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住人口2500萬,流動人口600萬,分布著400多間派出所,你能想像多少輕則迷惑,重則犯罪的行為24小時不間斷上演嗎?上了熱搜的我們知道,不上熱搜的,恐怕只有派出所知道了。
沒有《白夜追兇》裡頻發的藏屍分屍,沒有《湄公河行動》中潛入毒窩的九死一生,也沒有《無間道》天台上,拔槍互指的對峙……
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位名不見經傳的警員,他們不僅在颱風天輕舟驅鵝,在摩天大廈樓頂勸返抖音拍客,幫助居民尋找忘記拔下的鑰匙,還要應對醉駕肇事車主迷糊對話等一系列無比細微的日常瑣事。
這些打破警匪大片感,卻包羅萬家燈火的警情,就來自紀錄片《派出所的故事2019》。紀錄片在B站與豆瓣獲評破9高分,延續了上一季《巡邏現場實錄2018》的好口碑,我們未必與每一起警情有雷同的人生經歷,卻很可能被警情中潛藏的人性照見內心,激起共鳴。
警情1:丟
2019年超強颱風「利奇馬」剛走,松江某小區的河道上出現黑天鵝,短暫走紅朋友圈,社區民警慄忠貴與陸童猜測,天鵝可能是從動物園飛出來的,隨即前往查看。
他們到達現場後核實,天鵝是從隔壁小區順著漲水的河道遊過來的,正朝著開放水域徘徊試探。民警聯繫了附近的河道清理船,自己上陣,趕在天鵝徹底走丟前,引導它們返航小區水域。
鵝在迷途,是個小概率事件,錢包在迷途,卻常有發生。
2019年7月,一位拾金不昧者將撿到的皮夾、身份證、無法解鎖的手機,交給了正在值夜班的90後年輕警員——黃慧萌與沈佳棟。警員憑藉失物迅速核實失主身份,卻苦惱於無法聯繫其前來認領。黃慧萌靈機一動,嘗試通過手機號添加了同齡失主的微信,對方果然在別的移動終端登錄,妙計奏效,物歸原主。
相比丟錢包,更為高頻發生的是人在迷途。
2019年國慶,南京東路步行街人頭攢動,一名來滬遊玩的小女孩和媽媽剛在福建中路路口走散了,幸虧能夠背出媽媽的手機號碼,於是向正在執勤的民警沈佳德求助。民警立馬聯繫,使女孩得以迅速與家人團聚。
這起兒童走失案收場才十分鐘,南京東路另一頭與浙江中路交叉的路口,一位小男孩向民警季一凡發起求助,同樣是和自己的媽媽走散,也能背出媽媽的手機號碼。民警在電話中耐心地指引這位人生地不熟的母親前來,此時,拍攝者在畫外告訴季一凡,剛剛一位走失兒童的母親,也是非常不熟悉路況的,男孩聽到這句話迅速回應:「剛剛那(走失的)是我姐姐。」
經過畫面對比,十分鐘內在接連兩個路口認領孩子的,果真是同一位母親。
有太多的兒童走失案,都像片中由「一個沒看住」的小疏忽引發,個別因為悲劇性結局被送上熱搜,個別因為幸運的失而復得被編為引人一笑的小段子,大部因為結局尚不明朗而被大眾摺疊忽略。警情已了,警醒無限,能在笑聲中思考,誰願意在哭聲中後悔呢?
迷途的天鵝、丟失的錢包、走散的兒童,都算是肉眼可見的「丟失」,可還有些眼不可見的丟失,大概只能用「丟魂」來形容了。
過了零點的夏夜,一名外國女子撥打120求助,說是有人心臟不舒服,對細緻的現場狀況與具體位置卻無法表述得更清楚。公安指揮中心接報後派遣值班巡警馬曉亮和周世奇前往協助。
兩位民警到達現場,方知心臟不適的是女子的男友,男子見到民警進屋,開始表現得狂躁,並胡亂抓東西砸向民警,不像是心臟不適。民警退出屋子,男子匍匐在地上跟了出來,甚至撲向樓道的窗戶。兩名民警只好先制伏這位激動的「病人」,等待急救。
急救人員到達檢查,判斷男子沒有心臟問題,一時間,男子突然狂躁的原因成謎,需前往醫院檢查才能知曉。正要轉送醫院,男子忽然對周世奇產生了極大的信任,直呼「帥哥」「小唐哥」「正義的天使」,為防止送醫途中男子再度失控,周世奇也跟上了救護車,與馬曉亮兵分兩路,醫院匯合。
馬曉亮先一步到達醫院,核實了男子身份,得知該男子曾在2019年有過吸販毒記錄,叫人不得不懷疑,狂躁亢奮有沒有可能是復吸引起的?
出警畫風在「緊急」「迷霧」「無常撒嬌」中幾度切換,持續到凌晨三點多。終於,男子的尿檢結果出來——陰性;第二天司法鑑定中心的毛髮復檢結果——陰性。這意味著,男子並沒有復吸,兩位民警感到意外,卻又欣慰。後經確認,嚴重低血鉀是導致了事發時男子意識喪失與肢體癱瘓的原因。
沒有那麼多「大案臨頭」,卻總有叫人感到滑稽,尷尬,無語的「丟失」警情,頻頻向警員們拋出「在嗎?」的疑問,而警員們也以迅捷的行動應答著「我一直在呀!」
警情2:詐
2019年一天清晨,松江公安分局中山派出所警員姚峰,協助北京警方抓捕了一名假造記者身份的詐騙嫌疑人丁某。問訊過程中,丁某聲稱自己日常工作是為企業家拍紀錄片,對於搜查出來的「CCTV特約記者名片」「上海電視臺記者證」,堅稱是單位辦的,自己從未使用過,甚至指天發誓。此時,姚峰直接制止說到:「你這個位置上,對天發誓的人多了。」
言之鑿鑿的丁某發誓被打斷,一下子露了怯。姚峰抓住機會教育引導,丁某終於逐步交代自己私印名片,網購記者證,對報案人明借實騙的行為。
2020年2月,新冠疫情高峰,防疫物資緊俏,魯女士募集了一筆愛心款項,計劃購買口罩進行捐贈。魯女士通過微信添加了一名顏姓男子,該男子稱自己有私人飛機,與市面最好的口罩資源,可以直接將防疫物資從海外運輸回國內。男子在收取十六萬元定金後,卻遲遲不發貨,引起了魯女士的警覺。
警員戴佳偉與黃俊俊在掌握男子行蹤後,對該男子及其同居女友進行了抓捕與審訊。審訊中,顏姓男子的陳述前後矛盾,謊話連篇,竟然對女友也並未如實相告——他隱瞞自己已婚已育的事實,自稱已離異,是一名愛心機構負責人。在騙取愛心款項當天,顏某便揮霍一空,問訊當場被揭穿行騙事實依舊面無愧色。眼見曉之以理行不通,戴佳偉想動之以情,顏某依舊油鹽不進,回應民警說:「我想退掉中國國籍。」
實施詐騙的人總能提出可憐的理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人但凡起了行騙之心,實施了詐騙之術,就仿佛掉進了「可憐」「可恨」頭尾銜接的莫比烏斯環,難逃圈套。
警情3:兇
2019年10月,黃浦區看守所,一名年近退休的民警與一名在押人員汪某相視而坐。汪某並不認識眼前的警官,許多從第一季《巡邏現場實錄2018》追過來的觀眾,卻一眼認出,這是22年前盧灣區入室搶劫殺人案的英勇警察顏申午,也是案件被害者的樓下鄰居。
顏申午自報身份後,汪某神情緊張起來,他正是搶劫殺人案最後一名在逃嫌疑人。在逃22年的他從宋姓改為汪姓,心懷僥倖結婚生子,仿佛翻新了自己的人生。不料隨著科技發展,許多前沿識別工具被投入到警務偵查工作,身處黑龍江的汪某上傳的生物信息(比如指紋、DNA)成了上海警方久尋的抓捕線索。
線索像書籤一樣,把塵封舊案定位回了事發當日——顏申午正在家休息,聽到鄰居女孩呼救便出門查看,隨即遇上一名持刀歹徒並上前與之搏鬥,肩部被刺了一刀,還被削去一塊頭皮,終究負傷制服歹徒,鄰居女孩因為頸動脈被刺,失血去世。主犯伏法後二十二年,小顏變老顏,終於得見最後一名逃犯落網歸案。
警察這份職業,一面要展現正義、無畏、智慧,一面又需承受誤解、犧牲、遺憾。連老顏都調侃自己是為數不多活著的國家二級英模。縱然如此,民警們對於自身職業的選擇,只有同一個覺悟——不悔。
十五集《派出所的故事2019》,既有相當瑣碎甚至令人不以為意的警情,也有偷盜、詐騙、販假等引人警惕的警情,還有難得破獲的追兇案。警情並不因為繁雜瑣碎就不值得分配警力處理,也不因為沉重兇險就可藉口力不從心迴避。
苦惱與偏激的當事人、理智與果敢派出所、客觀與同情圍觀者,看似立場各異的三群人,就處在同一個魔幻人間,甚至是一個人三種精神狀態的外在折射而已。試問自己,怎會沒有沮喪失落想要放棄的低谷?遇挫時沒試過自省自強的反彈?日常生活中少得了對順境逆境的回味與審視?
所謂的人間迷惑行為,從來不會與己無關,單個個體困境的暴露,極可能是集體困境的一處蟻穴。我們才不要把派出所當作一個沒有感情的迷惑行為存檔機器,而是代入已知的警情,思其所以然,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