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如約而至,去年夏天樂夏一帶給了我們意外的驚喜,許許多多的和寶藏樂隊被人們發現。第一季裡的斯斯與帆,由兩個女孩組成的樂隊給那個夏天留下了躁動之外的輕吟,簡簡單單的女孩好聽的聲音依然讓人難忘。第二集裡大家看到了同樣由女孩組成的福祿壽,心裡想著這個從未聽說過的樂隊會不會像斯斯與帆一樣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呢?三胞胎女孩沒有讓大家失望,第一輪入圍賽帶來的《玉珍》驚豔非凡。
風吹亂了她的頭髮
也把她影子拉扯散啦
多想也把我帶著走啊
就算虛度也不怕
她說我心裡有個寶啊
千萬別把它給毀啦
所以和風一起飛的我啊
不需要把腳落下
起風啦
該回去啦
你看 你看
所有過往都在這兒呢
大世界 它耀眼嗎
只是 只是我
再也找不到你了
。。。。。。
這是女孩們獻給外婆的歌,很多人說這首歌唱到了自己的心坎裡,誦經般的吟唱帶來了不同以往的體驗,萬物有靈,逝者或許化會作風塵化作花鳥存在於思戀裡,讓人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滿滿的畫面感。
福祿壽的出現讓人想到去年的斯斯與帆又一個初出茅廬的寶藏樂隊。
可隨著節目持續播出,福祿壽的表演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詬病,在淘汰了五條人之後關於福祿壽音樂風格的爭議達到了頂峰。
福祿壽的前身是一支叫「冰雪飛」的組合,冰雪飛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是2012年的《聲動亞洲》,當時網上對她們的評價普遍很一般,再然後就是2017年央視的《星光大道》和雲南衛視的《中國情歌匯》。到了2018年,冰雪飛好像突然之間就開竅了,一下子就轉型成了「融合電子與古典」的福祿壽樂隊。
有人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她們明明說自己是只演出了十多場的新樂隊,沒想到是已經混跡樂壇近十年的「老人」了,當然了這些都可算作是背後團隊的運營,類似的操作在現如今的網絡上早已見怪不怪了,大家更多的爭議是在於她們的音樂風格上。
有人說福祿壽唱的是喪曲,年紀輕輕就仿佛看破紅塵,事不關己,更像是沒有經歷過困苦,在在優渥的生活裡無病呻吟。
有人說這種神婆一樣的表演風格只是為了體現逼格從而吸引那些特立獨行的小眾音樂粉絲,所謂的「高級」能搞滿足普通人對於「小眾音樂」所有想像,但這些也只是公司包裝運作的產物。
也有人表示很喜歡福祿壽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哥特暗黑風的舞臺表演形式。
但就像張亞東說的,音樂的力量不是來自大音量,也不是來自烘託情緒,理念晚於技術反而適得其反。最初她們打動聽眾的正是歌曲中的感情,卻完全放棄長處只考慮炫技,難免會南轅北轍。
村長和mandarin說過,普通的觀眾聽不到那麼多的技巧,學會去化繁為簡,把少年的清澈與純淨傳達出去。
我覺得這也是福祿壽應該考慮去改變的,花樣繁多的樂器可能會增加觀看演出的觀眾們的體驗感,但大家更願意聽到的是音樂裡歌聲裡傳達給人們的感情。
就我個人而言(一個聽歌的普通人),我願意去嘗試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我能夠聽到的的旋律和歌詞帶給我的感受,這一季的樂夏裡很多人說我聽不懂英文歌,你們中國的樂隊幹嘛唱那麼多外文歌。我覺得音樂是不分國界的,旋律裡的喜怒哀樂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的。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類有著豐富的情感,希望福祿壽不要被技巧限制,回歸最初的情感,帶給大家更多更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