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年來流行文化風向不難發現,諸如二次元、搖滾樂、街舞等越來越多曾只在某一圈層中流行的文化正逐一實現「破圈」走向大眾。去年夏天,愛奇藝聯手米未傳媒推出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將國內樂隊文化火速帶回大眾視野,不僅刷爆朋友圈還實現了口碑與收視的逆襲。
今年7月底,《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終於回歸,33支樂隊實力不容小覷,如老炮兒級別有野孩子樂隊、達達樂隊、木馬樂隊作為代表;有中生代如重塑雕像的權利、Joyside、carsick cars等成立於2000年代的樂隊;新樂隊更有成立不到一年的Mandarin以及二次元宅核超級斬等……經過六期節目角逐,33支樂隊均完成了首輪表演,其中22支樂隊獲得了晉級資格。
相較去年,除了超級樂迷陣容有所改變外,比賽規則也更加殘酷,節目明顯更注重樂隊故事本身與音樂作品之間的連接,今夏「遲到」的《樂夏2》能否再掀收視口碑狂潮?全新節目法則能否再拉進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促進樂隊文化真正出圈?
音樂不是用來被比較的
但競技規則讓一種文化看起來更生動
《樂夏2》今年在賽制方面進行了調整,第一季節目中31支樂隊一同演出,根據票數高低總體選拔出16強樂隊。第二季選擇將33支樂隊分為三組,每組11支樂隊,每一組排名前6晉級,後5淘汰。
不得不說,節目首輪播出便有樂隊被淘汰使節目更有看點,但分組後競爭性明顯更強了,因為三組樂隊的綜合實力並不一定對等。第三組被眾多觀眾稱為「死亡之組」,一方面可見樂隊實力強勁倍受認可,另一方面,節目的比賽性質也讓觀眾迅速進入觀賽狀態,更有代入感。
早前有觀眾評價《樂夏2》樂隊之間的勝負欲明顯更強了,想必也是規則使然。其中,一時間甚至成為熱門話題,引發不少樂迷探討,被淘汰樂隊中,達聞西樂隊、法茲樂隊、聲音玩具等呼聲相對較高,預計有望在決賽中重返舞臺進行「踢館」。
然而,規則是什麼?規則是用來打破的!今年《樂夏2》舞臺上,五條人決定臨場換歌讓不少觀眾大跌眼鏡。一夜之間,迅速引發話題發酵,衝上微博熱搜。五條人的這一舉動不僅讓觀眾意外,在錄製現場也出乎了很多工作人員的預料。早前在第一季節目中,米未團隊曾提出這是一檔「在安全範圍內的半失控綜藝」這一概念,節目走到第二季,導演季牟頔曾在採訪中笑稱已經「完全失控」了。
第一輪表演中五條人的票數並不理想慘遭淘汰,意料之外卻成為馬東三張紙條中的「天選之子」與達聞西樂隊進行即興表演對決。十分鐘準備時間僅用一分半便開始了演奏,不僅贏得比賽獲得晉級資格,爭議與討論聲也極大地推動了五條人樂隊的熱度出圈。
賽後達聞西主唱猴子表示:「平時做東西都比較嚴謹,過於嚴謹所以不夠瀟灑。」五條人樂隊成員的隨性與率真使其成為首輪演出環節最大的贏家。音樂的確不是用來被比較的,但節目借用這一形式凝聚影響力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是競技規則讓這種文化看起來更加生動。
隨性與嚴肅 情緒派與理想主義
為何觀眾能在「他們」身上找到共鳴?
樂隊是從live house、各種現場演出中走出來的,面對面的現場表演是支撐他們與觀眾形成情感連結的方式,今年《樂夏2》的姍姍來遲正是由于堅持現場觀眾參與錄製這一原則。首先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僅保留了樂隊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觀眾部分,也是履行節目「內容為王」的表現。然而樂隊風格不同、樂迷喜好不同,為何觀眾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共鳴?
康姆士樂隊用《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穩穩地講了一個故事,輕輕的就把愛意唱到眾人心裡。大張偉和專業樂迷都對 「如果我,我是說如果我」那句歌詞讚不絕口。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歷造就不同的情感表達,優秀的作者可以表達出觀眾日常想說而不敢說、思考卻未思考出結果的部分。這些內容被加以藝術化的呈現,促成了樂隊與觀眾之間的共情。
在《樂夏2》節目中,明顯樂評人和嘉賓的發言被削弱了一部分,樂隊的舞臺呈現被最大化地保留,背景採訪、第二現場訪談、樂隊生活排練幾部分的融入都在盡力與歌曲本身尋找連接,節目整體融合相較第一季來講更順暢了。此外,舞臺也呈現了諸如吉他手駿騰因演出中錯拍不願再上臺等細節。樂手們的性格、日常生活狀態與對待音樂的態度一一呈現,逐漸幫助節目尋找到綜藝語言表達的新路徑,形成隨性自在的敘事風格。
另一方面,作為一檔原創音樂綜藝節目,對待音樂態度的嚴肅性亦是不可缺少的。節目中導演對樂隊選歌的建議、燈光及字幕的配合呈現都是非常到位的。作為所有樂隊中最後一支出場樂隊,達達樂隊再次唱起了《南方》,這支成立於1996年的武漢樂隊,也是中國內地第一支籤約國際唱片公司的樂隊,2005年5月解散之後,2019以原陣容回歸。多年之後,在《樂夏2》的舞臺上,彭坦不僅聲音依舊清澈,也在前採中表示當樂隊聚在一起排練時,發覺:「毛病還是那些毛病,舒服還是那些舒服」。
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和音樂性,對於製作方來說的確是一個相對難把握的部分,一邊是樂隊故事的呈現,另一邊是表演的完整性與藝術感。《樂夏2》借用樂隊自己的故事,用他們的情緒與理想主義色彩去徵服觀眾,找到了娛樂性與音樂性之間的平衡。
打破刻板印象 拿掉虛假情懷
樂迷之間意見相悖的背後有何啟示?
在第二季的樂隊陣容中,除了達達樂隊、木馬樂隊、joyside等「老炮兒」之外,也有快男白舉綱帶領的白日夢症候群等頗具主流色彩的樂隊。白日夢症候群的《蠢夢》獲得了超級樂迷和大眾樂迷的認可,但只得到專業樂迷2票。在面臨淘汰之時,專業樂迷的點評再次引發爭議,有樂評人表示:「白日夢症候群樂隊缺少核,那個核是相對空的,我覺得他們太好孩子了,好孩子他們可以玩別的音樂類型,你沒有經歷過的東西,硬要來做,就看起來是包裝過後的混不吝。」
「不尊重人」的標籤讓專業樂迷飽受爭議,用對歌手的刻板印象評判音樂本身也確實有失偏頗,然而音樂本身的主觀屬性與節目規則也是該綜藝節目的一部分,它是節目擁有話題性,值得被討論的核心。解決一件事的第一步是要讓問題被「看見」,《樂夏2》中樂迷之間意見相悖的觀點被呈現,已完成了這第一步。
有些遺憾的是,節目其實不妨對觀眾更有信心一點。例如旋轉保齡樂隊中樂手不用普通的電貝司而要用Double Bass的原因,保齡衫與樂隊名字之間有何聯繫?這部分看似有一定欣賞門檻的內容的缺失使得Rockabilly文化展示機會被放掉了。
但總體來看,從樂隊的舞臺呈現到背後故事延展以及樂迷間觀點的碰撞,《樂夏2》並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精準抓住了樂隊文化的特徵,節目從主題探索到文化發展,做了周全的思考並在內容層面進行深耕,後續精彩內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