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歷史,猶如滔滔黃河水中飄來蕩去的一葉孤舟。風雨飄搖經年,當兩條長河乃至更多大小不一的河流在這裡交匯交融,運河成為這座城市最溫暖的港灣。
德州,與落戶成長於運河沿岸的諸多城鎮不完全一樣,似乎是帶著一個親近和守望運河的故事發展壯大在華北平原上的。
德州減河溼地(劉克政 / 攝影)
「黃沙衛河水,清野德州城。」
數千年前,古黃河泥沙在此填海造陸,茫茫淺海變為衝積平原,黃河凝塑的農耕文明在這裡得以賡續傳承。
黃河、衛河、運河,這三條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水域流脈,在這裡激情交匯、溫情相遇後,自隋唐至清末的千百年間,當運河成為漕運這一水上交通的中堅力量,溝通、串聯起包括德州在內的沿岸諸多城鎮、村落,一併走向繁盛。
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運河古鎮風景區內的運河文化博物館人文歷史照片牆(楊超/攝影)
從古至今,德州與水因緣際會,有著難分難解的淵源。境內,遠古黃河、鬲津河、馬頰河、胡蘇河、鉤盤河、徒駭河等河流東西橫穿,中國大運河南北貫通。
因了「水」這一地域資源稟賦,今日德州人,賦予了這片土地「儒風水韻, 大德之州」的人文標籤。這既是歷史賦予德州的文化財富,也是當代德州重塑的城市名片。
德州董子園風景區(劉克政/攝影)
在中國境域,能以「大德」揚名的州城,不獨德州一城一地。
賈平凹先生在其作品《定西筆記》中這樣說:「在我的認識裡,中國是有三塊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運城和臨汾一帶,二是陝西的韓城、合陽、朝邑一帶,再就是甘肅隴右了。這三塊地方歷史悠久、文化純厚,都是國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剛健而文明,同樣的命運卻是它們都長期以來被國人忽略甚至遺忘。」
他大概不會想到,距離山陝甘地區不算太近的山東德州,雖有別於他筆下的上述德育之地,卻也是名實相符的「大德之域」。
北廠漕倉遺址(劉克政/攝影)
德州之「德」,乃德水之「德」。
這一溫暖人心溫潤方域的地名元素,表面上與狂龍般自青藏高原一路奔突中原地區的古黃河有關,其實更要拜深信方士、迷信佔卜術的秦始皇所賜。
黃河一向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說句老實話,我們的這位「母親」,遠古年間的脾氣其實很壞,一不高興就會耍脾氣使性子,在其奪地改道的歷史流向裡,黃沙漫捲、郊野荒蕪,鋪陳在華北平原上一幕幕場景,顯影的是滄海桑田的變遷敵不過摧枯拉朽的湮沒。
洪水,是一個比猛獸危險千百倍的敵人。所幸,這一自然災害並未超出中華文明的認知範疇。我們的遠祖先民,在直面洪澇災害而施行的智勇應對之策,以及所表現的敢於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大無畏精神,令後人敬服。
德州長河公園(劉克政/攝影)
德州境內的縣域——禹城市,至今流傳著大禹治水的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先人的智慧,不是今人所能企及的,哪怕是我輩有了今日今時的科技賦能。在此更想強調的是,被這一智慧加持的神話故事,所能揭示的種種美好背後,往往會隱藏著一段段不堪的歷史記憶。
以「大德之州」行名的德州,在其「以水名州、因河設衛」的歷史沿革裡,身邊曾經流淌的古黃河,並沒有為她帶來該有的安瀾。
運河岸邊的老電廠(劉克政 / 攝影)
按照古代陰陽派代表人物鄒衍的五行相剋原理,大一統的秦朝屬「水德」。黃土高原上的赳赳老秦,缺水日久、苦水日甚,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始皇,眼界不再局限於舊時秦國的一域一隅,遂豪橫地將流出秦地、流通更遠方的古黃河改名為「德水」。
為政以德,化育天下。始皇帝大概是寄望德水為他治下的大秦帝國廣布恩澤吧。
大運河德州蘆莊段(劉克政 / 攝影)
地處今日黃河北岸的德州,就因處在古時的德水之畔而得名。
「秦時,賜河以名,曰『德水』;漢時,德水之畔設城置縣,易名『安德』。」
由此可見,自秦、漢之後,「城因水而得名,人因水而得生」,由「德水」易名「安德」,此後的歷史沿革又經多變,延至今天的「德州」之稱,一個「德」字,溯源了一座城的來路和前方。
古黃河讓其得名,大運河助其成名。自隋、唐漕運興起,從未與水失之交臂的德州,終因大運河聞名全國,不但給予了她發展的第一次機遇,而且讓其閃亮登場在中國的歷史舞臺。
來源:山東畫報
【來源:網信德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