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文化】鄧氏的漢字演變和姓氏文化

2021-01-20 鄧氏家族網

上面「鄧氏家族網」加入鄧氏大家庭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dèng

注音:ㄉㄥˋ

繁體字:鄧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阝

簡體部首:阝


鄧的部首筆畫:2

總筆畫:4

筆 順:折捺折豎


五筆86:CBH

五筆98:CBH

UniCode:U+9093

四角號碼:77427

倉頡:ENL

GBK編碼:B5CB

規範漢字編號:0185


〈名〉

(1) 古國名

鄧,曼姓之國。今屬 南陽。從邑,登聲。——《說文》

(2) 在今河南省鄧縣。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

鄧侯吾離來朝。——《春秋·桓公七年》

申呂應 鄧。——《國語·鄭語》

襲楚至 鄧。——《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古地名

(4) 春秋蔡地,後屬楚。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

蔡侯鄭伯會於 鄧。——《春秋·桓公二年》

(5) 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汶河以南、運河以北地區(清兗州府境)

(6) 戰國楚地,秦置鄧縣,是故鄧侯國。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7) 戰國魏邑,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

(8) 姓(鄧通:西漢人,以自鑄銅錢而成為巨富,後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鄧禹:東漢新野人,字仲華。隨漢光武劉秀作戰,為東漢開國功臣。鄧騭:人名,東漢安帝劉祜的舅父,封為上蔡侯,任大將軍)


三、姓氏起源

一源於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稱鄧國(今湖北襄陽鄧城),屬於以國名為氏。《貴姓何來》關於鄧姓的解釋:"鄧氏出自曼姓,是以國名為氏的。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湖北省襄陽鄧城(鄧國故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後代有的就用國名'鄧'作自己的姓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後鄧況徙居南陽新野。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雲臺首功」而受封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漢和帝劉肇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孫女鄧綏進入了劉氏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直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后。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臺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

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


二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佔(今新疆河薩爾託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三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

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

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

四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四、得姓始祖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山東荷澤市巨野縣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河南省鄧縣,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

進入春秋後,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

楚滅鄧後,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後稱鄧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區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後代,姓"鄧陵"。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雲臺首功」而受封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鄧國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五、人口分布

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三十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8%左右,並以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江蘇、江西、臺灣等省最多,其中在中國的北方地區,也有大量的鄧氏族人分布。

鄧姓發源於今天湖北襄陽古鄧國,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西晉良吏鄧攸在「永嘉之亂」,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臺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江西鄧氏向浙江遷徙,在建德市與蘭谿市交界處原有三大村落源心村、鄧宅村、橋亭村大多數村民為鄧姓。

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廣泛的分布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六、家譜文獻

鄧氏五修族譜:十六卷:[湖南醴陵],(清)鄧聲譽主修,鄧聲溢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湖南,醴陵,惇敘堂,始遷祖:[元]鄧朝卿,始遷祖朝卿,字廷相,配張氏生明遠、昇遠,世居醴西南陽橋杉棟灣,至元末避災舉家從次兄仁仲公徙居江西太和縣、既而分徙永豐,復遷廬陵縣舊市街,續娶李氏、生子四。帆洪武初挈歸原籍,惟第三子仁遠及其孫必盛不與焉。至八派祖積偉公及十派祖日勝公興懷故土,相繼旋梓、此又南陽橋鄧氏既分複合之一大轉機也,然誠遠去世而無嗣,受遠有嗣而失考,遂以明遠、仁遠、昇遠分為三大房支祖。卷一譜序、凡例、家箴、家訓、律例、祠規、山水圖並贊、宗祠圖並記、引派並列等,卷二傳春分祀記、狀分祀田記、斯文會田記、宗祠碑記、墓志銘、案約彙編等,卷三享祠圖、墓圖引、享祠墓圖並記、墓並記,卷四墓圖並說,卷五、卷六世系,卷七至卷十七齒錄。

[湖南湘鄉],上湘茶衝鄧氏續修族譜: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湖南湘鄉],(清)鄧續中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湖南,湘鄉,敦睦堂,始遷祖:[明]鄧安寧,始遷祖鄧安寧,明洪武七年由江西太和縣遷居湘鄉茶衝。卷首上敘、紀名、凡例、族管田畝、祭田紀略等。卷首下祠堂圖、契約、碑記、家訓、傳等。卷一至卷二十二世系表。卷末撫子總錄。

鄧氏五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湖南益陽],(清)鄧增焯等修,清同治2年(1863),木活字本,湖南,益陽,兩秀堂,始遷祖:[明]鄧德卿,始遷祖德卿,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圳上遷居益陽。卷首序、宗源、傳贊、壽序、墓誌、像讚、凡例、契約、家政、跋等,餘卷世系。

昌江鄧氏接修族譜:二卷,首一卷:[湖南平江],(清)鄧翰偉等修,清嘉慶22年(1817),木活字本,湖南,平江,南陽堂,始祖:[明]鄧發經;始遷祖:[清]鄧傳鏡;始遷祖:[清]鄧傳美;始遷祖:[清]鄧萬邦,始祖發經,字綸元,明宏治十七年自湖北沙市遷居湖南宜章三溪。始遷祖七世孫傳鏡(字勝瑞)、傳美(字華生)、八世孫萬邦(字維君)於清初遷居平江。卷首序、家訓、八戒、傳贊等,卷一系圖,卷二系表。

六甲鄧氏族譜:[湖南漢壽],(清)鄧玉峰等纂修,清光緒27年(1901),木活字本,湖南,漢壽,龍陽,遺經堂,始遷祖:[明]鄧思明,一世祖思明,明成化間自江西吉水遷居常德府龍陽縣大圍盽,為六甲派始祖。卷首譜序、墓誌、貞節傳、家訓、宗祠圖、塋山圖、源流世紀、世系圖考、遷徙圖、世系圖、世紀,卷四至十三世紀。

鄧氏重修族譜:[寧鄉],(清)鄧雲臺等纂修,清道光18年(1838),木活字本,湖南,寧鄉,南陽堂,先祖:鄧祥澤;先祖:鄧祥學;先祖:鄧祥業;先祖:鄧祥仕;先祖:鄧祥任;先祖:鄧祥儒,參見清鄧經弼修《鄧氏宗譜》條目。殘卷載譜序、行狀、誥勅、垂絲、世系等。

鄧氏族譜:[巴陵],(清)鄧毓材等纂修,清光緒24年(1898),木活字本,湖南,嶽陽,巴陵,南陽堂,始遷祖:[明]鄧爾那,始遷祖爾那,明初由江右遷楚,卜居巴邑龍灣。存卷為譜序、源流序傳、節孝傳、壽序、行略、家訓、仕宦等。

鄧氏純房侃堂支下譜帙,清,鈔本,存卷為世傳。

鄧氏宗譜:八卷,首一卷:[寧鄉],(清)鄧述村等纂修,清同治10年(1871),木活字本,湖南,寧鄉,南陽堂,先祖:鄧祥澤;先祖:鄧祥學;先祖:鄧祥業;先祖:鄧祥仕;先祖:鄧祥任;先祖:鄧祥儒,參見清鄧經弼修《鄧氏宗譜》條目。卷首譜序、家規條例等,卷二垂絲,卷三至八世系。,清,木活字本,報本堂,存卷為世系。

鄧氏宗譜,清,木活字本,南陽堂,存卷為世系。

上高儒裡鄧氏族譜:不分卷:[江西南昌],鄧斯文纂修,清道光間,木活字本,江西,五義堂,始遷祖:鄧遐,始遷祖遐公從河南南陽新野宦寓江西南昌。譜內錄儒裡鄧氏重修族譜自序、凡例、援古、家訓、歷代像圖、居址圖引、墳塋圖、砧基、源流世系、世系圖表等。



七、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大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安定鄧氏始自騭公第7代孫鄧晉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肅烴川),此後便從新野鄧氏中分出,稱安定鄧氏。

鄧晉生生子名鄧羌,在十六國前秦時歷官并州牧、尚書左僕射。鄧羌裔孫鄧素,唐朝時任兵部郎中,封南陽縣伯,遷屬藍田(今屬陝西)。鄧素二子:鄧元挺、鄧元機,分別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時又有著作郎·鄧行儼,也稱鄧羌的後代。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海郡。南北朝後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其時轄地在今山東高密市一帶。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平陽鄧氏:始自西晉尚書右僕射鄧攸,因家於平陽(今山西襄汾)而稱平陽鄧氏。鄧攸自稱是新野鄧禹之後,有兄子名鄧綏,也知名於兩晉之時。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長沙鄧氏:東晉時,有荊州刺史鄧粲,曾任車騎將軍桓衝別駕,也是東漢太傅鄧禹的後裔。

陳郡:秦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陳縣。西漢朝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嶽之族所在。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陳郡鄧氏:兩晉時,有廣州刺史鄧嶽和著名將領鄧遐父子,也是漢太傅鄧禹之後;兩人祖居陳郡陳縣,亦即今淮陽縣。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後裔。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洛陽鄧氏:東漢大將鄧騭的後人中有一支世屬洛陽,稱洛陽鄧氏。唐代時,有尚書右承、揚州長史鄧景山,便是以洛陽為郡望的鄧姓人。

宜春縣:西漢時期置宜春縣。晉朝時期改名為宜陽。隋朝時期設袁州,改宜陽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時轄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帶地區。元朝時期為路。明、清兩朝均為袁州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宣城郡、南唐郡

這兩個郡號是南唐李改鄧之鄧氏的郡號。

其中宣城郡是以鄧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

南唐郡是由南唐時期李改鄧得之。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南陽郡鄧氏多以此為堂號,意指為南陽郡禹公後裔。

安定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南雄堂:以望立堂。

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陳國堂、淮陽堂。

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蓮城縣(今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為其主體區域)德恢公於宋代為避戰亂遷江蘇阜寧鄧家灶一脈獨有的堂號。今德恢公後人又從江蘇阜寧鄧家灶分遷散居於安徽、上海等地。

東漢堂:由貴州習水的一個鄧氏宗親(鄧三祝公的後裔)提供的貴州習水鄧氏族譜中看到。據此支族譜記載,其世系與南陽郡鄧氏存在較大差異。

世德堂、敦本堂:敦本堂是今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友興公遷今湖南醴陵的鄧氏後裔在醴陵當地興建了尊奉松峰(友興)公為始祖的宗祠,友興公後裔以此為堂號。

其總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所有外遷各地敦本堂友興公後裔的總祠堂,自明朝創建至今已經數百年。

此支鄧氏分布於今天的湖南醴陵、瀏陽與環洞庭湖各縣市;江西萍鄉、湘東等地;還遠及四川成都周圍包括金堂和重慶包括巫山一帶(原太昌鎮(今巫山縣大昌鎮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過五六萬之眾。

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一是此支鄧氏在龍巖小池卓洋鄧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經當地鄧氏獨有的一個盛大節日!

宣訓堂:此支鄧氏分布於今湖南衡南、安仁、慈蘭、鄧衝、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已繁衍至少十萬之眾。

本堂始祖鄧公仲全,明朝時任衡陽指揮使。

雲臺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賢公後裔遷浙江武義後裔所創立的堂號。

九睦堂:湖南長沙金圫鄧氏的堂號

此支鄧氏位於今天的湖南長沙縣榔裡鎮金圫村,在歷史上相當富有,曾建有家族內部的免費學校。

愛德堂:今福建龍巖新羅區東肖鄧氏及紅坊悠遠鄧氏通用堂號,為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一脈。

崇本堂:今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鄧氏通用堂號,此支鄧氏由今福建龍巖永定縣合溪鄉王社村遷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是福建簡公後裔一脈,為當地旺族。

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閩沙鄧氏的堂號。閩沙鄧氏尊光布公為開基祖,此支鄧氏人丁興旺,代有人才。如當代鄧子基是我們中國財經界的泰鬥。

敦倫堂:今武義縣東南部金巖村鄧氏家族堂號,「敦倫堂」即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勸戒訓勉後代子孫。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也可謂敦睦人倫,家和萬事興。

此支鄧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裡東乾(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蛟洋古蛟新區東乾村)遷出。清初因族人經商來到浙江,寄居於金、衢、嚴(州)、處(州)四府,其中部分鄧氏定居武義南鄉二十都唐裡(今熟溪街道塘裡村),建宗祠名曰善繼堂。聯十公長子碧進從唐裡遷武義南鄉雙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聯七公長子虞章遷到武義南鄉雙坑管嶺腳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榮遷居金巖村,為金巖村始祖。

武威堂」、「汝南堂」:鳳山廖鄧氏家族之鄧氏的堂號,當地98%之鳳山廖鄧氏、廖氏都以此為堂號!



八、字輩排行

廣西桂林一支鄧姓字派是:處之邦煥子,九玉學尚時,一海如天大,士延萬世興,必以宗承紹,宏開正可期,春秋還道始,文武象恆奇,載隆應有兆,長升福臨斯。(祖居湖南長沙,現居廣西桂林。)

四川筠連鄧氏的字輩是:九桂存X繼會之,文玉賢紹久世天光,為國朝宗學正良,廷鳳家興榮友瑞,洪開秀仕元呈祥……

四川省崇慶縣崇德鄉鄧氏的字輩是:依啟文天興,萬元庭玉光,如月華普照,美幫家世代,昌[「依」字輩應該是最早來四川的先祖輩。]

四川德陽中江鄧氏的字輩是:1.X正學光大,武紹為天成。2.天啟元有義;朝廷重德能。

四川德陽什邡的鄧姓族譜輩分排字:公國長天寺,玉廷文字開。遠舉君之策,興紅顯大財。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鄧氏的字輩是:世命啟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舉聶昌潑(博)達家明自時來。

四川省宣漢縣梨子鄉鄧姓宗派:天齊文子學,玉啟芝明德,光宗顯丕承,世澤常自守,昭代廣賢能,忠厚洪先業,大猷思永升,鹹恆依此道,久遠福祿增。(本族湖廣始祖鄧退然,據傳自湖北省麻城縣高杆堰洗腳河遷入四川,現居四川省宣漢縣梨子鄉境內,是當地旺族。)

四川廣元市鄧姓字派:新河敬益縣,景禮春幫汝,公道忠時敏,洪福定顯成,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興,國志有奇士,朝廷正聯科,應爾昌榮盛,俊傑開玉宇,文武潤乾坤,世代秉大憲,家強富萬民,仁義繼先祖,恩德照汗青。(本族老祖宗是明朝末1628[戊辰]景善、景元、景福四品官在朝中被害,充軍到湖南、江西等地避亂。景善的後代入蜀南充巨石鄉書房壩,景元入何良村、景福入金鳳銅罐巖村。安居三百年中,鄧姓人才輩出,繁鼎興旺。)

四川省渠縣鄧氏輩份順序:廣平正大光明德,永懷忠良和順心,客成仙代傳家訊,又有龍常種田人。

四川榮縣鄧氏字輩:林有華朝正,興高澤裕亨;光昭乾紹永,其祥世代榮;思錫儒修耀,奎元國運純;邦隆家炳泰,學士壽恆春。

榮縣鄧氏另一族字輩:世崇思萬代,紹永大長春;廣榮真祥祿,林濟富東江。

四川武勝縣鄧氏字輩:文孔登茂國,尙仕開祥雲。祤君章鴻瑞,錦泰永具興。存良從安化,本玉懷為興。

四川遂邑鄧姓字輩大概是:師承志尚子孫賢,永繼懷榮惠愛宣,華國文章昭盛瑞。

四川萬源鄧姓的排行:富貴雲華顯,大元福祿興。

四川德陽中江馮店鄧始字輩:前垂世擇安邦定太平明壹百富財德點漢林開心朝員仕文志景重

四川鄧氏字輩:,國家強順興,光彩正書生,成龍英秀士現居貴州

河南鎮平鄧氏字輩:「受彥先觀鳳盛賢仁敦福永遠維新」。

河南南陽鄧氏字輩:「天喜傳元豐秀齊懷足澤」。

河南鄧州鄧氏字輩:「光明照林湍然後定德安」。

河南漯河郾城鄧氏字輩:「行九永玉友耀儒業大振家聲易經教訓萬裡鵬程世代榮昌」。

河南周口淮陽鄧氏字輩:「明錫道筆亨一朝文運振萬世德詒宏

河南禹州鄧氏字輩:「鴻聲丕振泰連增昌學從孔孟步立端方詩書禮樂布海賢良榮延萬代大德耿光」。

河南魯山鄧氏字輩:「九桂存繼會之文玉賢紹久世天光為國朝宗學正良廷鳳家興榮友瑞洪開秀仕元呈祥」。

湖南益陽鄧氏字輩:(湖南益陽檀樹壙、杜家衝族,湖南寧鄉謙江公族,湖南益陽克讓村族,三個族共字輩)儒賢忠必太仁義佐朝宗文明邦國正祖代永興隆含章光大德詩書俊彥功振策凌雲志啟佑萬年同敦化治安久中和善澤長英華承繼起名祿兆熙昌孝順先聲遠榮封世業揚理學輝經典炳蔚躍倫常集慶家廷盛祥開福壽徵傅心存厚道勳位定超增雄才能樹立景運應時雍裕本恢麟風培元煥鼎鍾紫微映棟樑聖照顯軍威龍騰權廣宇鶴鳴贊春秋。

湖南寧鄉鄧氏字輩:「德庭均文子祥開殷澤傅振基先緒丕紹美功祖賢禮義承家日謀猷輔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續慶雲聯茂林培實烈華國毓鴻章敦孝彝倫正聯忠運會昌復恆成美果謙泰允安康道學宗周孔垂名受福長」。

湖南瀏陽鄧氏字輩:「世時支拾萬億倡民豪傑光裕志勝榮伏文英忠正興盛朝廷傅印顯祖受銘封恢宗貽錫晉德化宣家乘儒林啟後程經綸新美秀隆運樂昇平」。

湖南長沙鄧氏字輩:

法官橋各區支派:「世法桂文景紹嗣時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賢」;

馬龍漢各區支派:「元宗文思應啟土司之大有樂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合族公定字派:「桃源文公裔下派語自公起至家聲丕振毓秀錘祥克全孝友德澤彌長」。

湖南辰州鄧氏字輩:鄧文永興啟,生顯勝秀昌


湖北恩施鄧氏字輩:「朝千新維世學啟賢開國惕力運順家昌光宗耀祖一句傳方」。

湖北安陸鄧氏字輩:「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權家國慶宗榮」。

湖北廣水劉家灣鄧氏字輩:「志士文之有華繼」。

湖北廣水關廟龍泉鄧氏字輩:「可華□繼先祖文章發國啟厚仁道德傳家」。

湖北廣水鄧家河鄧氏字輩:「□□□中□□□正大光明遠永後傳家長甚公賢山其立志克程清潔保平安月經玉連興詩書國仁義維友道德文章」。

湖北廣水楊寨鎮鄧氏字輩:「作之必述繼聖師賢常存忠義永受高傳興家開國玉潤珠聯詩書長誦學業同權庭生祥瑞士尚本然行仁積德待後遵先寬宏立美廣大久廷修真由已錫福在天正道宜法善事能遷成章可貴古點昭宣」。

湖北廣水吳店鎮鄧氏字輩:「信致道永大萬日玫效習世德自光昌儀型遠應邦本立從培厚中(卓)行(茂)定超常(廢除)雲程斯有耀善澤公綿長(廢除)餘芳照顥錫佐啟兆佳祥(廢除)林耀堂銘漢材熊境鉅洪權燻均錫汝楣煥域銓濃」。

湖北廣水關廟鎮鄧氏字輩:「有庭世少修正本興帝國防作天文」。

湖北鶴峰鄧氏字輩:「第一朝天子文武振乾坤山青萬年秀國家永興昌世代合星光」。

湖北房縣鄧氏字輩:昌,發,仕(世),子,自(樂)。

廣東麻陽拖衝、錦和支派字輩:「仁亞臥必丹子土如尚興學應鹹永玉大開光明克紹鴻謨顯熙忠善述長修齊恆振志懋德自流芳」。

廣東麻陽九曲鄧氏字輩:「朝廷大國昌宗德顯其光記時臣明順邦安慶文良」。

廣東麻陽三躍鄧氏字輩:「仁祖子文啟旦思興景國大有萬世上朝綱經綸繼家傳功德昌紹宗先維志安泰支元良修齊增延懋盛代慶正長」。

廣東豐順鄧上增支派字輩:「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揚詩禮佳常盛傳來益書香」。

廣東陸豐鄧元文支派字輩:「維玉德文幹元福來坊輝廣永世昌」。

廣東陸豐鄧定龍支派字輩:「漢武紹興日雲臺報德時賢能念乃祖奕世繼初基」。

廣東陸豐鄧榮祥支派字輩:「榮華富貴萬元興宏二廣德佳豐盛」。

廣東陸豐縣深塘支派字輩:「就春榮慶發浪雲開新費士司久永清堂」。

廣東饒平下善鄉支派字輩:「道位仕禹伯紹俊昌家馨振起邦國棟梁聯登科甲金玉滿堂榮宗耀祖長發其祥」。

重慶開縣鄧家場鄧氏字輩:「本正源清丕振家聲南陽世澤明德代興貽謀燕翼繼武鵬程芝蘭玉樹華貴顯榮」。

重慶開縣嶽溪鄧氏字輩:「一啟遇三時正即開文學惟事可登本世代有成名家道遂興盛植德彌長久樹人信有獲只在行善良祖宗傳訓範作述定顯揚賢達能好義心思悉明光起居潤天禮富貴必安康知理講謙讓友愛聞聲香京都佐首領忠清是官方敬承如典模永遠鹹榮昌」。

重慶開縣南雅鄧氏字輩:「七方四鄰國懷文三生陽如有益德志萬世必齊昌新開富貴相龍鳳朝華堂」。

重慶開縣臨江王家壩鄧氏字輩:「天益榮嘉正光亨大發祥祖德尊賢佐士顯起名邦善繼前先緒忠恕悠久長一三五七九溫良恭儉讓」。

重慶開縣觀索河鄧氏字輩:「啟承正崇光文元紹先盛輝德志福軒歷代昭穆聖」。

重慶開縣大海溪鄧氏字輩:「德大世澤長才高馨名香文禮津華國詩書柱忠邦傳家本孝悌教子有義方正能接先序明常繼南陽」。

重慶開縣白鶴鄧氏字輩:「宏學啟國正詩書裕厚昆朝有太平相家傳世代興」。

重慶開縣溫泉鄧氏字輩:「三學承祖德經倫啟文章忠孝傳家紀世代鎮朝綱崇尚昆鵬志仲厚福星兆慈惠澤迦恩昂行迪隆道海涵懷谷遠天龍靈覺高浩宇映昌盛華冠聖賢昭」。

重慶開縣大慈山鄧氏字輩:「世學國君培成思大光明興家揚祖德錫福振先聲吉佑宏開第人文正發英希高傳盛澤萬載永昌榮」。

重慶開縣桐子園鄧氏字輩:「文三學仁永登朝廷承先啟後世工常亨大臣光上國懷德生南陽可紹立前志萬年必其昌高密宗功振雲臺偉業彰漢唐元明清伯仲叔季香五福配乾坤九品合壽長仰望尼山聖溫良恭儉讓皇天眷俊傑弼建甲第堂祖顯從保佑奕跡本禎祥」。

重慶開縣茨竹溝鄧氏字輩:「士啟文章承世緒光榮宗祖振家聲心存正大興隆兆代紹三登有顯名」。

重慶開縣天和鄧氏字輩:「福壽永康寧必志知遠重」。

重慶開縣大慈鄧氏字輩:「黃都金開選豔題名」。

重慶開縣敦好溫泉鄧氏字輩:「昌長顯勝光南陽宏翼贊高密定劻勷偉業扶新運殊勳懋對揚雲臺欣級第白水佐平章一脈中洲起聲名重楚湘」。

重慶宣漢鄧氏字輩:「萬民仁義立忠信念南陽福壽景志鄧伯海仲朝廷明士崇文德安邦定太平祖宗世澤遠嗣孫百代興先徽光楚北後俊起川東克紹元勳績承家開國隆自思孝全道上可述洪功蕃茂章千杞榮名建大同智勇勤興業誠善禮育賢」。

重慶開江鄧氏字輩:「紫微宗國尚萬世永昌隆繼敘承先祖家祥必有光平成登治化代遠慶聯芳熙朝崇正學吉士應時生一本祖傳久庭滿玉樹榮鄧先波提供」。

重慶忠縣鄧氏字輩:「元芝文良一紹朝邦明經學禮大道維彰地開東魯策獻南陽傳家忠厚教子義方英賢濟昌天心福善長發其祥」。

重慶市長壽鄧姓字派:我族封於商,承恩福祿長;勳名東漢盛,以後久修祥;可必英才廣,從知道義彰;家聲恆字振,孝友篤綱常。(本族於湖廣填川時遷居長壽,先祖入川前居於湖北麻城孝感鄉,遷孝感前居於江西吉安泰和,並遷居過湖南永州。)

重慶壁山縣鄧氏的字輩:奇才方貴顯,榮華震大廷,文名著百代。

重慶開縣義和大堰塘鄧氏支派字輩:………懷餘永元一,尚林文士起,應兆日昌榮,崇學輝先緒,至仁傳世英,開基以正大,承澤自光明,宗德聯芳遠,國恩觀允成,璽厚毓俊賢,真知善行言,庶彥策邦強,高傑耀星漢。

重慶市雲陽縣龍洞鄉東升村上灣鄧氏字輩:

上川前:祖宗文,思慶庭朝文,子大尚世國。希光承有志,應德振興隆,漢邦。

上川後:文思廷朝文,子大尚世洪。希光承有治,運自永長隆。

後續:正德漢方見,列青玖保遠。惜紹武準王,萬貴興常良。

重慶永川鄧氏字輩:天禮志鄧文,顯祖仁廷彥,學世有德遠,栢綠盛宏賢,朝正。我們始祖是康熙二十五年遷人四川張家場的

濟南市鄧氏字輩:吾志光明啟國正應天心三邦原肇錫一本見資生先世昭忠德克家自發榮受中鹹有福蕃庶胥懷珍 

青島市鄧氏字輩:從德長懷祖 

臨沂市鄧氏字輩:隆壽家興茂,乾正方泰衡,嶽鍾靈祖宗,德厚福祿仁,增鴻光繼美,日升月亮明,龍虎登金榜,富貴顯華榮,文昌吐錦秀,世代贊朝庭,承先必啟後,耕讀子弟勤,四化展前程,神州享安寧。 

濟寧市鄧氏字輩: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權家國慶宗榮 

菏澤市鄧氏字輩:應元枝紹學,洪開永世昌。文才彰祖德,泰運治家邦。福祿輝前澤,榮華裕後良。昇平隆吉慶,祥瑞啟書香。積善天能佑,綱常萬代揚 

煙臺市鄧氏字輩:依啟文天興萬元庭玉光如月華普照美幫家世代昌

淄博市鄧氏字輩:天齊文子學,玉啟芝明德,光宗顯丕承,世澤常自守,昭代廣賢能,忠厚洪先業,大猷思永升,鹹恆依此道,久遠福祿增 

泰安市鄧氏字輩:世命啟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舉聶昌潑(博)達家明自時來 

濰坊市鄧氏字輩:應芝奇觀,天生茂林,家傳志士,宜立芳名 

日照市鄧氏字輩:天齊文子學,玉啟芝明德,光宗顯丕承,世澤常自守,昭代廣賢能,忠厚洪先業,大猷思永升,鹹恆依此道,久遠福祿增 

威海市鄧氏字輩:新河敬益縣,景禮春幫汝,公道忠時敏,洪福定顯成,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興,國志有奇士,朝廷正聯科,應爾昌榮盛,俊傑開玉宇,文武潤乾坤,世代秉大憲,家強富萬民

仁義繼先祖,恩德照汗青



九、姓氏名人

鄧九公,商末周初,名將,原為殷商三山塘關總兵,曾領兵討伐過西周,後來因為不滿商紂王暴政投靠西周,為西周開國功臣,死後封神青龍星,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鄧家門村祖神廟有其畫像,被當地鄧姓尊為祖神。

鄧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商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禹,東漢,南陽(今河南新野),名將,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勳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臺,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鄧芝,三國,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名將,鄧禹的後裔。蜀國大將軍。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為鄧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鄧艾,三國,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名將,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鄧攸,東晉,平陽(今山西省襄汾),大臣,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鄧牧,元代,錢塘(今浙江杭州),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圖志》。

鄧子龍,明代,豐城(今屬江西省),名將,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鄧韍,明代,江蘇省常熟,學者,字文度,號梓堂,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鄧世昌,清朝,廣東省番禺,名將,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鄧廷楨,清朝,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名將,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著有《雙硯齋詩鈔》。


點擊下方二維碼 關注鄧氏家族網 了解鄧家事


各位鄧氏宗親:

如果您有關於鄧氏家族的消息、文字、圖片、視頻等稿件資料,請您投稿於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整理髮布到平臺,讓全球的鄧氏宗親共同了解鄧氏文化,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傳承鄧氏精神,傳播鄧氏文化,因為有您!所以更加精彩!

尋親 投稿 廣告位招商 請添加微信號:18385220503



相關焦點

  • 【鄧氏文化】鄧姓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dèng注音:ㄉㄥˋ繁體字:鄧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阝漢和帝劉肇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孫女鄧綏進入了劉氏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直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后。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臺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
  • 鄧氏簡史:【第一章】鄧氏之由來
    南宋羅泌所撰寫的《路史·後紀九》也雲:「初,武丁封季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編撰)記載:「鄧氏,曼姓,商之侯國,其地今襄陽鄧城是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莊公十六年,楚文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 【鄧氏尋親】鄧氏一家親 兩岸心連心:湖北人尋臺灣屏東市鄧氏後裔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鄧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各位鄧氏宗親:你們好!本人鄧龍江向各位鄧氏宗親尋找一位去臺灣多年的親人,到現在沒有信息!我在整理資料時發現了一些資料,現又發帖。請各位鄧氏宗親幫忙!如有相關信息請聯繫。本人重謝!尋找的人資料;性別:男。(在臺灣叫:鄧仕朝,曾用名:塗政。曾住臺灣省屏東市大鵬七村光大五巷86號)字直哉,官名驥,派名永清。
  • 鄧氏家族簡介
    在鄧君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鄧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起源亦遠早於曼姓鄧氏。傳說,四大天神(風雲雷電)中的雷神鄧天君,就是鄧君的化身,並記入《封神榜》。源出二源於子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 江西省鄧氏文化研究院作品選 第16期
    江西省鄧氏文化研究院  院刊(第16期) (總第十六期)江西省鄧氏文化研究院作品選 一、鄧雄勇詩詞選從此南陽郡成於鄧氏望族,號南陽堂。  據《雲林鄧氏宗譜》記載,唐天祐二年(905),清溪公榮登進士,宦居饒州鄱陽,官至樞密副使。五季末,自饒州鄱陽遷金溪上幕鎮雲林繁衍生息。從始開創了雲林鄧氏的歷史,創造了雲林鄧氏千年文化。清溪公為雲林鄧氏始祖,也是雲林鄧氏歷史上有文字記載,雲林鄧氏世系人物連續不間斷的最早的祖先。
  • 香港新界鄧氏
    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
  • 急公好義 鄧氏範卿
    關注鄧氏宗親圖譜 解密家族基因圖譜無錫前洲(鄧氏宗祠
  • 關於編篡《湖南鄧氏尋譜手冊》 倡 議 書
    :    湖南是擁有近400個支族,約180萬鄧氏族人的鄧氏大省,同時擁有禹公遷葬墓和為此而建的元侯祠,1933年鄧茹真主持編篡出版的《湖南鄧氏聯譜初輯》更是湖南鄧氏文化的結晶,值得我們研究和傳承。今有湖南省鄧氏文化研究學術委員會鄧金龍會長倡修,並承諾先期墊資並最後兜底確保資金供應,忠文定超元華忠榮祖家文慧大鳴奇志等…族賢積極響應,並擔綱主要編篡組織工作,望各地各支鄧氏家人,把握機會,為湖南鄧氏聯譜出力出資出主意,力爭儘快向湖南鄧氏家人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 南充鄧志平宗親向深圳鄧氏宗親會捐贈族譜
    2020年12月15日上午,深圳市鄧氏宗親聯誼會會員、四川南充籍的鄧濟昌帶其父親鄧志平老先生,到深圳鄧氏會館,向深圳市鄧氏宗親聯誼會贈送了一套景善公後裔闔族宗譜《南陽鄧氏宗譜》,共五冊。鄧騰永遠榮譽會長、鄧耀興館長接受了贈譜,並與志平宗親父子二人交流。
  • 鄧氏祠堂對聯、橫批大全! 姓鄧的都要看看!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 陳益峰:掛壁金釵穴,鄧氏秀才的老宅院
    文/陳益峰  鄧氏,山中大戶人家,祖先卜選掛壁金釵穴,建造陽宅大院。
  • 為什麼韓國、朝鮮、越南那麼多中國姓氏?
    各位鄧氏宗親:如果您有關於鄧氏家族的消息、文字、圖片、視頻等稿件資料,請您投稿於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整理髮布到平臺
  • 譜事通|漢族姓氏文化常識
    姓氏是語言和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人名標誌和家族標誌,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9月19日,30首鄧氏金曲帶你重溫「鄧麗君」(組圖)
    據悉,「我只在乎你——盛燕《再現十億個掌聲》全球巡迴演唱會」將在施光南大劇院上演,30首「鄧氏金曲」將帶觀眾重溫鄧氏甜美。本次演唱會由素有「小鄧麗君」美譽的歌手盛燕擔綱,盛燕小姐「鄧氏唱腔」的演繹已受到國內及周邊國家演藝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大家所熟悉的詞壇泰鬥現年90高齡的莊奴老先生現場聽了盛燕小姐的演唱後讚不絕口:「鄧麗君之後很少再能聽到這麼優美的歌聲,現在有了盛燕,她的聲音能傳承鄧麗君的精神和歌藝」。現場即刻送給盛燕小姐九個字「恭喜鄧麗君,傳承有人。」
  •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藏有幾多故事?| 文化新觀察
    姓氏,標識著血緣和衍生;名字,以「正體」和「表德」。  你的姓名,帶著什麼故事而來?是家國情懷的觀照,是流行文化的折射,還是寄予了長輩的期許,又或只是那一刻的靈光一閃……  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8日發布《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  該中心有關負責人說,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權威戶政管理科研機構,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發布全國姓名報告。
  • 喜訊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獲2019年度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科研成果譯著類一等獎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的簡體中文版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主要從大文化背景對漢字的演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以往單純從語言文字學角度進行的研究有很大不同,在內容、結構和體系上有相當的創新和突破。《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2015年獲得國家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是廣東教育出版社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方針,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項目。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如果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演變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漢字文化圈的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凝聚力,有諸多鮮活生動的呈現形式,離不開它深厚的漢字文化傳統土壤。可以說,年度漢字評選是漢字民俗傳統與新技術、新媒體共同催生的新花朵。擴布性強,覆蓋面廣。一方面,年度漢字評選覆蓋了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擴大到漢字文化圈以外,如歐洲華語廣播電臺發起的「法蘭西年度漢字」。
  • 【柯氏頭條】柯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
    "柯氏研究院"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柯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柯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柯氏,傳承柯氏文化,傳播柯氏正能量。頭條文章:柯氏僅有的一款其它姓氏都沒有的禮品!年最新柯氏知名企業家名錄柯氏科普大全柯氏在職公務員匯總柯氏宗族9人進入胡潤中國富豪榜2000人名單柯氏黨代表柯氏全國人大代表一、文字演變
  • 湖南衛視《神奇的漢字》:寓教於樂,展現漢字文化神奇魅力
    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宗旨,多維度展現漢字的神奇之處,《神奇的漢字》用「動畫演繹」的表達形式讓漢字活起來,在漢字知識傳播中傳遞中華文化底蘊,在寓教於樂中彰顯中華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