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補鍋》是由三個10後的小演員出演,作品則是改編經典劇目《補鍋》,小演員們雖然年齡尚小,但是表演起花鼓戲來還是有模有樣。節目播出之後,驚動了文藝界,得到了湖南省文化部門的大力推薦,甚至還有很多觀眾打電話要求重播。就連《補鍋》的原版主演藝術家彭光打來電話,激動得落淚,稱這部劇為花鼓戲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小戲骨補鍋》講的是生產隊的養豬能手劉大娘,原本想找一個有文化、技術好女婿。但是女兒卻喜歡上了補鍋匠小聰。但是劉大娘卻對補鍋匠這一職業有著偏見,覺得這是一個「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不想讓女兒嫁給這樣的男人,直到有一次,劉大娘家的鍋漏了,打算找個人來補。這時蘭英借這個機會跟小聰說服母親。母親最後同意了這樁婚事,接納了小聰。
整部劇演員的臺詞都是用湖南話說的,很有地域特色,但讓我這個北方人看著字幕都有點難以理解。劉大娘讓女兒蘭英去找補鍋匠,但是卻對著蘭英喊「妹兒」。一般而言,我們都會管比自己年紀小的女子叫妹妹,但是這裡,媽媽卻管女兒為「妹妹」?
我也帶著這個疑問去翻閱了相關的資料,來更加了解這部劇。再這裡,我會通過補鍋匠這門手藝、湖南的花鼓戲、湖南的方言及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四個部分來了解這部經典劇目。
01、即將消失的民間補鍋手藝
聽聞一句吆喝「補~鍋~嘞~」,周圍的鄰居街坊,趕緊拿出自家的有漏洞的鍋碗瓢盆,衝出家門,朝著小攤就跑去了。當然,各地的風俗和方言的不同,吆喝聲也不一樣。但是,相同的都是吆喝聲都是那麼得鏗鏘有力,聲音洪亮。
很早以前的「補鍋」都是走街串巷吆喝,沒有固定的時間。手藝人走到這條街上,遇上哪家想要補鍋的就停下來開始忙活,什麼時候忙活完,再走下一條街,一條街一條街地走,如果這回錯過了,那就只能等下回了。
現在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人家裡的鍋要是壞了就直接換新的了,「補鍋」這個行業也就不多見了。不過,在一些鄉村,使用大灶臺的地方,還是用大鐵鍋。那裡的「補鍋」,也不像原來的走街串巷,而是有固定攤位了,支上一個牌子,就是固定的「補鍋」點了。在固定日子的集市上也會有。
在我的記憶裡,對「補鍋」也是有印象的,每次「補鍋」的師傅來了,我就會湊上前去圍觀。「補鍋」的老師傅「傢伙事兒」也是不少,整整擺了一地,叮叮噹噹得很是熱鬧。細看師傅的手長時間補鍋都很粗糙,手指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變形。
補鍋的師傅先把要補的鍋拿過來倒扣在鐵架上或者倒扣著的板凳上,仔細尋找鍋上面破損的地方,並用小鐵錘敲打試探,周邊不結實的地方也要一一敲掉,露出可以補的地方,根據漏洞的面積,鍋的厚度和弧度,從自己的「庫存」當中,找出相應的替代品。並用鐵絲或者木棍支撐在破洞上,待會就可以補上。這小小的動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手去做,要麼支撐不起來,要麼緊靠著一邊,一門手藝的養成都是靠著這些不起眼細節積累起來的。
接著就是要架起火爐了,有的人使用的是風箱,通過拉動風箱吸入周邊的空氣,達到生火的目的。就像影片中,小聰用的這個就是這種風箱,劉大娘跟蘭英都幫他拉風箱。但是這種就比較費事,需要有人來幫忙。還有一種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直接用炭來生火,就是煙比較大。生火工作完成之後,只見「補鍋人」一隻手上帶上特質的手套,把一些廢鐵塊廢鐵片放在一個容器裡,把這個容器放在火上,目的就是讓這些廢鐵融成鐵水。
幾分鐘以後,就開始做最關鍵的地方,左手帶上厚手套,手套上墊一塊特殊材料製成的耐高溫的布料,從剛才的容器當中倒入一團赤紅的鐵水,那個容器繼續放回火爐中,將鐵水伸向剛剛固定好的破洞的地方,右手拿著一個鐵棒。這時,左手上的鐵水跟右手的鐵棒從兩個方向同時用力擠壓,不時地再用小棒敲打,使鐵水跟鍋融為一體,冷卻之後便形成了一塊黑色的補丁。
冷卻之後,在用一個小鐵片仔細刮去銜接縫處突起多餘的部分,不斷打磨使手指摸上去光滑平整才算可以。最後往鍋上倒一點清水,檢測一下是不是漏水。畢竟,在補鍋之前都有過承諾,「漏水不要錢」。打烊之後,再把滿地的碎鐵廢渣攏到一塊裝在小盒裡,等待下回再用。
人們認可的補鍋匠攤位前都是排起長隊的。像我這種喜歡上前湊熱鬧的,一看就是好久,自然也是「回頭客」。小時候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這門靠著補鍋手藝為生的匠人日漸稀少,生存的空間也被無限的擠壓。會這門手藝的人少了,曾經的熱火朝天的場景也只能停留在記憶裡了。
在劇中劉大娘認為補鍋是「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覺得這個職業沒有前途,但經過蘭英和小聰的「批評教育」也有了改觀,「革命工作是整體,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補鍋匠」也被當作傳統手工作坊匠人存在著。
02、經典作品再現,宣傳花鼓戲,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
花鼓戲最早來源於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間技藝,這種技藝只表演簡單的、沒有情節的歌舞。後來在明代初期開始有了歌舞的情節。在乾隆、嘉慶年間花鼓戲當中才陸陸續續收錄了一些曲目。到了清代中期,花鼓戲才在農村各地盛行並流傳開來。
花鼓戲地域分布得很廣,湖南、湖北、安徽、廣東等地方的統稱,而這些曲調來源於民間的小曲小調。這部《補鍋》則是湖南花鼓戲的曲目,湖南花鼓戲又因地域的不同,分為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六個流派。
湖南花鼓戲起源於民歌,跟其他的大多數民間曲藝一樣,起源於民間。乾隆年間《辰州府志》記載》:劉禾既畢,群事翻犁,插秧耘草,多打鼓唱歌,但中亦間有說古道今者。湖南屬亞熱帶地區,境內多山地、丘陵、土地肥沃適合種植小麥水稻。所以,農田收割翻地之餘。唱歌跳舞,緩解農忙時期的勞累,也為農忙時節增添幾分快樂,而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
就像作家王蒙在他的自傳《半生多事》中說的那樣:
「湖南花鼓戲的曲調,充滿了江南泥土氣息。不用學就會哼唱。」
在表演形式上,湖南花鼓戲的曲調分為正調和小調兩類。正調就是「對仗」的形式反覆出現。而小調就是民歌和山歌,這種就很常見。湖南花鼓戲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合歌舞的戲裡面。
《補鍋》就是屬於小調,講得是養豬能手劉大娘,在給自己的閨女找女婿的問題上思想過於保守,而引發的一系列的有趣的故事。
03、湖南方言的傳播
說到湖南方言,我以為就是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在節目當中說的那樣,在每句話的最後加個尾音。但是,真正聽過湖南人說方言,會感覺一頭霧水,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湖南話就有這麼一個特點:隔山換個調,過河轉個腔。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就算細分,一個鄉鎮跟一個鄉鎮說話都不一樣,湖南人之間交談都用普通話,如果說方言,他們自己都不太理解。
就像劇中,我一直對劉大娘的稱呼不理解,她家裡的鍋漏了,想要閨女蘭英找個補鍋匠,去家裡補鍋。見補鍋匠一直都沒來,便問閨女:「妹子,來來來,我來問你,昨天媽媽要你去接一個補鍋的師傅來,你到底去了沒有?」媽媽為什麼管閨女叫「妹兒」。
通常,我們對比自己小的女性稱為妹妹。而劉大娘嘴裡說的「妹兒」就是湖南話,而「妹兒」在湖南話當中,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對不認識的女性,喊「妹兒」意思跟「叫你美女」差不多。另一個含義,對著屋裡的人,喊「妹妹」的話,就是女兒的意思,不是妹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語言。所謂方言,就是「四方之言」。南北各不相同,聽南方人講話,麻煩就大了。就算用一個詞,也未必都能聽得懂。「有」是「烏」,「無」是「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再說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沒有」叫「饃」,也有叫「貓」的。他們也常常分不清l和n這兩個聲母,an和ang這兩個韻母。結果,在他們嘴裡,男子就變成了「狼子」,女子就變成了「驢子」。
要是同說家鄉話,那就更麻煩了。湖南人把「困扎」叫「tia(二聲)」,把「勞累」叫「nia(二聲)」,兩個同音字都找不到,這怎麼能聽得懂?
但也正是這樣,相同地方的人可以通過語言,分辨出誰是老鄉。正如主持人汪涵先生所說,
「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但方言是為了不讓我們忘記從哪裡出發。」
04、文化內核延伸:主創團隊打造精品傳統文化,我們也應該將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小戲骨」的演員都是從全國範圍內挑選的十幾歲優秀的孩子,讓小孩子演藝這個年代久遠的經典戲,呈現出極大的反差,孩子表現出來的很萌,引起了很多大人的喜歡,促進了年輕觀眾了解民族文化,了解花鼓戲。
花鼓戲因為它的曲調多樣,又來源於生活生產當中,所以有著很濃厚的群眾基礎,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成為了一方水土的特色小戲。由於各地的民俗風情,地理位置差別呈現出多樣的藝術種類。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逐漸被影視、歌廳、卡拉OK甚至時興的網絡直播等所佔據,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於花鼓戲關注的會少了很多。雖然在一些地區的公園或者一些休閒地帶還能看到一些表演,但這些駐足觀眾的大多都是年長者,甚至一些老藝術家都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對於花鼓戲的繼承和傳承還有很大的壓力。
而這部《小戲骨補鍋》正是從挑選的小演員中,學習花鼓戲,讓一些小孩真正接觸了花鼓戲,同時也會帶動其他孩子了解和學習花鼓戲,從小薰陶。讓花鼓戲注入了新的力量。
花鼓戲是客觀歷史的存在,又是湘楚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喜歡的戲曲節目。傳承是發展無疑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寫在最後
通過這部劇我了解到了補鍋這個瀕臨失傳的補鍋手藝,韻味十足的花鼓戲,變化莫測的湖南方言,經久不衰的經典文化作品。使用更為新穎的方式演繹經典。讓更多年齡層的人回味經典,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一部短短15分鐘的《小戲骨補鍋》,十幾歲的孩子將經典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在驚嘆於小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的同時,感嘆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將藝術瑰寶傳承和發揚下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1.《花鼓戲》
2.《大話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