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事通|漢族姓氏文化常識

2021-01-15 譜事通

姓氏是語言和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人名標誌和家族標誌,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姓氏不僅僅是人們藉以相互區分的標誌或稱號,而且還包含了豐富了文化內涵。一個時期的姓氏往往能反映那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的諸多方面,而姓氏的歷史演變也包含了無數的歷史故事。


中國的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後期,在奴隸社會初具雛形,進入封建社會之後才真正形成相對固定的形態。姓氏區分著人的家族血緣,標誌著群婚制向以血緣為區分的婚姻制度轉變,也標誌著人類的進步。姓起源於母系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了父系氏族制度,氏產隨之產生。姓氏最早用於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稱,身份低賤的人是沒有姓氏的。氏的出現反映了人們進入階級社會。

最早的姓氏反映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社會發展和文化風貌。上古時期多女字旁的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這印證了母系社會的存在。另一些姓的起源則被考證為與上古圖騰崇拜有關,如熊、龍、雲、火等。周朝分封制度如齊、魯、宋、衛等;等級制度如公、候、伯等,官吏制度如司馬、司寇、司徒、司空等,居住環境如郭、城、園、池等,技藝職業如陶、巫、卜、匠等,這些字都成為了當時的氏。由於早期民族的融合的影響,也出現了不少與少數民族有關的複姓,比如長孫、万俟、宇文等。

秦漢開始,奴隸制社會被封建社會所取代,奴隸開始有了自己的財產並希望通過姓氏和血緣關係將自己的財產穩固並傳承下去。這個時期的姓氏的特點是簡單化、雅化。如王子、王孫等氏就演變為王姓了,姓狐的人改姓胡,姓苟的人改姓敬。少數民族的姓氏也逐漸漢化,比如耶律氏改為肖姓,拓跋氏改為元姓。兩漢時期人名多為單名,如劉邦、項羽、劉備、曹操等。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的崔、盧、李、鄭和南方的王、謝、顧、周都成為大家族,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便體現了當時王謝兩家的地位。 為了維護大家族的後代利益,聯宗、敘譜的宗法制度開始盛行,名門望族開始給後代取復名,在單字之外加上字輩譜裡的字。


封建社會結束後,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社會制度也更加公平,姓氏不再標誌著社會等級,不再具有各種政治意義。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子女姓氏出現父母姓氏合併起來的姓氏,也出現不少隨母親姓的現象。


歷朝歷代人們都非常重視姓氏,姓氏是一個家族的代表,一般人不會更改姓氏,否則就違背了封建孝道,然而歷史上依然存在很多改姓的現象。改姓現象之一是皇帝給功臣賜姓或將觸犯統治者利益的人貶姓,如漢高祖劉邦賜項伯、婁敬劉姓,唐朝賜姓尤其普遍,比如李抱玉本姓安,李績本姓徐,李光弼本契丹人,均被唐朝皇帝賜姓李。貶姓則主要是對謀反者的懲罰,被貶之姓有蛸、梟、蟒、厲、莽等,但後代大多被改回雅姓。改姓有時是為了避諱或避禍。封建社會帝王姓名和長輩上級姓名都有威嚴姓而不可觸犯,取名時必須避諱改用其他字,甚至諧音都不允許。比如漢明帝名劉莊,因此莊姓都改為同義字嚴姓;宋高祖時期有殷姓人,與趙匡胤之胤諧音而被告官府,因此改姓形近字殿。避禍的的原因有避朝廷迫害、避仇敵等,比如司馬遷後人為避禍改姓同或姓馮;嶽飛的後代為躲避奸黨追殺,因在湖北避難改姓鄂或上山下丘倒寫。通過考證姓氏的更變,我們可以追溯和印證很多歷史事實。

少數民族改漢姓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比如漢武帝賜金姓給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明朝王冀給傣族酋長「賜」怕、刀、剁三姓,以此恐嚇少數民族。 北魏孝文帝將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等;唐朝元稹、王圭、長孫皇后等都是鮮卑人;元代政治家廉希憲是維吾爾族人;明代鄭成功本是姓馬的回族人,因功被賜姓鄭;清末民初,滿族的愛新覺羅氏改為金、伊、洪、德等姓……以上現象反映了歷史上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顯示出漢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姓氏改變的另一大因素是簡化。 例如春秋時期姓富父終甥的後人改姓富,戰國西門豹的後人改姓西,鍾離氏改姓鍾,慕容氏改姓慕,司馬、司空、司徒等姓均簡化為司姓。另一個簡化的方法是姓氏筆畫的簡化,比如鄣、鄫、邾、邴、郕等姓都簡化為章、曾、朱、丙、成等姓。新中國頒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也出現一些被簡化的姓氏,比如傅姓簡化為付姓、戴姓簡化為代姓等。


漢族姓氏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每個時代都以起歷史在影響著姓氏的演變。通過姓氏的演變我們也能反推考察歷史文化。從姓氏這個入口,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形態的更替進步,可以看到社會等級制度的森嚴和不公,可以看到封建集權下皇權的至高無上,可以看到強烈的宗族意識和宗法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逐漸消亡,可以看到漢族人民的一些風俗心理和倫理道德,可以看到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可以看到語言文字簡化的趨勢。每個漢字都是一部歷史,每個姓氏背後也同樣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需要我們繼續研究和發現。




相關焦點

  • 辛亥百年後的滿族姓氏與家譜
    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 壯族明明是少數民族,為何要用漢族的姓氏?壯族和漢族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國經歷了大小多場戰役,尤其是14年抗戰,不僅勞民傷財,還讓我們受到了別的國家的侵略,所以如今的我們,吸取教訓,將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融入成一體
  • 陳有順與涼州姓氏文化研究
    論其古老,因為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時代,來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具有5000年的歷史。姓氏又是一門現代學科,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常識,對姓氏學研究從未間斷並不斷發現新的研究領域而來。姓氏學研究為什麼一直以來受到推崇和關注,這要從幾個方面說起。上下五千年,我國究竟有多少姓氏,這是很難予以準確數據的,也是無數姓氏學者努力求索和研究的答案。
  • 姓氏文化:田姓
    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蕩,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田姓的郡望有信都(今屬河北)、範陽(今屬河北)、潁川(今屬河南)、汝陰(今屬安徽)、并州(今屬山西)、易州(今屬河北)、汾州(今屬山西)、兗州(今屬山東)等地。
  • 姓氏文化: 沈姓
    昭公元年》、《姓氏考略》等記載,少昊金天氏的裔孫中有臺駘氏(臺胎氏),臺駘氏之後建立了古沈國。  古沈國於夏、商時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帶活動。  到西周初期,古沈國之地被初建的晉國霸佔,第二任晉國君主姬燮父乾脆吞併了古沈國,其臺駘氏遺族即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為汾陽沈氏。
  • 文化常識 | 漢服胡服淵源探究
    文化常識 | 漢服胡服淵源探究 趙武靈王(繡像本《東周列國志》) 匈奴人的左衽服裝(明《三才圖會》修補)戰國時期,中國出了一件跟服裝有關的大事。這件事在《史記》當中,不算標點符號,司馬遷就用了1500字來講述。
  • 臺灣姓氏1989個——李氏文化
    根據臺「內政部」最新統計,臺灣前十大姓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佔總人口數一半以上;其中陳姓宗族高達總人口數的1/10。相較於27年前出版的《臺灣姓氏堂號考》,前十大姓氏完全沒變,若範圍擴大到前百大姓氏,則「伍」姓取代「倪」姓擠入前百大。
  • 蒲氏必讀|編修《中華蒲氏通譜》: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蒲網訊)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國各類文化交流不斷增多,姓氏文化研究蔚然成風,各地區、各姓氏尋根問祖、追根溯源越來越興盛,海內外同胞回鄉祭祖越來越普遍。編者收藏各類《蒲氏家譜》、蒲氏文化專著 2020年11月19日 攝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蒲氏,一本源流;血濃於水,共證不二。
  • 滿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二)部族姓氏的職司 在《通譜·滿洲姓氏》記載了傳主及附傳人物的任職情況。《通譜·各地方西林覺羅氏·雅爾納》記載:「雅爾納鑲白旗人,世居尼馬察地方,國初率眷屬來歸。授騎都尉,設佐領使統之。時有明兵來犯華克沙漢地方,雅爾納追擊斬之,授為三等輕車都尉。後克遼東有功,授為二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男。」[?]居於窩集部尼馬察地方的雅爾納,在入關前的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這樣的例子在《通譜》中不勝枚舉。清帝將新滿洲視為一體,立軍功者,封爵授官,大加賞賜。
  • 罕見的姓氏,僅有三筆,但認識這個字的人鳳毛麟角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姓氏?一、「彡」姓的來源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於1921年在該地區發現的仰韶文化是我國母系氏族時期的一個標誌,從挖掘中出土的帶有鳥、魚、蛙及人首蟲身等圖象的陶瓷器,代表的可能是各個不同的氏族或姓氏。據相關的統計顯示,我國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一共登記了全國的11969個姓氏。
  • 滿洲八大姓都改為了什麼漢族姓氏?
    那麼他們的滿族姓氏是什麼呢?各滿族姓氏是如何改成漢姓的呢?下面讓我們來扒一扒那些改漢姓的滿族姓氏吧滿族改漢姓其實古已有之。當滿洲女真還沒改大清的時候,關外就有一些貴族開始滿漢雙名並行了。皇太極的名字就有著強烈的漢名特徵。滿姓改漢姓大量出現在清亡之後,八旗滿族從昔日的貴族一夜之間變成了過街老鼠,這就讓他們產生了改名換姓的念頭。
  • 錫伯族姓氏概述(二)
    59、孔格爾氏東北錫伯族寫作孔古爾,從科爾沁贖出人中登通譜一戶,寫作公鄂裡氏,《通譜》寫孔果洛氏。古代女真30姓中也無此姓。世居黑龍江。建州駐地無此姓。60、固爾佳,61、顧爾佳氏在東北錫伯族,從科爾沁贖出人中無此姓,通譜中也找不到,很可能是從瓜爾佳、郭爾佳氏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女真30 部中有古裡甲部。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  3.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吾妻歸寧  歸寧: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癸丑:這裡以幹支紀年,永和九年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負責修史等事。  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六藝:六經,指禮、樂、射、御、書、數。
  • 2020中國十大姓氏排行榜即將出爐,你的姓氏排第幾?
    中國人的姓氏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在遠古時期,當人類還在吃生肉,居無定所的時候,自然是沒有姓氏的,可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奴隸制社會的興起,姓氏開始漸漸出現。中國將在2020年開展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
  • 壯族人的名字有個特點,普遍用「漢姓」,壯族和漢族是什麼關係?
    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而壯族則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最多的民族。如果把兩個民族放在一起去研究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壯族人的名字中,幾乎無一例外的使用著漢族姓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大型文化出版項目《中國姓氏大百科》叢書啟動座談會 在武漢舉行
    1月11日,以「準確權威、開放共享、大眾化、知識性」為指導思想、以研究構建「最有影響力、最具大眾化特色的中華姓氏文化知識體系」、編纂出版「最具權威性、專注中華姓氏文化知識門類的專業百科全書」為核心目標的《中國姓氏大百科》叢書編纂出版項目啟動座談會在武漢舉行。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50.下列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賜姓:古代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  B.持節: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C.
  • 朝鮮族姓氏名字文化,愛看韓劇的你一定要知道
    韓國人的姓大多為李、金、樸……朝鮮族姓氏名字文化,來源於什麼,都有什麼特點,和大家分享。《三國史記》中記載,朝鮮族有樸、昔、金三姓,源於泰初神話的卵生之說樸姓由來「朝鮮族遺民分居山谷之間,……高墟村村長,望楊山麓,蘿井傍林間,有馬跪而嘶,則往觀之。
  • 滿族用漢姓對照表改姓氏,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這種改姓的方式相比之下還是最容易的,取滿族姓氏中的一個字來做漢族姓氏,而且,這種改姓的方式往往是取滿族姓氏中一個最接近漢族姓氏的字。葉赫那拉氏:這種滿族姓氏相比之下是除了「金」之外人們最熟悉的姓氏了,慈禧太后就是這一姓氏,正是處於慈禧太后的原因,讓這一姓氏在滿族姓氏中變得更加尊貴了。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為了便於各位宗親讀譜,特編撰如下有關家譜的常識問答題,附錄於後,供大家閱讀,以求增進其譜牒知識和宗族歷史的了解。1、什麼是家譜?它還有哪些其它名稱?答: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譜牒、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