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羊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2020-12-19 尋荀文化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yáng

注音:ㄧㄤˊ

舊繁體字/異體字: ⺷

漢字結構:單一結構

造字法:羊

簡體部首:羊

羊的部首筆畫:6

總筆畫:6

筆順:捺撇橫橫橫豎

羊的意思、基本信息

五筆86:UDJ

五筆98:UYTH

UniCode:U+7F8A

四角號碼:80501

倉頡:TQ

GBK編碼:D1F2

規範漢字編號:0530

哺乳動物,反芻類,一般頭上有一對角,品種很多:綿羊。黃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腸線。羊腸小道。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祁盈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清朝四川三臺羊國材所撰《羊氏族譜序》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盈的後代受封於羊舌邑(今山西洪洞範村),以羊舌為氏,春秋末年改為羊氏。「粵稽吾(羊)族,肇開於姬姓,受氏於羊舌,發祥於山西,盛衍於東魯。」

在歷史文獻《羊氏魁公六修宗譜·本姓源流》中記稱:「餘羊氏系出姬姓,開自黃帝。」可知羊氏的遠根在於橋山之巔,羊氏的遠源在於姬水之畔。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羊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為氏。

西周時期,周王朝有專門掌管馬和羊的官職。其中管羊的小吏稱為「羊人」,羊人的後代便以官稱為姓氏,稱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姞姓,出自黃帝後裔,屬於以改姓為氏。

歷史上有一支羊氏,為姞姓所改。姞姓亦為黃帝之後,後易姓為羊氏。

該支羊氏由姞姓易為羊氏的原因失考,其譜書中亦語焉不詳,但以羊氏世代相傳至今,望族居泰山(今山東泰安)、京兆(今陝西西安)。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上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著名學者,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後代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為姓氏,稱公羊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羊氏者。

源流五

源於古羌族,出自春秋時期西戎後裔羌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在今甘肅境內,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後裔。

在典籍《說文解字·羊部》中記載:「羌,西戎,羊種也。」指明古羌族人的祖先為古中原西部的羊種人,也即以羊為圖騰的民族。古羌族人從殷商王朝時期起,便以牧羊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兩字合成,乃是一養羊而獲利的遊牧民族,故後裔有的便以羊為氏。

源流六

源於夷族,出自漢朝時期零陵夷,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東漢時期,在零陵(今湖南永州)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為古淮夷民族的一個分支,被稱為「零陵蠻人」,其族中就有以牧羊職業按漢姓稱為羊氏者,是後來少數民族瑤族的主要先民。

源流七

源於改姓,出自宋朝名族三槐堂王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宋朝名族三槐堂王姓一支也曾改姓羊氏。

據清朝王先謙所撰《平江王氏譜序》中記載:北宋三槐王氏王旭之子王質,曾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居平江縣(今湖南平江)南四十裡王家坊,他的一支後裔因留居於此。

源流八

源於女真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女真族中有以羊為氏者。

據學者張鴻翔在《明朝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中記載:明朝有二羊哈,一為海西考郎兀衛女真人,明永樂四年(1406年)內附,授三萬衛指揮僉事,故後其子羊莽漢嗣;另一人亦為女真人,歸化明朝後,官至廣寧衛都指揮僉事,故後子羊守忠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襲封指揮使。他們的後裔子孫,皆以漢姓羊氏世代相傳。

源流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藏族、滿族、白族、彝族、傣族、黎族、東鄉族、蒙古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羊氏族人分布,多以古代部落圖騰崇拜的遺風,漢化為羊氏,歷史皆非常悠久。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源流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羊舌突,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有孫子名突,晉獻公時封為羊舌大夫,子孫稱羊舌氏。羊舌突有五個兒子,其中大兒子羊舌赤,字伯華,二兒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晉國賢臣。春秋後期,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有子孫逃在國外,改姓羊,稱羊氏。

四、得姓始祖

羊舌突。羊舌氏出於姬姓,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有孫子名突,在晉獻公(?—前651年)時被封為羊舌邑(在現在的山西省洪洞、沁縣一帶)大夫,世稱羊舌大夫、羊舌突,他的子孫即以邑名羊舌為姓,稱羊舌氏。春秋末(公元前514年),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其子孫有的逃在國外,而改姓羊,稱為羊氏。故羊舌氏後人奉羊舌突為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海門羊氏

位於南海之濱、練江之畔的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有5000多名羊氏族人,是廣東省最大的羊氏聚居地。

75歲高齡的海門羊氏族老羊芳崇表示,如今聚居在海門鎮的羊氏一族源於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橫山鄉(現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創基始祖羊良寶為躲避戰亂,於元末明初攜家人沿贛江南下,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海口村(現海門鎮)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41年,海門羊氏族人已有二十四世。

至清朝道光年間,羊良寶的第十四代孫羊英科考中武舉人,被欽點為閩粵總兵官,鎮守海防前哨南澳島。他在任時,曾請聖旨興建羊氏「述先堂」祖祠,並修撰族譜,成為光耀海門羊氏宗族的第一人。

隨著歲月的推移,原本位於海門鎮西門樹腳頂的羊氏述先堂舊祠遭受了嚴重破壞,難以復建。在後人羊德仁的努力下,海門「羊氏宗親理事會」於1993年成立。

此後,羊德仁慷慨出資,派出族人踏上漫長的尋親路,羊芳崇便是其中一位。據羊芳崇回憶,尋親人員先後到了江西祖家、揭陽惠來、潮州饒平等地尋找外遷族人,但均無功而返。

在克服重重困難後,羊德仁斥巨資購買新祖祠地塊後因勞累過度,於2002年9月去世。其在澳大利亞的兒子羊老四和羊炳林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完成新祖祠工程。

經過三年建設,海門「羊氏祖祠」在2010年年底基本建成。該建築面積達2600多平方米。2012年的新祖祠慶典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羊氏族人代表1200餘人參與。

日前,記者看到,該羊氏祖祠造型宏偉,氣勢磅礴。建築屬典型的嶺南三進廳古建築格局,左右廂房連縱,與主祠後庫渾然一體,莊嚴有氣魄,而主祠前方的大陽埕由照壁圍牆所擁,一方蓮池與內照壁的「麒麟獻瑞圖」交相輝映。

據了解,祖祠建築以木石為主體,泥灰為佐料,內飾雕梁畫棟,集古建築之木雕、石刻、泥塑於一體,色彩絢麗,栩栩如生。祠堂大門上方的石匾「羊氏祖祠」四字則出自原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之手筆。

東莞羊氏

在東莞的常住人口中,共有33位羊姓人士,均非土生土長的東莞人,而是來自四川綿陽、湖南邵東等地。

40多歲的羊革輝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四川綿陽三臺縣人,1992年南下東莞打工,經過幾年的積累,1998年獨自創辦了一家冷凍設備公司,公司業務已拓展到整個華南地區。而羊革輝全家也已定居東莞。

「我們這個姓比較少見,所以每次跟別人自我介紹時,對方都會誤以為是木字旁的楊。」羊革輝說,他每次自我介紹之後都要補充一句:「是山羊的羊。」對方聽後總是會驚訝地反問:「還有這個姓嗎?」「我真姓羊!」對此,羊革輝早已習以為常。

正是由於羊姓比較少見,羊姓宗親之間反而更多了一份團結和親近。

2010年5月,通過網際網路聯繫已久的10位羊姓宗親在東莞舉行了首次聯誼活動,成立泛珠三角羊氏宗親聯誼會,並決定通過多種方式尋找羊姓聚居地的「盲點」,逐步擴大聯誼覆蓋面,花了2~3年的時間收集各地資料,編撰了《中華羊姓聚居地分布概略》。

2012年泛珠三角羊氏宗親新年聚會再次在東莞舉行。作為東道主,羊革輝盛情款待了來自廣州、深圳等地的羊氏宗親。會後,羊革輝還為啟動《中華羊氏文化系列叢書》編纂捐款1萬元。

順德羊氏

順德羊姓戶籍人口共有19人,其中以大良最多,有11人。不過,他們大部分都是從外省遷入順德的,其中從海南省遷入的最多。

大良新桂社區羊姓人口有5人,是佛山羊姓分布最為密集的社區、村居。據新桂居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有4位是一家人,他們上世紀90年代從甘肅遷入順德。記者請求採訪時遭到這家人婉拒,附近有街坊表示他們平時比較低調。

據了解,他們是新桂社區最早的一批居民,20多年來與周邊的順德人和睦共處,而且共同創業。居民郭伯表示:「街坊都把他們看做是自己的鄉親了。」郭伯稱不少鄰居以為他們姓「楊」,但這家人也不介意,笑著解釋下就改正過來了。

六、家譜文獻

蔣詡圃羊氏宗譜: [江蘇],版本,清, 木活字本,居地,江蘇,堂號,追遠堂,摘要,存冊為世傳,題「倡公本支新公派後」。

皿川羊氏宗譜: [縉雲],版本,清同治8年(1869), 木活字本,居地,浙江, 縉雲,先祖/名人,始遷祖:[唐]羊愔

羊氏宗譜: [江蘇],版本,清, 木活字本,居地,江蘇,堂號,追遠堂,摘要,本卷輯集史書中歷代羊氏名人傳記。

皿川羊氏宗譜: 十一卷:[縉雲],作者,(清)羊步蟾等纂,版本,清道光29年(1849), 木活字本,居地,浙江, 縉雲,先祖/名人,始遷祖:[唐]羊愔,摘要,羊氏世居泰山平陽。唐武宗時有愔遷居縉雲皿川,是為始遷祖。卷一上譜序、傳記,卷四世傳。

皿川羊氏宗譜: 十一卷:[縉雲],作者,(清)羊步蟾等纂,版本,清道光29年(1849), 木活字本,居地,浙江, 縉雲,先祖/名人,始遷祖:[唐]羊愔

皿川羊氏宗譜: 不分卷:[縉雲],作者,(清)胡廷閖編修,版本,嘉慶9年(1804), 木活字本,居地,浙江, 縉雲,先祖/名人,始遷祖:[唐]羊愔,摘要,參見清羊步蟾修《皿川羊氏宗譜》條目。存冊為傳記。

皿川羊氏家譜: [縉雲],版本,清光緒21年(1895), 木活字本,居地,浙江, 縉雲,先祖/名人,始遷祖:[唐]朱愔,摘要,參見清羊步蟾修《皿川羊氏宗譜》條目。存冊為田心成房世傳。

羊氏宗譜: [江蘇],版本,清, 木活字本,居地,江蘇,堂號,追遠堂,摘要,本卷輯集史書中歷代羊氏名人傳記。

皿川羊氏宗譜: [縉雲],版本,清同治8年(1869), 木活字本,居地,浙江, 縉雲,先祖/名人,始遷祖:[唐]羊愔,摘要,參見清羊步蟾修《皿川羊氏宗譜》條目。存卷為世傳。

七、郡望堂號

郡望

羊氏的郡望共有三處,一處為河上,一處為泰山(今山東泰安東南的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

另一處為京兆(今陝西長安東)。河上指黃河流域的山西地區,這裡是羊姓的發祥地,故許多姓氏書將此地列為羊姓郡望,如《幼學歌》卷三《姓氏考原》有「河上羊」之說。

泰山郡為羊氏肇興之地,自漢以後,世代聚居於此,長達千年,故實為羊姓之第一郡望。敦煌石室所藏唐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姓氏錄》所收泰山望族,羊氏皆赫然列於其中。泰山方志中也稱羊氏自「太傅羊祜卓卓晉朝,其餘封公侯伯者,累代不絕,族姓蕃衍,無出其右」(《新泰縣鄉土志·人類》)。

兩漢間羊族多出仕居於京兆(今陝西長安東),

故亦發展為郡望之一。羊氏堂聯有「源自周代,望出長安」之語。

堂號

在眾多羊姓堂號中,已知者有「峴山堂」、「松遐堂」、「遺直堂」、「鍾愛堂」、「追遠堂」等。

峴山堂:襄陽峴山為羊祜遺愛久垂之地,故羊氏後人多以「峴山」為堂號。今人羊牧之《續修常州武進峴山堂羊氏宗譜序》云:「公(羊祜)鎮守襄陽,輕裘緩帶,綏近懷遠,甚得民心。卒後,民感其德,於峴山立碑建祠以祀之,其堂曰峴山堂。自此以後,鹹以峴山堂之後為榮。」

種璧堂:此堂號出自一個羊族傳說:相傳漢代有羊公,名伯雍,施捨茶湯三年,有一人喝了後從懷裡掏出一升石子,對羊公說:「你種下這些石子,可以收穫美玉,還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於是羊公就把石子埋於土中,果然長出一盆白玉。鄰居徐氏有一女兒容貌甚麗,因為她要討一雙白璧作為彩禮,而無人能聘而尚待字閨中。羊公知道後,便又到種玉之處去挖掘,果真又得到五雙白璧。羊公便以此為禮聘娶徐氏,婚後生有十子,皆有俊才,羊公後來也官至宰相。「種璧」遂為羊氏佳話。漢代《武梁祠畫像石》第二十三幅有「義漿羊公」圖,

即是取自這段故事。

松遐堂:此為江蘇淮安羊姓之堂號,取蒼松遐歲之意。

遺直堂:此為江蘇淮安羊姓之堂號。孔子曾譽羊舌叔向為「古之遺直也」,

堂聯取典於此,並寓繼承先人之正直家風之意。

鍾愛堂:此為湖南邵陽羊姓之堂號,取家族敦睦之意。

追遠堂:此為江蘇荊溪羊姓之堂號,取追懷列祖先賢之意。

滎陽堂:據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記載,羊氏有滎陽堂號。

八、字輩排行

浙江磐安羊氏字輩:壽康寧泰,賢良方正,怡惠謙和,忠順誠敬,明永齋肅,慈祥敦懿。

江蘇淮安羊氏字輩:峴山忠效,珍寶德仁,敬傳開來,永尚文弘,世青雲慶,乾坤泰昌,路喜同攀,常思中原。

湖南邵陽羊氏字輩:晉開以直重,衍裔肇山東,將相勳業建,賢儒學術鴻,清廉詒澤遠,經濟啟後隆,繼述善承烈,發祥奕葉崇。續字輩:碩彥鍾毓秀,俊傑步裘蹤,燕謀螽斯蔚,厚德育人龍。

江蘇武進羊氏字輩:大開文明,氣象萬千,輝煌緒業,壽考延年。

河南臨汝羊氏字輩:雲亭令士雨,少中啟長文。

雅安石棉羊氏字輩:儒德本榮方,現山示策長.忠功志遠景,瑞廉定乾坤.

雅安漢源縣白巖鄉:羊氏家族 其中有幾百戶人家都姓羊

廣東潮陽海門羊氏字輩:祖德傳芳遠,宗功慶澤長,詩書綿作述,考友敘彝常,忠厚宜家振,賢能應國光,熙朝鐘淑秀,麒炳兆其祥。

九、姓氏名人

羊祉:後魏光祿大夫,是晉代散騎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孫,羊琇以後,世代為卿相。

羊侃:梁代侍中軍師將軍,其父羊祉曾假辦節龍驤將軍,所以有楹聯云:六世賢膺相士,一門兩任將軍。

羊欣:南朝宋書法家,泰山南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他曾向王獻之學習書法。梁朝著名史學家沈約稱他「善隸書,獻之之後,可以獨步。」

羊侵:漢安帝時為司隸校尉;其子儒,桓帝時為太常。

羊續:字舉祖(141—189),東漢靈帝時名臣,歷官南陽太守,為政清廉,其懸魚拒賄被傳為佳話。成語「羊續懸魚」膾炙人口,清廉佳話久盛不衰。漢時,羊續出任南陽太守,將屬下進獻的魚懸於庭院,以示清廉。宋代詩人徐積吟贊:「愛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舊懸魚。」羊續三子之中,長子秘,京兆太守;次子衜,上黨太守;三子耽,官太常。羊續還與曹魏權臣司馬氏家族關係密切。

羊陟:在任冀州刺史,懲治貪官汙吏,治內肅然,為漢末清流領袖,也因生活儉樸,被士人敬為「天下清苦羊嗣祖」,仰若「泰山北鬥」。

羊祜:羊祜(221—278年),字叔子,青州泰山人(今山東新泰羊流),西晉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

羊曇:東晉名士,泰山(今山東屬)人,大臣謝安的外甥。淝水之戰時,謝安使侄子謝玄以八萬精兵,大破前秦大軍九十萬,天下震動。謝安死後,羊曇輟樂多年,鬱鬱寡歡,終生不再經過西州路(謝安故宅遊樂之地)。一天,羊曇飲酒後沉沉大醉,不知不覺信馬由韁經過某地,覺得似曾相識。問及左右,告知此乃西州門。羊曇感觸前塵,傷感悲慟不已,一面以馬鞭叩敲門扉,一面口誦曹植詩句「生存華屋處,零落葬山丘」,大哭而返。後人感其真誠而採入史述,羊曇因此而名重一時。此後,「西州感舊」便成為人們懷念逝者之代稱。

羊獻容:前趙晉惠帝皇后,洛陽陷落後,沒於劉曜,立為皇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朝代皆為皇后的女性。生三子,皆有能名。

羊公:漢代名人,曾設義漿三年方便行人。一日遇一人飲迄,從懷中掏出一升石子,對羊公說:「你種了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還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種了下去,果然長出玉來。鄰居徐氏有一女兒很漂亮,沒有訂婚,因為她要討一雙白璧做的彩禮才許親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種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雙白璧,歡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見就許了婚。結婚後,生了10個兒子都很有才。羊公後來做了宰相。

羊角哀:春秋時燕國人,與同邑左伯桃為友,聞得楚國國王招賢納士,兩人便結伴前往。中途值冬令時節,雨雪交加,饑寒難奈。左伯桃預感兩人如此飢凍必死無疑,決意犧牲一己而成全友人。於是脫下寒衣並糧食交付羊角哀,命他繼續上路,自己留下,最後凍飢死於空樹之中。羊角哀歷盡艱辛到達楚國,官拜上大夫。成名之後,他專程重訪當年分手故地,啟樹找到左伯桃屍體,厚禮殯葬之後,隨即自殺以殉友情,表明自己並非貪圖功名而棄患難之交,乃是有所期待。古典小說《今古奇觀》有「羊角哀捨命全交」回目,敘述情節有所虛構,但證之古籍並非純屬空穴來風,《中國人名大詞典》即有羊、左兩人事跡列入條目。

羊徽瑜,為司馬師之妻;羊氏(平陽鄉君)與其夫王肅所生之女,為司馬昭之妻、司馬炎之母。在司馬氏集團代魏更替中,羊祜、羊琇等人立下了汗馬之功。及晉立,羊氏「寵遇甚厚」。

複姓

羊舌赤:春秋時晉國中軍尉,羊舌突的長子。時稱他「銅鞮伯華」。孔子說:「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蓋銅鞮伯華之所行。」即卒,孔子嘆曰:「銅鞮伯華無死,天下有定矣。」

羊舌肸:春秋時,晉國賢者,羊舌突的次子。博議多聞,能以禮讓國,孔子稱之為「遺直」。

羊璿之:南朝宋國泰山人,與荀雍、何長瑜、謝惠連為謝靈運四友,常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遊,名噪一時。

羊可立:明代官吏,河南汝陽人。字子豫,號崧原。曾制定《鹽法條例》,官至太常卿。後為權貴忌恨,貶大理評事。死後祀入鄉賢祠。著有《濯纓亭集》、《中臺三疏》、《筠州詩卷》、《瑞陽日記》、《羊氏家乘》等傳世。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相關焦點

  • 榮姓漢字演變過程和榮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姓。三、姓氏起源起源一,據《姓氏考略》和《呂氏春秋》載,遠古黃帝時代,有個音樂家叫榮援,受黃帝命,與伶倫共鑄造了12個銅鐘,以和五音。榮援就是榮姓的始祖。此支榮姓的望族出於上谷。幹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 甄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甄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zhēn注音:ㄓㄣ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瓦簡體部首:瓦製造陶器的轉輪;製造陶器:甄陶(引申為對人的陶冶和造就)。姓。三、姓氏起源源一:源於帝舜,以字或技藝為氏。東漢圈稱《陳留風俗傳》:「舜陶甄河濱,其後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
  • 麴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麴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暫缺二、姓氏讀音拼音:qū注音:ㄑㄩ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麥簡體部首漢有麴義三、姓氏起源一,麴(qu),中國一個姓氏。以汝南(今屬河南)為郡望,但在兩晉南北朝時,主要生活在今甘肅蘭州、酒泉、榆中等。北朝至唐有高昌國王室為麴氏,入唐後內附為官。宋代以後在雲南也有分布。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北京等地。目前麴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 時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時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shí 注音: ㄕˊ 繁體字: 時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造字法:日姓。三、姓氏起源源流一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來的封地時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時氏,子姓,出於殷。」 《史記·殷本紀》云:帝嚳之子契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
  • 駱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luò 注音:ㄌㄨㄛˋ 繁體字:駱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馬簡體部首:馬駱的部首筆畫:3總筆畫:9筆 順:折折橫撇折捺豎折橫五筆86:CTKG五筆98:CGTK僧人不能坐此相)(6) 姓〈動〉通「絡」。絡繹不絕駱驛道路。——《漢書·王莽傳下》三、姓氏起源來源一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後裔公子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 上下一心-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上下一心】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青出於藍-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本末源流-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本末源流】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簡拼:BMYL 注音:ㄅㄣˇ ㄇㄛˋ ㄩㄢˊ ㄌ一ㄡˊ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 用法:本末源流作主語、賓語;指事物的淵源和結局。
  • 【柯氏頭條】柯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
    二、姓氏讀音拼音:kē注音:ㄎㄜ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木簡體部首:木常綠喬木,實為長卵形,外有硬殼三、姓氏起源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虜(盧),以先祖名字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吳國的第二任君主,為周武王的叔父,與周氏、吳氏、蔡氏等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會諸侯於柯山,柯相仕周為大夫,同與其會,當時指山為姓。吳國傳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孫柯盧,襲封吳伯,為吳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
  • 百家姓的起源,每日十個姓氏第一篇
    姓,是一個人家庭血統的血緣符號,每一個姓,都擁有一段歷史。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而每一個姓,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繁衍至今,絕大多數人都只知道自己姓什麼,而不知道這個姓到底最初出自哪裡。下面,就是小編根據《中華姓氏》整理出的百家姓各姓氏的源頭。1、趙。
  • 你姓什麼?每個姓氏都有專屬的姓氏圖騰,找到你的「保護神」了嗎
    一、中國姓氏圖騰在提及姓氏圖騰之前,就不得不提及中國的百家姓,百家姓舉世聞名,傳承至今,意義非凡,有多少個百家姓,就有多少個姓氏圖騰,它是古人用勤勞智慧在歷史長河中一脈相傳的見證。追溯百家姓的發展史,姓氏已維繫近5000年的歷史,從起初的三大姓延伸到如今的百家姓,古人對血脈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 中國姓氏起源大全二
    10.陳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 12.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 13.蔣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
  • 這些生僻字的姓氏,你認識幾個?
    記者通過分別整理匯總,對部分生僻字姓氏進行梳理,並聯繫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文凡對此進行分析解讀,希望能讓您「漲姿勢」,以後遇到這些姓氏的人,不至於出現尷尬的狀況。桮姓桮姓,在吉林省登記的戶籍人口總數為10人。據專家介紹,「桮」古同「杯」,發音也為「bēi」,意思為盛飲料的器皿。桮姓是漢族姓氏,是極為罕見的姓氏之一。
  • 姓氏起源之黃姓,其祖先曾建立黃國,現在是廣東和香港第三大姓
    百家姓昨天有一位朋友問我黃姓的來源,因為他姓黃,卻對自己的姓氏沒有半點了解。說到黃姓這個姓氏,可以說很熟悉,在我家鄉附近就有一個村子全部姓黃的。在讀書的那幾年,也遇到了很多黃姓的同學朋友,記得大學的宿舍裡就有兩個舍友是姓黃的。可見黃姓在我身邊是十分常見的,的確,這個姓氏在中國發布很廣,其中以廣東為最,廣東省黃姓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可見這個數量之多,現在黃姓在全世界有6000萬人左右,在中國大陸有2300萬,是中國大陸的第七大姓,是廣東和香港的第三大姓。
  • 這些姓氏的秘密,哪個最合你心意?
    由此「指樹為姓」改為李姓,定居苦縣(《新唐書· 宗室世系》)。所以苦縣是李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境內。李姓帝王輩出,為唐朝國姓。漢字演變:弓正,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解張」的後代用他的名作為姓,從此也姓張。這是張姓的另一個起源。張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為張,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改姓張後也成了大姓。凡此種種,都使張氏家族不斷地發展壯大。漢字演變:
  • 你的姓氏是什麼來的,真的與炎黃二帝有關嗎?
    到了如今,姓氏便不分開來講了。 要弄清楚百家姓形成的原因,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姓氏的起源與演變。明白了這個,我們也就知道了百家姓的由來。 參考張爽老師的《姓氏名人故事》一書與其他資料,我暫且列下姓氏的三個起源與十二個演變。
  • 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你知道嗎?
    一、文字起源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採用了各種和各樣的記事方法,最原始得計亊方法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1、結繩記事關於形聲字同學們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結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 中華姓氏起源表,你的家族姓氏起源自哪裡,看看就知道!
    那時候的姓氏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主要有八大姓:姬、媯(gui,第一聲)、姚、姒、姜、嬴、姞(ji,第一聲)、妘(yun,第一聲),我們現在的姓氏幾乎都是這八大姓氏演變過來的。 黃帝的部落住在姬水的邊上,所以整個部落就以姬為姓;神農炎帝的部落住在姜水邊上,所以呢,整個部落就以姜為姓。
  • 最容易讀錯的5個姓氏,有些姓氏有3個讀音,能全部讀對的不簡單!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每一個姓氏的都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每一個姓氏的來源都是那樣獨特,不僅僅如此,有些姓氏在讀音和讀法上都有別於漢字發音,這些姓氏在上千年的演變中,有著特別的讀音,比如下面要講的這幾個姓氏,都是讀音容易讀錯的姓氏,而且這些姓氏並不是很常見,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
  • 【鄧氏文化】鄧氏的漢字演變和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dèng注音:ㄉㄥˋ繁體字:鄧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阝簡體部首:阝鄧騭:人名,東漢安帝劉祜的舅父,封為上蔡侯,任大將軍)三、姓氏起源一源於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稱鄧國(今湖北襄陽鄧城),屬於以國名為氏。《貴姓何來》關於鄧姓的解釋:"鄧氏出自曼姓,是以國名為氏的。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湖北省襄陽鄧城(鄧國故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圖說漢字的演變過程
    五、漢字的持續演變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複,書寫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