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在三明市寧化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一百多名少先隊員高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高亢有力,震撼人心。
86年前,約1.12萬名紅軍從這裡出髮長徵,到達陝北時僅存76人;
80多年來,紅色故事代代流傳,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喚起一代代人的紅色擔當。
這裡是「中央蘇區烏克蘭」
在面向革命烈士紀念碑三鞠躬後,少先隊員們敬獻鮮花,瞻仰烈士紀念碑。在紀念碑旁的牆上,寫著「中央蘇區烏克蘭」和「紅軍長徵出發地」。「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寧化蘇區成為中央蘇區的戰略大後方,為中央政府和紅軍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後勤保障支撐。」 鍾寧平曾經擔任過寧化縣文化局局長,他在現場詳細講解了這兩行字的意義。
據了解,寧化蘇區擴紅支前運動始終走在中央蘇區前列。當地先後支援了950多萬斤糧食、近54萬元錢款、2萬多人次的擔架隊和運輸隊……寧化也因此受到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多次表揚,被譽為 " 中央蘇區烏克蘭 "。
「當年,寧化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有1.6萬多人,平均不到10人就有1人參軍。」 鍾寧平說,寧化也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徵四個出發地之一。1934年,6000多寧化子弟參加長徵,到達陝北時僅存58人,大部分犧牲在決定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湘江戰役中。
寧化為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和犧牲,是三明紅色歷史的一個縮影。當年,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蘇區,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全市3.7萬人參加紅軍,1.12萬人參加長徵,到達陝北僅存76人。
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在三明市區街頭,隨處可見「風展紅旗如畫」的大幅海報。
這句詩出自1930年1月毛澤東途經清流、歸化(今明溪)、寧化時,寫下的《如夢令·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如今,「風展紅旗如畫」已成為三明的紅色品牌。
在認真研究三明紅色歷史、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三明整理彙編出50個紅色精品故事,組織開展「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活動,全市累計舉辦宣講比賽2544場次,1.64萬名選手參賽,現場觀眾近20萬,390多萬人次觀看融媒體直播。
「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小分隊還有應邀進京赴省宣講75場79個單位,累計聽講人數達2.2萬人次。
2020年7月以來,「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不僅「紅」動三明,也在福建省乃至全國產生熱烈反響。
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黨支部書記張超群曾經聽過宣講。「讓我想起小時候。」張超群是陳塘村人,寧化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群就在村裡,很多烈士埋在村旁的牛角灣山坳裡。「我上學要經過牛角灣,都會拿著系了紅領巾的木製小手槍,像當年紅軍戰士一樣昂首向前走,心裡對這些無名烈士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長大後再聽到紅軍故事,張超群覺得幹事創業的精氣神都得到了提振。
三明的「紅色+」
「聽的時候我就想,怎樣弘揚蘇區精神,怎樣保護利用好村裡的紅色資源,讓村民增產、增收,讓村民富起來,這也是我們的宗旨。」張超群說。
近年來,陳塘圍繞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群,相繼完成了一系列紅色項目,包括觀光連接線步道、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康復操演場、紅色醫療衛生培訓教育基地等。
如今的陳塘村早不再是原來那個偏僻的小山村,而是遠近聞名的休閒旅遊村,還入選為三明市第一批市級歷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鄉村、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這一切都得益於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以及國家領導人對老區蘇區人民的深厚感情。」 張超群說。
像陳塘村這樣抓實紅色項目的做法,在三明非常普遍。
目前,三明市12個縣(市、區)已全部列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48個革命舊址保護項目列入2020年原中央蘇區革命保護利用片區閩西革命文物保護系列項目。此外,長徵國家文化公園、中央蘇區紀念館、紅旗廣場雕塑等紅色標誌性項目都在有序推進。
今年4月,三明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肖明光在「中央蘇區三明講壇」做專題講座時,對三明的「紅色+」文章做了闡釋: 將「風展紅旗如畫」紅色品牌與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有機貫通,與主導產業融合發展,將會有力推動新時代三明蘇區高質量發展。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常毅 張瑜/文 趙傑 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