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語言和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人名標誌和家族標誌,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姓氏不僅僅是人們藉以相互區分的標誌或稱號,而且還包含了豐富了文化內涵。一個時期的姓氏往往能反映那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的諸多方面,而姓氏的歷史演變也包含了無數的歷史故事。
中國的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後期,在奴隸社會初具雛形,進入封建社會之後才真正形成相對固定的形態。姓氏區分著人的家族血緣,標誌著群婚制向以血緣為區分的婚姻制度轉變,也標誌著人類的進步。姓起源於母系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了父系氏族制度,氏產隨之產生。姓氏最早用於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稱,身份低賤的人是沒有姓氏的。氏的出現反映了人們進入階級社會。
最早的姓氏反映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社會發展和文化風貌。上古時期多女字旁的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這印證了母系社會的存在。另一些姓的起源則被考證為與上古圖騰崇拜有關,如熊、龍、雲、火等。周朝分封制度如齊、魯、宋、衛等;等級制度如公、候、伯等,官吏制度如司馬、司寇、司徒、司空等,居住環境如郭、城、園、池等,技藝職業如陶、巫、卜、匠等,這些字都成為了當時的氏。由於早期民族的融合的影響,也出現了不少與少數民族有關的複姓,比如長孫、万俟、宇文等。
從秦漢開始,奴隸制社會被封建社會所取代,奴隸開始有了自己的財產並希望通過姓氏和血緣關係將自己的財產穩固並傳承下去。這個時期的姓氏的特點是簡單化、雅化。如王子、王孫等氏就演變為王姓了,姓狐的人改姓胡,姓苟的人改姓敬。少數民族的姓氏也逐漸漢化,比如耶律氏改為肖姓,拓跋氏改為元姓。兩漢時期人名多為單名,如劉邦、項羽、劉備、曹操等。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的崔、盧、李、鄭和南方的王、謝、顧、周都成為大家族,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便體現了當時王謝兩家的地位。 為了維護大家族的後代利益,聯宗、敘譜的宗法制度開始盛行,名門望族開始給後代取復名,在單字之外加上字輩譜裡的字。
封建社會結束後,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社會制度也更加公平,姓氏不再標誌著社會等級,不再具有各種政治意義。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子女姓氏出現父母姓氏合併起來的姓氏,也出現不少隨母親姓的現象。
歷朝歷代人們都非常重視姓氏,姓氏是一個家族的代表,一般人不會更改姓氏,否則就違背了封建孝道,然而歷史上依然存在很多改姓的現象。改姓現象之一是皇帝給功臣賜姓或將觸犯統治者利益的人貶姓,如漢高祖劉邦賜項伯、婁敬劉姓,唐朝賜姓尤其普遍,比如李抱玉本姓安,李績本姓徐,李光弼本契丹人,均被唐朝皇帝賜姓李。貶姓則主要是對謀反者的懲罰,被貶之姓有蛸、梟、蟒、厲、莽等,但後代大多被改回雅姓。改姓有時是為了避諱或避禍。封建社會帝王姓名和長輩上級姓名都有威嚴姓而不可觸犯,取名時必須避諱改用其他字,甚至諧音都不允許。比如漢明帝名劉莊,因此莊姓都改為同義字嚴姓;宋高祖時期有殷姓人,與趙匡胤之胤諧音而被告官府,因此改姓形近字殿。避禍的的原因有避朝廷迫害、避仇敵等,比如司馬遷後人為避禍改姓同或姓馮;嶽飛的後代為躲避奸黨追殺,因在湖北避難改姓鄂或上山下丘倒寫。通過考證姓氏的更變,我們可以追溯和印證很多歷史事實。
少數民族改漢姓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比如漢武帝賜金姓給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明朝王冀給傣族酋長「賜」怕、刀、剁三姓,以此恐嚇少數民族。 北魏孝文帝將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等;唐朝元稹、王圭、長孫皇后等都是鮮卑人;元代政治家廉希憲是維吾爾族人;明代鄭成功本是姓馬的回族人,因功被賜姓鄭;清末民初,滿族的愛新覺羅氏改為金、伊、洪、德等姓……以上現象反映了歷史上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顯示出漢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姓氏改變的另一大因素是簡化。 例如春秋時期姓富父終甥的後人改姓富,戰國西門豹的後人改姓西,鍾離氏改姓鍾,慕容氏改姓慕,司馬、司空、司徒等姓均簡化為司姓。另一個簡化的方法是姓氏筆畫的簡化,比如鄣、鄫、邾、邴、郕等姓都簡化為章、曾、朱、丙、成等姓。新中國頒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也出現一些被簡化的姓氏,比如傅姓簡化為付姓、戴姓簡化為代姓等。
漢族姓氏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每個時代都以起歷史在影響著姓氏的演變。通過姓氏的演變我們也能反推考察歷史文化。從姓氏這個入口,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形態的更替進步,可以看到社會等級制度的森嚴和不公,可以看到封建集權下皇權的至高無上,可以看到強烈的宗族意識和宗法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逐漸消亡,可以看到漢族人民的一些風俗心理和倫理道德,可以看到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可以看到語言文字簡化的趨勢。每個漢字都是一部歷史,每個姓氏背後也同樣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需要我們繼續研究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