但是,真正聽過湖南人說方言,會感覺一頭霧水,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湖南話就有這麼一個特點:隔山換個調,過河轉個腔。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就算細分,一個鄉鎮跟一個鄉鎮說話都不一樣,湖南人之間交談都用普通話,如果說方言,他們自己都不太理解。

就像劇中,我一直對劉大娘的稱呼不理解,她家裡的鍋漏了,想要閨女蘭英找個補鍋匠,去家裡補鍋。見補鍋匠一直都沒來,便問閨女:「妹子,來來來,我來問你,昨天媽媽要你去接一個補鍋的師傅來,你到底去了沒有?」媽媽為什麼管閨女叫「妹兒」。

通常,我們對比自己小的女性稱為妹妹。而劉大娘嘴裡說的「妹兒」就是湖南話,而「妹兒」在湖南話當中,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對不認識的女性,喊「妹兒」意思跟「叫你美女」差不多。另一個含義,對著屋裡的人,喊「妹妹」的話,就是女兒的意思,不是妹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語言。所謂方言,就是「四方之言」。南北各不相同,聽南方人講話,麻煩就大了。就算用一個詞,也未必都能聽得懂。「有」是「烏」,「無」是「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再說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沒有」叫「饃」,也有叫「貓」的。他們也常常分不清l和n這兩個聲母,an和ang這兩個韻母。結果,在他們嘴裡,男子就變成了「狼子」,女子就變成了「驢子」。

要是同說家鄉話,那就更麻煩了。湖南人把「困扎」叫「tia(二聲)」,把「勞累」叫「nia(二聲)」,兩個同音字都找不到,這怎麼能聽得懂?

但也正是這樣,相同地方的人可以通過語言,分辨出誰是老鄉。正如主持人汪涵先生所說,

「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但方言是為了不讓我們忘記從哪裡出發。」

04、文化內核延伸:主創團隊打造精品傳統文化,我們也應該將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小戲骨」的演員都是從全國範圍內挑選的十幾歲優秀的孩子,讓小孩子演藝這個年代久遠的經典戲,呈現出極大的反差,孩子表現出來的很萌,引起了很多大人的喜歡,促進了年輕觀眾了解民族文化,了解花鼓戲。

花鼓戲因為它的曲調多樣,又來源於生活生產當中,所以有著很濃厚的群眾基礎,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成為了一方水土的特色小戲。由於各地的民俗風情,地理位置差別呈現出多樣的藝術種類。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逐漸被影視、歌廳、卡拉OK甚至時興的網絡直播等所佔據,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於花鼓戲關注的會少了很多。雖然在一些地區的公園或者一些休閒地帶還能看到一些表演,但這些駐足觀眾的大多都是年長者,甚至一些老藝術家都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對於花鼓戲的繼承和傳承還有很大的壓力。

而這部《小戲骨補鍋》正是從挑選的小演員中,學習花鼓戲,讓一些小孩真正接觸了花鼓戲,同時也會帶動其他孩子了解和學習花鼓戲,從小薰陶。讓花鼓戲注入了新的力量。

花鼓戲是客觀歷史的存在,又是湘楚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喜歡的戲曲節目。傳承是發展無疑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寫在最後

通過這部劇我了解到了補鍋這個瀕臨失傳的補鍋手藝,韻味十足的花鼓戲,變化莫測的湖南方言,經久不衰的經典文化作品。使用更為新穎的方式演繹經典。讓更多年齡層的人回味經典,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一部短短15分鐘的《小戲骨補鍋》,十幾歲的孩子將經典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在驚嘆於小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的同時,感嘆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將藝術瑰寶傳承和發揚下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1.《花鼓戲》

2.《大話方言》

相關焦點

  • 【合集】萌娃的各種致敬,小戲骨系列10部
    小戲骨:白蛇傳 (2016)小戲骨:白蛇傳的劇情簡介 · · · · · ·  小戲骨《白蛇傳》是以《新白娘子傳奇》為藍本再度創作的《白蛇傳》大電影。小戲骨:補鍋 (2016)小戲骨:補鍋的劇情簡介 · · · · · ·  小戲骨《補鍋》以李谷一主演的《補鍋》改編,講述生產隊的養豬能手劉大娘,認為補鍋是「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
  • 10部經典小戲骨系列電視劇,演技秒殺那些小鮮肉
    《小戲骨:劉三姐》是在1960年電影《劉三姐》的基礎之上精編而成,保留了原版《劉三姐》中的主要情節,並且著重演繹了「水邊賽歌」的情節。小戲骨《補鍋》以李谷一主演的《補鍋》改編,講述生產隊的養豬能手劉大娘,認為補鍋是「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有一天,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鐵鍋,只好叫女兒去請補鍋師傅。
  • 新推薦7部小戲骨系列電視劇,你們都看過哪幾部呢?
    新推薦7部小戲骨系列電視劇,你們都看過哪幾部呢?快留言告訴我吧~製圖不易,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和關注哦,謝謝親~~《小戲骨劉三姐》是在1960年電影《劉三姐》的基礎之上翻拍的短片,由潘禮平總執導,鍾奕兒、陶冰藍、陳禹衡主演。
  • 《小戲骨之〈包青天〉》 深圳尋找小戲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楊媚)兒童欄目《小戲骨之〈包青天〉》在深圳招募萌娃加入。日前,該作品的新聞發布會在深圳海韻學校舉行。「小戲骨」影視欄目由湖南電視臺的潘禮平團隊操刀,主打「萌娃演正劇」的路線,參演演員都是十歲左右的孩子,以「小戲骨」出演經典的方式傳承中國文化。「小戲骨」系列作品之《白蛇傳》《焦裕祿》《劉三姐》《補鍋》等都深受大家喜愛,拍攝期間李谷一、黃婉秋、鍾宜淳、彭復光等老藝術家還為劇中參演的萌娃們傳經送寶。
  • 年紀雖小,但演技在線——「小戲骨」
    他們平均年齡十幾歲,但是演過很多作品 《小戲骨焦裕祿》[1]、《小戲骨劉三姐》[2]、《小戲骨補鍋》[3]、《小戲骨洪湖赤衛隊》[4]、《小戲骨三笑尋親記》[5]、《小戲骨之白毛女》[6]、《小戲骨白蛇傳》、《小戲骨花木蘭》[7]、《小戲骨紅孩兒》[8]、《小戲骨之我要當紅軍》[9]、《小戲骨之放開那三國
  • 院線電影《小戲骨之美猴王》演員西安區域報名選拔開始
    2021年少兒、奇幻、動作院線電影《小戲骨之美猴王》震撼來襲!《小戲骨》是一檔由湖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播出的中國本土化模式落地創新升級欄目品牌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針對6—16歲的少年兒童。
  • 院線電影《小戲骨之美猴王》演員西安區域報名選拔開始啦!
    2021年少兒、奇幻、動作院線電影《小戲骨之美猴王》震撼來襲!《小戲骨》是一檔由湖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播出的中國本土化模式落地創新升級欄目品牌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針對6—16歲的少年兒童。
  • 么妹兒、閨女、大妹砸?高鐵乘務員應該咋稱呼?
    么妹兒、閨女、大妹砸?高鐵乘務員應該咋稱呼?條件反射第一時間作答要問為啥因為我爹媽親戚都這麼喊我平日裡都是我們為旅客營造家的感覺您這樣稱呼我們也讓我們有種回家的感覺
  • 經典傳承,文藝創新——《小戲骨之白毛女》北京看片會
    1945年經典民族歌劇《白毛女》誕生,1950年電影《白毛女》首映,從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中宣部副部長、原文化部部長、《白毛女》編劇之一、著名劇作家、詩人賀敬之;原總政歌舞團政委、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小二黑結婚》中小芹的第一代扮演者喬佩娟;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白毛女》中喜兒的第一代扮演者孟於
  • 小孩演大劇,小戲骨演技爆表還原經典
    去年10月,小戲骨《白蛇傳》引來一陣轟動,不少網友直呼:「對不起,雅芝姐姐,我喜歡上了10歲的白素貞」,哈哈哈,這一點也不誇張,連美貌的玉兒都覺得小白素貞長得秀色可餐。隨後《白毛女》、《花木蘭》、《焦裕祿》、《補鍋》等小戲骨劇,都出現在觀眾面前,收視排名均名列前茅。
  • 湖南花鼓戲《補鍋》被幾個小孩子徹底顛覆了!我也就看了10遍而已···
    小戲骨《補鍋》視頻欣賞:非常生活化,沒想到花鼓戲還可以這樣拍。  雨涵爸爸(40歲,普通工作者):看完《補鍋》,感覺棒棒噠!很不錯!下一部劇更加期待!  胡老師(28歲,教師):你們最近的短的花絮和宣傳片感覺還蠻好看的,比以前的好看太多了!
  • 湖南衛視《小戲骨》欄目招募小演員啦!微電影即將開拍,你就是主角!
    小蜜蜂星工廠今日送到一起來看看小蜜蜂星工廠寒假影視表演訓練營招生對象:招收4-16歲小演員(男女不限)上課時間:2月1—2月7日第一期、 2月21—2月27日第二期(為期一周《小戲骨》現已拍攝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祿》、黃婉秋主演的《劉三姐》、李谷一主演的湖南花鼓戲《補鍋》和王玉珍主演的《洪湖赤衛隊》等作品,在全國反響熱烈。
  • 《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金陵十二釵 繼
    《小戲骨·紅樓夢》是由潘禮平團隊執導,釋小松、周漾玥、鍾寶兒、郭飛歌、羅熙怡、陶冰藍、鍾奕兒等主演,於10月1日下午16點正式登陸湖南衛視首播。雖然這些小戲骨年紀都不大,但觀其表情,度其神態,考其服裝,無不與曹公筆下的原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可見是深得紅樓精髓!小戲骨裡的王熙鳳實在太出挑了!演員是郭飛歌,眼神裡透漏出的精明不亞於87版紅樓夢。
  • 湖南衛視定製30集網絡電視劇《小戲骨之八仙過海》暑期熱拍!中娛新影小藝人片場各顯神通
    — Responding to the call of the state —2016年,《小戲骨》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所有演員都是6-12歲少年兒童。一幫00後的「小屁孩」像模像樣地表演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經典作品,讓人既耳目一新,又忍俊不禁。徹底的讓《小戲骨》進入全國人民的視野,在全國反響熱烈。
  • 「小戲骨」爆紅背後的推手
    《劉三姐》在拍攝了兩部以家族恩怨和抗日故事為題材的作品試水後,潘禮平為「小戲骨」選擇了第一個紅色題材作品《焦裕祿》,以李雪健主演的電影版為藍本進行片段模擬翻拍,隨後又拍攝了「小戲骨」版《劉三姐》、《補鍋》與《洪湖赤衛隊
  • 小戲骨紅樓夢演員表名單 小戲骨《紅樓夢》劇情介紹
    今日,記者得知,由「潘禮平團隊」執導,周漾玥、鍾寶兒、釋小松等主演的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將於10月1日在湖南衛視首播。【小戲骨紅樓夢更新時間】  在很多人看來,《紅樓夢》不宜小孩子來拍,故「潘禮平團隊」只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為主線,串起幾個故事。「我們想把它做成一部小孩讀紅樓的啟蒙作品。
  • 花垣陳年舊事(失傳的巴辣茶;賣鍋與補鍋)
    有一天我跟在劉師傅擔子後面,離家遠了,買一碗巴辣茶油絞頭兒嘗嘗味道,確實好吃,聞起來香,吃起來也有味道。我的一位兒時小夥伴,從美國回來,點名要吃巴辣茶油絞頭兒,我們找遍了花垣城,也沒找到這個小吃。他說:「時隔60年也沒忘記巴辣茶的香味」。
  • 《小戲骨之美猴王》演員選拔開始啦
    西安網訊(記者 韓濤)2021年少兒、奇幻、動作院線電影《小戲骨之美猴王》震撼來襲!《小戲骨》是一檔中國本土化模式落地創新升級欄目品牌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針對6—16歲的少年兒童。
  • 經典回顧 | 小戲骨之《白蛇傳》
    這部由湖南電視劇頻道《小戲骨》節目組製作的《白蛇傳》在騰訊視頻首日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000萬。兒童版《白蛇傳》和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極其神似,除保留經典段落與主要劇情外,黃梅戲唱段、服裝扮相更是高度還原,勾起了一票80後的青春記憶。然而,繼《小戲骨》系列之後,網絡上又出現了一部《寶貝有戲》版《新白蛇傳》也是一群兒童,小編忍不住也想相對比一下。
  • 《小戲骨之美猴王》演員選拔開始啦!
    《小戲骨之美猴王》演員選拔開始啦! 時間:2020-10-30 20:47 字號:   西安網訊(記者 韓濤)2021年少兒、奇幻、動作院線電影《小戲骨之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