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來了,今年的草莓也終於來了!
這幾天裡,我們每天都會為大家考古一篇文章,推薦一個即將出現在草莓舞臺上的樂隊。2020年世界發生的變化太多了,而他們的這些故事,大多都發生在2020年前。
這篇文章發布於今年5月中旬。回想那時,福祿壽還特意囑咐我先不要透露她們參加樂夏的消息,而如今經過綜藝的歷練,她們在舞臺上的表現已經越發成熟。
10月7號 北京 草莓音樂節 愛舞臺 15:40-16:20
在獵戶座星座上存在著三顆閃耀的明星,她們距離相等,亮度一致,連成一線,構成了星座之王獵戶座的腰帶,中國民間稱之為福、祿、壽。
在中國的樂隊版圖中,也有一支名叫福祿壽的樂隊正在閃爍光芒。
福祿壽是一支由三胞胎姐妹組成的樂隊,我第一次見到福祿壽是在年初公司的年會上,三個小姑娘穿著古風唐裝登上舞臺,隨著燈光暗下,所有人的注意力立刻從飯桌上的攀談轉移到了她們的身上。
《一首歌的誕生》福祿壽:我用什麼把你留住
前一陣子,我們去了她們常用的錄音棚,跟她們聊了聊福祿壽的組成經歷以及樂隊的第一首歌《我用什麼把你留住》背後的故事。
採訪福祿壽的時候,疫情還沒有得到緩解,外人進入社區依然需要熟人(福祿壽的經紀人)帶領。
她們常用的錄音棚依附於居民樓,錄音棚的門口看上去就像是老北京的涮肉館,只是沒有了招牌,門口貼著一張有些年頭的草原風景照,更印證了我的想法。
第二次見到她們,我依然對不上號,後來同事讓我把她們的穿著記住:大姐豆豆穿著單寧搖粒絨拼接外套,二姐捏捏穿著寬鬆長款襯衣,老么咪咪穿著黑色西裝,除了長相相似,她們還都穿了一條黑色緊身牛仔褲。
姐妹三人約定好,老么咪咪是樂隊的發言人,採訪的時候大姐和二姐坐在咪咪的左右兩側,兩人補充、吐槽雙管齊下。
福祿壽 FloruitShow
福祿壽這個讓人一聽就能聯想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名字源於三人開的玩笑。作為一支女子樂隊,她們不想讓性別掩蓋住樂隊本身,就想以福祿壽這個中性名示人。
「聽起來也挺喜慶的」,包括文章開頭那一段也是咪咪告訴我的,決定叫福祿壽之後,她們又特意研究過星相學,覺得三顆星星的關聯性和她們三個很像。
而英文名FlouritShow是由中文音譯過來的,有著全盛時期的含義,對於姐妹三人也是一份美好的祝願。
音樂啟蒙
在她們四歲生日的時候,外婆給她們買了一架鋼琴作為生日禮物,大人的猜想也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時他們也不確定我們是否喜歡音樂,但我們看到鋼琴就特別興奮」。
姐妹三人成長在一個文藝家庭,從祖輩到父輩無一例外都喜歡古典音樂,她們小時候就能聽到外公放的莫扎特和蕭邦這樣的古典樂大師的音樂。
「我們不會刻意去聽,因為古典樂幾乎伴隨我們成長,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記憶和思維裡面了。」
這種得天獨厚的音樂環境,讓她們從小就開始自主創作。「生活中的好多事能激發我們創作,有一次咪咪的寒假作業找不到了,她就以此為背景寫了首小歌,一邊哼哼著一邊找」,二姐捏捏說。
音樂天賦的展現讓她們很快就得到了正規學習音樂的機會,姥爺為了督促他們練琴,通過彈鋼琴的 「DO、RE、MI」 三個音分別提醒姐妹三人練琴,這也就是豆豆、捏捏、咪咪三人名字的由來。
巴赫和黑金屬我們都喜歡
12歲便開始接觸音樂理論,三姐妹順理成章地邁入中國最高的音樂學府,對於科班畢業,福祿壽三人是既得利益者,同時又想擺脫科班的束縛。
從小到大,三個人接觸的音樂幾乎是一樣的,她們喜歡聽兩個領域的音樂,一種是最靠前的,例如巴赫、亨德爾這種古樸一代的古典音樂,同時她們還喜歡最新潮的音樂。
「以前上學的時候,考試之前我們會聽芬蘭金屬搖滾之類的音樂,因為實在是太困了,我們會放到最大聲,電吉他失真,黑金嗓,感覺能讓我們振奮起來。」
在她們看來,新的音樂和古典音樂並不衝突,古典只是時間上的界限,「我們在聽這些流行音樂的時候,用的還是古典音樂的思路,沒有分開聽,因為這種音樂還是以古典作為底子,只不過用新的形式來發展。」
科班畢業是種保護層,三人很小就接受了正規的樂理訓練,讓她們創作的時候能很高效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同時,她們受困於思維定型帶來的苦惱,這也是福祿壽目前急需要打破的現狀。
爆裂琴手
這裡得提一下姐妹三人在福祿壽的工作內容:豆豆負責人聲和鍵盤,咪咪負責打擊樂,捏捏負責豎琴。
三人中,只有捏捏沒有學作曲而是學了一種看起來華麗的樂器——豎琴。
捏捏小時候跟媽媽去聽交響樂,看到舞臺上有個金燦燦的樂器在角落裡發光,這種樂器迅速吸引了她,「我跟媽媽說我就想學這個,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裡仙女啊,公主啊都會彈這個,作為一個女孩兒我也想學!」
這種看似風光無限的新鮮樂器讓捏捏苦樂交織。
「每次去外地演出,我就特後悔自己怎麼當時沒學個鈴鼓啥的,豎琴太重了,特別不方便。」
當專業學習豎琴之後,手指受傷就是捏捏的家常便飯,「彈豎琴的手就不是手了,要是碰到演出或是考試,一天要練十幾個小時,手上全是水泡,有好幾次在臺上演奏,親眼看著手指上的泡在撥弦的時候爆掉了,琴上全是血。」
這些話都是捏捏站在比她還高的高端樂器旁邊說的,為了更好地講解豎琴的原理,她一邊撥弄著琴弦一邊訴苦,坐在原地的豆豆和咪咪看起來好像格外興奮......
歌都是一個詞一個音碼出來的
豆豆說福祿壽的創作分工非常模糊,有時候一個人想出了一段旋律,另外兩個人就負責填縫,「比如有一次我彈出了一個樂句,咪咪說感覺像看煙火,捏捏就哼了一句 『peng』,就這麼一點一點來。」
總結福祿壽的創作模式,詞和曲都是三個人一個字一個音碼出來的。
不過,在音樂創作之外的審核環節,姐妹三人還是能分清主次的。
捏捏會充當一個 「客戶」 的角色,負責評判最後的成曲質量,
老大豆豆和老么咪咪都是作曲系出身,兩人在創作上很容易鑽牛角尖,「她們有時候會把自己逼到某種境地,越陷越深,會否定自己,懷疑音樂做得是不是俗了,是不是簡單了」,捏捏看得明明白白。
這個時候,捏捏往往會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說一句 「好聽就可以了」。
當然,每次不可能這麼心平氣和,就創作這件事,捏捏和咪咪經常吵架,豆豆在這時候就會發揮大姐和稀泥的作用,安撫好二位的心情。
顛倒順序的創作方式
我問她們,福祿壽有什麼跟其他樂隊不同的地方,這個問題顯然有些明知故問。
咪咪大方地表示:「吉他貝斯鼓,我們都不會啊,我們只能用我們會的東西來呈現音樂,福祿壽一直在遵循這一點。」
她還說福祿壽的創作方式也跟其他樂隊不同,一支樂隊的創作流程:成員們拿起樂器先玩一段,在這個過程中創作,很可能玩著玩著就能創作出一首歌,之後再進棚製作。
「我們好像是反過來了,先用電腦作出一首歌,做完之後才去考慮如何用會的樂器呈現出來,有時候音樂做得很豐富,但好多東西沒有辦法用樂器演奏出來,除非有一支管弦樂隊......」
對於這一點三人也達成共識,之後的音樂她們會換一種創作方式,用手裡的東西先開始玩,用會的樂器去創作。
演出對於我們來說太難了
就像上面說到的,福祿壽在創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演出的狀況。
對於演出的後知後覺也是三人的性格寫照。
回憶去年8月,福祿壽在糖果的演出,三人都感覺像上刑一樣,「我們仨的性格都不太喜歡登臺露面,雖然是三人合力完成一場演出,但其實和一個人沒什麼區別,感覺是和另外兩個版本的自己一起擔驚受怕。」
她們更習慣像音樂廳這種古典音樂的演出場所,「在音樂廳裡演出,觀眾跟舞臺是有一段距離的,燈一壓,就感覺只有自己在演,不感覺緊張,但換成了livehouse或是音樂節這種演出,觀眾離舞臺十分靠近,觀眾的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一下子就會有一些壓力。」
從小學習鋼琴的姐妹三人,被老師叮囑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演奏的時候不要亂動,「甚至都不讓用腳打拍子,人容易木住,長此以往,我們一上臺就容易起古典範兒。」
如果能拿出她們在採訪中互相揶揄的勁頭來,我想無論是livehouse還是音樂節,對於福祿壽來說都不成問題了。
我用什麼把你留住
《我用什麼把你留住》是福祿壽創作的第一首歌,那時姐妹三人剛從大學畢業,對於未來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父母和朋友都建議她們考研、讀博,然後出國留學,回來當個老師或是進個樂團開始上班的音樂生涯。
迷茫的同時,三人隱約的感覺彼此越來越遠了,「那時我們三個也沒時間聚在一起,三個人的關係就像是要分崩離析的狀態,心裡都特別難受。」
為了不讓彼此難受,她們決定做一件三個人都嚮往的事情。
跟小時候一樣,姐妹三人將那時的困惑和對過往的懷念做成了一首歌。
這首歌的前身是一個構思好的藝術展,「有一次我們聊到想做一個展覽,是一個能安慰別人的展覽,設計一列車廂,觀眾坐在特定的座位上,一束追光打下,天上飄落著雪花,這時候有個聲音問道:『你感受到雪花的冰涼了嗎?』,還有好多這樣的終極問題。」
歌迷們都會猜想歌名中的 「你」 指的是什麼,有人說是時間、人或是美好的記憶,豆豆說他們說的都對。
「對於我們來說就意味著當下,此時此刻,如果你仔細聽,會發現我們在音樂中加了秒針的聲音,就是在提醒你,此時此刻已經過去了,無論如何都留不住它。」
對於福祿壽而言,一首歌的最佳狀態是得到了聽者的反饋,「這首歌在最後有兩個問題,在浩瀚星河你是什麼,在她溫柔眼眸的你是什麼,我看到歌下面的評論區有人答覆說:『在浩瀚星河我是一粒塵埃,在她溫柔眼眸的我是全部宇宙』,這樣的回饋正是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也會讓我們感動幸福。」
在我看來,福祿壽三個人不只是最好的姐妹,還是各自的閨蜜,是兄弟。
豆豆說福祿壽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人分裂出來的三個人格,三個人共同為一個大腦服務。
她們都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為三個人的價值觀、審美甚至是腦迴路都在一個層面上,「跟自己最喜歡的兩個人,幹最喜歡的事情,就算是有了新的追求,還是會三個人一起實現。」
我問她們,現在有沒有男朋友,三人的回答很果斷。
「我們不想談戀愛,有對方就足夠了。」
她們互相信任,彼此依賴,在突破自我的路上奮力前行。
策劃 | 摩登天空ZERO編輯部
監製 | 伍叄伍伍 王碩
編輯 | 和列島撇子
你還可以看看這些
本文由摩登天空ZERO原創,轉載請聯繫後臺
除了這個公眾號,我們還有實體雜誌
這是我們最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