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紀實節目為什麼能夠「全年齡層」圈粉?東方衛視《派出所的故事2019》在記錄人間百態之外,也用更具時代氣息的表達講述了一個個「新警察故事」。
文 | 黎河
什麼是「全民喜歡看的」?
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加速了圈層之間的區隔,而尋求出圈幾乎成為大多數影視內容的重要目的之一。從播出以來,東方衛視《派出所的故事2019》在各大平臺都有非常高的討論,各方面的數據都證明它已然出圈,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樣本。
僅僅拿「抗疫實錄」特別節目來說,抗疫手語MV全網播放量315W+,並得到「央視新聞」點讚發布;疫情防控宣傳片獲「上海發布」公眾號發布,閱讀量迅速突破10W+;「抗疫實錄」連續三期廣電總局大數據收視創新高,趕超一線衛視周末大綜藝;而在口碑和討論度上,《派出所的故事2019》豆瓣評分9.1,而在B站評分9.8、播放量3600多萬、彈幕近62萬,而在微博上,主話題#派出所的故事2019#及子話題閱讀量過6億。為什麼是它?它在內容和傳播上有怎樣的破局與出圈啟示?帶著這樣的問題,最新一期節目或許能解答一二。
派出所也讓人共情?
每一個案件裡都有人間百態
從上海到海南,從拒不承認到悔過認錯,在一輪又一輪的交鋒過後,嫌疑人心裡的防線終於繃不住了。「我可以有個要求嗎?」出租屋裡的嫌疑人問民警,「我不想這件事情,讓我爸爸媽媽知道,完全配合你們。」
最終,這個在國內影響較大的案件,因為民警的跨省偵查,讓一批因為涉嫌淫穢傳播的嫌疑人被拘押回滬。
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幾乎所有民警們遇到的案件都有個共同點,即他們體現了法律的剛性與執法的柔性的某種平衡。打擊違法犯罪是職責所在,但家庭矛盾的化解卻只能憑藉民警積累的工作經驗了。
一對因爭吵被帶到派出所的母子,雖然兒子情緒都還未曾冷靜下來,但母親卻請求民警從輕處理,「我的意思,你們嚇嚇他。他也有糖尿病,不要你們拘留他,下次也耽誤他找工作。」
虹口分局嘉興路派出所民警毛臻傑從警15年了,顯然在他的眼中,不只有法理,也有人情。「血濃於水,人永遠是講感情的,不管怎麼樣,他們永遠是母子,是永遠割捨不斷的。」
除此之外,面對高齡打架的夫妻,民警的第一反應不是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審訊,而是先把受傷的老太送去醫院看病,再對老頭進行「少來夫妻老來伴」等勸慰;當要把一位母親嫌疑人帶走到派出所審訊時,面對孩子的哭泣,民警安慰「如果你乖的話,明天警察叔叔跟你媽媽一起到學校看你跳舞」;而在「詐騙」嫌疑人閃爍其詞,沒證據難以定罪的情況下,民警又在提審過程中通過問答施加一定心理壓力,不能讓嫌疑人覺得「控制住了場面」……
在上海的400多個派出所,民警每天面對的是一個近3100萬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共同生活的城市。他們如何應變?是剛性法律的執行者,也是細微人性的觀察者和調節者。
能夠看到,由「派出所」這個空間出發看到的實則是整個社會。話題本身的吸引力,《派出所的故事2019》能夠照顧到多種樣貌的生活,實現不同生活狀態的展演。這裡的故事牽連了人性,因此具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無論是對於行業的表述,還是對於社會的反映。
剖開行動中的「新警察故事」,
真實多元才是破局關鍵
疫情期間,上海對外來入滬人員進行了嚴格的管制,當一名德國留學生返滬後,卻被小區保安「拒之門外」,因雙方語言不通,保安只好選擇深夜報警求助,曹家渡派出所民警周世奇和馬曉亮迅速趕到現場。但題目超綱後的「靈魂翻譯」,讓不少網友感嘆「像極了學英語時的我」。
在「抗議實錄」中的這些有關民警的記錄,讓#隔離英文怎麼講#、#上海民警的散裝英語#等話題頻上微博熱搜。
但這樣的例子完全不在少數,《派出所的故事2019》中許多片段都是網絡社交平臺上得到火爆的二次傳播,不僅讓基層民警「集體出圈」,還讓延伸出來的相關話題得到諸多討論,包括基層民警#周世奇#、#記住父母電話的重要性#、#民警怒斥口罩騙子不要臉#、#民警錄製不放棄手語版抗疫MV#、#派出所欠我一個男朋友#、#愛豆警服大賞#等引來熱議,也讓派出所的故事變成一個個「社會故事」。因為這種廣譜的社會性,《派出所的故事2019》位於豆瓣國內綜藝榜第一名,收穫了滿滿口碑。
究其原因還在於,《派出所的故事2019》在敘事節奏上特別「下飯」,整體結構每集有多個小故事構成,讓觀眾不會疲憊;而每個故事又有機吸收了綜藝節目的部分元素,以更具娛樂性和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在嚴肅的文化內核與生活化處理上找到了平衡點。
「我問你,你是中國人伐?」近日,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刑偵支隊與虹橋龍柏派出所協作,對一名詐騙嫌疑人進行了「硬核」審訊模式。該男子自稱有私人飛機可以從國外運回口罩,有愛心人士欲購買大量口罩捐給疫情嚴重地區,預付了16萬元訂金,卻被其用於奢侈消費。這些民警不僅是出於自己職業的身份,更是作為一名中國人表達出的情緒感染了億萬觀眾。
正因為沒有刻意戲劇化的設定,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讓故事本身延展極大的解讀空間,從一線基層民警上熱搜,和引發不同話題的頻率看,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檔紀錄片的內容具有多元性。不管是民警怒斥口罩騙子「連承認是中國人的勇氣都沒有」時硬核直爽的性格,還是與德國返滬留學生溝通時遇到「語言」超綱時的萌態,都能帶給觀眾不同的精神體驗。
題材的特殊表達,相較於過往影視作品中「警察故事」的驚心動魄,《派出所的故事2019》裡更多的小事更進一步的幫助觀眾認識和理解這個龐大又陌生的群體,實現了社會正向價值傳播的縱深式布局。
讓「守護」加上時代註腳,
「現實力」更能破舊立新
「讓人們了解到這座城市是如何被守護的。」隨著疫情防控狙擊戰的到來,也讓《派出所的故事2019》主創團隊這句話有了更鮮活的時代註腳。節目組在排播的過程中在第一時間製作推出「抗疫實錄」系列,向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基層民警致敬,體現了節目和平臺的創作初心。
《派出所的故事2019》充滿著無數與觀眾的對話,一是節目中的那些故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一個圓滿結局的背後都暗含著問題的解決之道,對那些被生活困擾的人無非是一種提醒。以「抗疫實錄」為例,「老百姓現在最想了解的是什麼?面臨返工期,返城人流會給上海市民帶來什麼?哪些人可以進入上海,哪些人要被遣返?」等問題都得到一一回應。
二是那些一線基層民警面對生活和工作的狀態,就是對觀眾的一種鼓勵,他們積極向上,理性與感性兼具,人物本身就具有了感染人的能力。對於生活瑣事,浦東分局南碼頭派出所民警馮建說,「糾紛中的老人和年輕人肯定有區別,老人一般我們在調解的過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怎麼樣傾聽他們的心聲,在法律、人情的層面上去引導他,慢慢把矛盾再逐步地化解。」正是這樣, 警民之間的魚水情也得以最好的呈現。
面對涉黃、詐騙、賭博、盜竊等可能很多「迷途青年」會犯的錯,節目不僅是呈現一個法律結果,而更多通過故事中人的心理狀態變化,描繪出悔意,起到警醒和情感觸動的作用;而面對很多上了年紀但不怎麼懂法的人,又通過一個個實際的案例告訴他們更多「人生道理」,從中看到家庭的相處之道等。
節目出圈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其價值上的積極性和廣譜性,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都能從中得到法律、人情等各方面的啟示。世間百態的現實意義,著眼於最平凡的「陌生小事」,在積極向上的文化表達中找尋線索,平臺的影響力也形成了自然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