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有個造假能手、吃貨專家兼書畫大師,他就是被譽為「東方之筆」的張大千。張大千在藝術上的成就人所共知,那時候的藝術家多半有些坎坷經歷,張大千也不例外。不過和其他人對比,張大千的經歷顯得格外無釐頭。
他擅長作畫,也熱衷於造假。1919年,20歲的張大千在上海舉辦了自己的首場畫展,結果那些畫全被人搶購走,張大千因此在畫界「走紅」,名頭一天比一天響亮。但他不滿足於老老實實在紙上揮灑汗水,偏要模仿石濤、鄭板橋等前人的畫,讓這些贗品混入真跡市場。
此外,張大千還特意請羅振玉、溥儒、黃賓虹等名家來欣賞贗品,看看他們能否分辨出贗品和真跡。由於他的藝術水平太高,即使是贗品也有許多名家博物館樂意收藏,比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就藏有張大千的仿作《石濤山水》。
張大千還愛吃,他祖籍廣東,卻在四川長大,口味好麻辣醇香,擅長自製牛肉麵,對美食有很高的要求,不愛吃隔夜的蔬菜,講究食材新鮮。他去敦煌作畫寫生的2年多時間裡,居然在當地中找出一堆蘑菇、榆錢、苜蓿類,給做成了蘑菇燉羊雜、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
1943年,常書鴻擔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張大千離開敦煌前特意把自己製作的野蘑菇生長點地圖送給他,方便常書鴻解饞。這麼愛吃愛玩的張大千,早些年居然看破紅塵出家,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張大千寫過一篇《做和尚的一百天》,總結了自己的出家心路歷程。張家信天主教,但張大千好像不走尋常路,他對佛學更感興趣。他無釐頭地出家,又無釐頭地還俗,前後剛好100天,出家是因為未婚妻去世,還俗的原因就讓人哭笑不得了。
大師也有年少輕狂時,張大千與表姐謝舜華同齡,感情很好,原本已經談婚論嫁。定親時兩人只有17歲,正是青春好時光。哪知道謝舜華還沒入張家門便去世了,21歲的張大千從日本回來,得知這一消息深受刺激,決定出家。
他先去了松江禪定寺,拜住持逸琳為師,逸琳為他取了法號「大千」。張大千在禪定寺過了兩天清修日子,肚子餓得受不了了。他又跑去寧波觀宗寺,找當時佛門聲望最高的諦閒老法師,法師準備為他燒戒,張大千不肯,質疑對方:燒戒古人是對付囚犯的,不燒戒也沒事。
兩人爭了半天,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張大千逃出觀宗寺,又直奔杭州西湖的靈隱寺。沒想到渡河時他拿不出4個銅板的船錢,請求船夫慈悲一點少收1個銅板被拒絕,兩人就在船上打了起來。之後,張大千在靈隱寺住了兩月。
出家的日子,張大千唯一的感受是:「和尚不能做,尤其是沒有錢的窮和尚更不能做。」後來朋友們把他騙到上海,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孖在火車站一把抓住他,將他押回四川。張大千出家就此宣告失敗,他順水推舟回去結了婚,繼續作畫,再也不想當一個「沒錢的苦和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